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大家讀到《道德經》時,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跟孔子的講法對反的呢?孔子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老子卻說「大道廢,有仁義」。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呢?

《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就是常道,常道是自有永有的,不管是太平盛世,抑或是兵荒馬亂;不管是安居樂業,抑或是水深火熱,道,是恆存的。

那麼,既然道是恆存的,何以又會廢呢?那是人逆道而行,背道而馳呀!一個政權要逆道而行,背道而馳,當然就要包裝,就要粉飾,就要宣傳,就要造假,於是就會假仁假義,來愚弄百姓。假仁假義者,就是假借仁義之名,來掩蓋不仁不義之實。這叫做「有仁義」。

真正的仁義,是發自內心真切自然的流露的,即使沒有宣傳,沒有美化,那內心的仁義是自自然然感受得到的,是自自然然體證得到的,毋須臨時演員,毋須刻意歌功頌德,而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歷史的審判的。

筆者在澳洲生活多年,就從來沒聽到政府自己讚譽自己勝利召開大會,戰勝疫情。即使能召開大會,能防範疫情,保障人民生命,本來就應該如此的,有什麼好誇揚的呢?老子獨到的人生智慧,他告訴後世:凡是自說自話,自我吹噓的,說自己是大仁大義的,你幾乎可以對號入座,必是假造仁義。澳洲本身就是天下為公,這個國家是屬於國民大家的,就完全毋須宣揚天下為公啦!

要假造仁義,文過飾非,當然就要度計砌辭,巧詐狡辯,指鹿為馬,是非顛倒,這就是「智慧出,有大偽」。什麼叫做「大偽」呢?就是貌似忠心,卻陽奉陰違;又或明知有違天道、抹殺人道,仍然不敢講真話,這正如孔子所講:「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說,即悅)那些拍馬屁功,阿諛奉承,投其所好,越是不從正道來取悅君上,就反而容易得到君上賞識。這些「大偽」看似愛國,實則禍國殃民。上有所好,下有甚焉,在下的就要出謀劃策,所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於是就出現老子所講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政治生態了!

至於「六親不和,有孝慈」。假如人家一向都積極樂觀,活得充實,你還會勸導他要活得開心嗎?就是六親不和,才會有人出來呼籲要孝慈。同理,一個社會的民風,一向都有愛心,普遍都講公德,個個都講公義,那還有人去鼓吹社會要和諧嗎?一個政權,如果本身是開明的,施政一向都是透明的,立法執法都是文明的,那還有人批評是謊言治國嗎?

「國家昏亂,有忠臣」。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才會出現忠臣的死諫,才會有忠言逆耳的現象。商紂無道,比干死諫,最後被挖心而亡。醫生直言,講出疫情真相,那下場會好嗎?如果沒有好下場,恰恰證明亂世無道呀!

其實,老子和孔子二者的思想,不能說是對反,而只是彼此演繹「道」的手法不同而已,皆因這兩位哲人,其思想的源頭都是來自《易經》的道,只不過老子是從天道來點化人生,而孔子則從實踐人生以體悟天道,二者殊途同歸於道呀!

