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會帶來「激勵」,只會「激怒」。
我的母親,也和尋常的母親一般,常以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優秀,試圖「激勵」我們要奮發圖強,但是,我們只感到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激怒」。
記憶中有一件事很深刻。
當年,我才剛升小學,在客廳和母親併肩一起看著電視,她稱讚電視上的孩子彈奏樂器好厲害,回頭看著我,「唉!你們什麼都不會。」
幾乎是嘲弄的口氣,使我感覺到被羞辱。當時太小,不懂反駁,心裡只憤然喊著:「妳有給我學什麼才藝了嗎?沒有。」,我一項傍身的才藝都沒有,事後跟她央求想學樂器,她除了說沒錢,就在抱怨爸爸賺不多要省著用。
此外,最常被比較的,就是成績。
「別人都可以念書念到跳級。」她總是這樣說。
看著班上常居第一名同學,也沒念到跳級,我常聽著母親念爛的話,心裡滿滿吐糟。
比較,有讓我變成「比較好」的人嗎?
童年時期,一次次的‘被比較’,只會讓我更加覺得,我不是值得被媽媽疼愛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好棒棒。 我們家的孩子,真差勁。
常被比較,還會帶來自卑、嫉妒的情緒。讓我常羨慕別人家的父母很有錢,可以給他們的孩子很多資源,所以他們可以很優秀。(很荒謬的是,當我向母親質疑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可以賺很多錢時,她總是說,人不要那麼愛比較。嚴重雙重標準。)
嫉妒的情緒,像是毒液,腐蝕心靈,讓我總是見不得人好。我曾經也是看別人音樂表演,可以心思單純的為他表現好而給予讚美。但是,在母親那句「不如人」後,看著別人拿才藝獎,卻多了酸楚念頭,「還不是有富父母花錢栽培才能拿獎,要是我也有一樣資源,一樣可以做更好。」
我變壞了,彷彿自己的不爭氣,都可以全部怪罪在原生家庭給的資源不足,不足以讓我優秀。
過了30歲,曾有一段生活的低潮,讓我深陷憂鬱的情緒。
我和媽媽吵架了,其中一段,就是為我總是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好,而向她發怒。
「妳就是沒本事生下像別人家好棒棒的孩子,只能生下那麼廢的我。」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
沒想到,一句句的被比較,一再再激怒我。甚至挑的男朋友、老公,沒有別人家女兒挑的好,也可以成為她愛比較的碎念。
在被比較之中,我感受不到母愛,我只感受到,我不值得被愛,永遠比別人不值得。
曾經在書局翻了一本關於體重控制的書,在書末,採訪者突然詢問作者關於童年的事,作者提及她的母親總是嫌她做得不夠好,有拿過模範生的她也因此自卑到成年。最後,她轉念,她已經做夠好了,是她和母親的關係不好,得不到母親的認同,跟她的能力無關。
在意外讀到這句話時,我也體悟了。
我要轉念,不是我不好,是媽媽學不會滿足。
我高中、大學都念了明星學校,畢業後也考上公務員。我已經不算差了。
自卑的情緒轉化了,即使如此,我還在學會如何修補其他壞情緒,例如:嫉妒。
總有一天,都會好的。
希望現在起用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最主要的是,我現在也為人母親,相同的錯誤,不要複製在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