《無聲》:教育之於整個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也到了社會規範下,某個也許該談論結婚或者生育話題的年紀,雖然於我而言總以為遙遠,但身邊同齡的人都像是被時間之輪推到這個地步了,總莫名地向我談論起關於自己與另一半、甚至下一代的未來。我常以「沒把握給孩子夠好的教育」、「我害怕他們無法成為夠好的人,會是因為我」,為由推託,一面當然是逃避,而一方面卻是事實。因為我走過的路、看過的書籍電影,令我越懂得教育之於整個社會的重要,卻越是畏縮。
就像電影《無聲》,故事的原型是前公司處理的案子,雖然我並非主要負責的部門,但每週看著那些案量,就也不斷沉重的感受學校對於某些孩子的恐懼。起初還疑惑的想,我不也讀了那麼多年的書,經歷了那麼多校園,為什麼從未聽聞這些事情,直到一天到另一個校園外舉行記者會,我才彷彿遇見小時候的自己。
學生們大多無條件的信任學校,而校方會向學生佈達什麼?長大的過程我們大概都聽過類似的言論了。那天記者會後,學生莫名的憎恨我們,甚至上基金會粉專留言謾罵,認為我們只是一群來鬧場的外來者,根本沒資格審查校園裡發生了什麼。我先是傻眼無奈,後來想起若是自己,必定也會這樣相信學校,畢竟我們都是如此幸運
也曾和當時的同事在午餐時間聊著,總以為我們拚了命在前線滅火,但其實比起撲滅火勢,更重要的應該是深入陰暗的角落,好好的把火源關掉,但真的好難。
離開那間公司後,我反而更天真的,或者更透徹的同理世界上大多的壞人,都不是絕對的壞,所以走出電影院後我想的反而是,電影中的美術老師到底經歷過什麼?當人們都心疼且理所當然的,努力接住墜落中的孩子時,世界上有多少人願意抱抱自我毀滅中的大人呢?
也因為這樣,於是一直以來在意的方向總是教育,想到自己的國中,想到從小到大接受的那些,現在不斷覺得國中受到很不好的教育,就是最制式威權的那種,可能家庭教育也有關係,畢竟爸媽都不算是知識分子,給我愛和溫暖已經是最多,自己卻也沒能力去挖掘別的,然後就這樣渾噩的過了那些年,發現的時候好像來不及補齊了。

國中那三年班服上面寫著Elite,班排名一直等於校排名,我想當時有些人可能真的深以為自己是所謂菁英,可是我始終在二十名左右,永遠停滯,那個在意成績的年紀很不快樂,大概覺得自己是笨蛋的那種不快樂,然後自卑,讀更多教科書或是索性不讀書。

當然在那個年紀也和男生們胡鬧,高談一些很齷齪的言論;在網路上嗆老師;晚自習下課,躲在沒有開燈的走廊上幻想未來......等等。長大後才發現幸好是這些無聊幼稚的瑣事成就後來的我,而不是校排名二十幾,被強迫以雄女為第一志願的日子,但當然那些瑣事或者那些不好的教育,都多多少少影響了一部分的自己。於是總以為還沒找到對新的孩子,好好說愛的方法,在那之前,也許就先好好愛心裡的孩子,讓自己成為夠好的大人就好。
avatar-img
48會員
106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約從16年開始,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會隨手紀錄,無論是心得、隨筆,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相關性的雜想都好,又無論是院線片,或是窩在電腦前看完的經典電影,每看一部就寫一部,而且是手寫。起初當然只是因為,滿溢的情緒必須以文字為載體落地,寫在私人筆記裡也心滿意足,後來卻成了給自己的作業,明明沒有deadline
可其實根本不能強求三顆星吧,也或許得繼續前進才能得到武器,回頭釋然。
多年後重看這十項,沒有任何一項能大聲的說已經完成,但因為這些被我認為是火花的東西,而讓我願意繼續認真感知生活,至少仍能稱作十大夢想進行式。
但老派的浪漫常任人無從以招架,尤其患有懷舊病的人,總以為如果世界上的所有,都好好地延著時間長大、垂老了,例如晉升、例如戰死、例如病與死、例如世故與放棄,大多的人在時間裡忘了熱血和冒險,那總要有人留下來抵抗歲月,當個獨行俠,不輕易被世界推著向前。
「欸他會不會還在躲啊?」 那孩子像是神祕隱喻一般的出現,突又消失。可那時還不懂他的出現是為了什麼,也許也沒什麼,只是我始終以為自己成了拋下那孩子的人。
其實我討厭上班,嚮往當個吟遊詩人更甚,如果有天被問你在哪裡工作的時候,能大聲的說我沒在工作啊但我很快樂,就太好了,可是至此還不能。還是得遵從社會普遍規則。
大約從16年開始,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會隨手紀錄,無論是心得、隨筆,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相關性的雜想都好,又無論是院線片,或是窩在電腦前看完的經典電影,每看一部就寫一部,而且是手寫。起初當然只是因為,滿溢的情緒必須以文字為載體落地,寫在私人筆記裡也心滿意足,後來卻成了給自己的作業,明明沒有deadline
可其實根本不能強求三顆星吧,也或許得繼續前進才能得到武器,回頭釋然。