(寫於2023年1月1日於海外)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俗話講:空穴來風,事必有因。世間事,有果自然有因。那麼,元稹何以在死後才有那麼多緋聞呢?這個「因」從何而來呀?關於這個追因究竟,筆者就未見過有學者去探究,故而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過去講過杜牧,說手頭上那四本中國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只有一本略略提起杜牧,其他的文學史書,則連杜牧的名字都不提。哪本《中國文
關於元稹和劉采春的那段緋聞,同樣出自晚唐那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當中記述元稹四十五歲時出任越州(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時,正趕上劉采春隨丈夫在紹興唱戲,所謂人靚歌甜,花容絕色,少婦風韻,嫵媚豔麗,元稹把持不住,於是給了劉采春丈夫一筆銀兩,就把劉采春買斷,據為己有。至於劉采春,除了仰慕元稹才
另一個傳與元稹有不清不白的感情的,是中唐著名多產的女詩人——薛濤。 薛濤,生於公元770年,比元稹還大十歲。故此,坊間的網絡文章,就大多刻意炒作為姊弟戀。 最早講述這段姊弟戀的,首推晚唐一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書中描述元稹在其妻離世前三個月,在出差東蜀期間,與薛濤同居了三個月。講述元、薛這
至於元配韋叢,確是賢良淑德,結婚七年,克盡婦道,典當持家,從不怨言。 韋叢,出身名門,其父是當朝太子少保韋夏卿。元稹當時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加上獨身飄泊長安,一無所有,意志消沉,幸得韋夏卿的賞識,把心愛的女兒下嫁給元稹;而落泊潦倒的元稹,一夜之間,頓時就有青雲直上的感覺。在這種境況之下,又怎會把初戀情
在中唐文學史裡,最受爭議的文學家,恐怕就是元稹了。而攻擊元稹的論點,大致可分為:①政治品格,②感情品格。 那麼,無論是政治品格,抑或是感情品格,要摧毀其人,就首先抹黑其品格;也就是說,把他的道德品格,訴之於後世公審,而且還不能自辯,不能申訴。要是元稹,能冥目嗎? 關於所謂「政治品格」的問題,指元稹曾
元稹(公元779-831)河南洛陽縣人。他是南北朝時北魏的後裔,先世當為拓跋族。漢化之後,六世祖元巖曾做過隋朝的兵部尚書,可是到了他這輩,已經沒落得非常窮苦,再加上在八歲時喪父,生活是如何潦倒,就可想而知。其兩位兄長乃同父異母所生,父死後,母子就被排斥而他遷到陝西鳳翔縣的親戚家。 他資質聰敏,其母親
俗話講:空穴來風,事必有因。世間事,有果自然有因。那麼,元稹何以在死後才有那麼多緋聞呢?這個「因」從何而來呀?關於這個追因究竟,筆者就未見過有學者去探究,故而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過去講過杜牧,說手頭上那四本中國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只有一本略略提起杜牧,其他的文學史書,則連杜牧的名字都不提。哪本《中國文
關於元稹和劉采春的那段緋聞,同樣出自晚唐那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當中記述元稹四十五歲時出任越州(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時,正趕上劉采春隨丈夫在紹興唱戲,所謂人靚歌甜,花容絕色,少婦風韻,嫵媚豔麗,元稹把持不住,於是給了劉采春丈夫一筆銀兩,就把劉采春買斷,據為己有。至於劉采春,除了仰慕元稹才
另一個傳與元稹有不清不白的感情的,是中唐著名多產的女詩人——薛濤。 薛濤,生於公元770年,比元稹還大十歲。故此,坊間的網絡文章,就大多刻意炒作為姊弟戀。 最早講述這段姊弟戀的,首推晚唐一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書中描述元稹在其妻離世前三個月,在出差東蜀期間,與薛濤同居了三個月。講述元、薛這
至於元配韋叢,確是賢良淑德,結婚七年,克盡婦道,典當持家,從不怨言。 韋叢,出身名門,其父是當朝太子少保韋夏卿。元稹當時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加上獨身飄泊長安,一無所有,意志消沉,幸得韋夏卿的賞識,把心愛的女兒下嫁給元稹;而落泊潦倒的元稹,一夜之間,頓時就有青雲直上的感覺。在這種境況之下,又怎會把初戀情
在中唐文學史裡,最受爭議的文學家,恐怕就是元稹了。而攻擊元稹的論點,大致可分為:①政治品格,②感情品格。 那麼,無論是政治品格,抑或是感情品格,要摧毀其人,就首先抹黑其品格;也就是說,把他的道德品格,訴之於後世公審,而且還不能自辯,不能申訴。要是元稹,能冥目嗎? 關於所謂「政治品格」的問題,指元稹曾
元稹(公元779-831)河南洛陽縣人。他是南北朝時北魏的後裔,先世當為拓跋族。漢化之後,六世祖元巖曾做過隋朝的兵部尚書,可是到了他這輩,已經沒落得非常窮苦,再加上在八歲時喪父,生活是如何潦倒,就可想而知。其兩位兄長乃同父異母所生,父死後,母子就被排斥而他遷到陝西鳳翔縣的親戚家。 他資質聰敏,其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