多年後重看這十項,沒有任何一項能大聲的說已經完成,但因為這些被我認為是火花的東西,而讓我願意繼續認真感知生活,至少仍能稱作十大夢想進行式。
但老派的浪漫常任人無從以招架,尤其患有懷舊病的人,總以為如果世界上的所有,都好好地延著時間長大、垂老了,例如晉升、例如戰死、例如病與死、例如世故與放棄,大多的人在時間裡忘了熱血和冒險,那總要有人留下來抵抗歲月,當個獨行俠,不輕易被世界推著向前。
「欸他會不會還在躲啊?」 那孩子像是神祕隱喻一般的出現,突又消失。可那時還不懂他的出現是為了什麼,也許也沒什麼,只是我始終以為自己成了拋下那孩子的人。
其實我討厭上班,嚮往當個吟遊詩人更甚,如果有天被問你在哪裡工作的時候,能大聲的說我沒在工作啊但我很快樂,就太好了,可是至此還不能。還是得遵從社會普遍規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還記得在國小實習的那半年,或說是從開始決定考教程時,一直都認為是為了媽媽的擔心而去做的事情,等到開始實習後、遇到也許也是年輕力盛對班級經營還待增進的班導,讓我最後即便考取了教師證,我還是沒有選擇執教這條路。 可能是因為最後看到孩子純真的臉掛著狐疑的樣子,讓我覺得為難他們實在太難狠下心,或許為難自己
如果你連教你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勸那些人還是把孩子過繼到別人名下吧! 不懂為什麼台灣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後,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妖魔(?化了。看到卡通有抽菸景象、看到電視劇有些誇張情節(太浮誇的以外)等,就小題大作的去罵電視台甚至演員。他們真正想要呈現的那些人知道嗎?那些人不知道,他們只是想
Thumbnail
【八分之一的家長】   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有感於現在學生和父母的狀態讓我心生恐懼,所以我那時就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先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因為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實在是太簡單了,完全不用思考,要脫離這個範疇,需要時時刻刻保持理智,才有機會成功。      我想
Thumbnail
在學校環境中掙扎了一年,偶有老師肯定或是寫卷順利,那天,就能看到孩子開朗的笑容。可惜的是,那笑容總是很罕見,慢慢的就不見了。學習,怎麼會變成唯一肯定自己的方式,從提升自我變成評價自己的工具?不該是這樣的!
Thumbnail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還記得在國小實習的那半年,或說是從開始決定考教程時,一直都認為是為了媽媽的擔心而去做的事情,等到開始實習後、遇到也許也是年輕力盛對班級經營還待增進的班導,讓我最後即便考取了教師證,我還是沒有選擇執教這條路。 可能是因為最後看到孩子純真的臉掛著狐疑的樣子,讓我覺得為難他們實在太難狠下心,或許為難自己
如果你連教你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勸那些人還是把孩子過繼到別人名下吧! 不懂為什麼台灣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後,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妖魔(?化了。看到卡通有抽菸景象、看到電視劇有些誇張情節(太浮誇的以外)等,就小題大作的去罵電視台甚至演員。他們真正想要呈現的那些人知道嗎?那些人不知道,他們只是想
Thumbnail
【八分之一的家長】   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有感於現在學生和父母的狀態讓我心生恐懼,所以我那時就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先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因為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實在是太簡單了,完全不用思考,要脫離這個範疇,需要時時刻刻保持理智,才有機會成功。      我想
Thumbnail
在學校環境中掙扎了一年,偶有老師肯定或是寫卷順利,那天,就能看到孩子開朗的笑容。可惜的是,那笑容總是很罕見,慢慢的就不見了。學習,怎麼會變成唯一肯定自己的方式,從提升自我變成評價自己的工具?不該是這樣的!
Thumbnail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