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文化與公司犯罪──從無限賽局中道德褪色解剖犯罪成因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無限賽局書中提到「道德褪色」(ethical fading)的概念,來自於《Lying to Ourselves: Dishonesty in the Army Profession》一篇探討軍中文化的文章。本文會就這篇文章與公司犯罪進行探討。
  • 文章主旨
  在軍隊中,會出現許多無法達成指令。例如:在文件中出現操練天數大約可用的天數情形。另外也因種種不合理要求,導致偽造文件和簽名、迫於時間壓力而製作文件十分常見(在台灣當過兵的人對此現象應該習以為常)。
  因為上欺下瞞的習慣,形成欺騙是可以被接受的文化,甚至高層對於此事也知情。因為「道德褪色」(ethical fading)使不誠實的行為變得常態化。造成這個現象不只是道德基礎缺失,也是「合理化」的心理作用。尤其在軍中一直增加新的要求,但是沒有減少舊的要求,而超過負荷的環境下,合理化不誠實行為就越來越容易。
  研究指出心理距離越遠,越容易產生不誠實行為。當認為自己與不誠實行為越遠,例如:以數位化確認而非親自簽名,就更容易做出不誠實的行為。相同的,當決策者和決策結果距離越遠時,也更容易出現道德褪色的情形。可怕的是道德標準一旦降低會產生外溢效應,對於其他決策也會有所影響。當道德褪色瀰漫在組織中,就形成互相不信任的文化。
  • 延伸討論
  本文作者對於公司犯罪議題很有興趣,所以致力研究公司出現犯罪的成因。其中一項重點就是組織文化。本文作者曾經寫過一篇專業期刊的文章,指出如果公司組織文化本身是鼓勵或是易於形成犯罪的情境,就應該將犯罪歸責給公司和負責人。
  從Lying to Ourselves這篇文章也可以讓我們想到當發生道德褪色的情形時,公司會喜歡講華爾街或是大眾喜歡聽到的話,造成不誠實文化蔓延,導致真實被掩埋在光鮮亮麗的詞藻下。當公司配養出犯罪孳生的環境,對於犯罪就難辭其咎了。
  現今公司對於法令遵循、公司治理等議題都非常注重。法令遵循制度是否完善還會影響到公司判刑的高低。過往本文作者在研究團體中形成犯罪的現象,例如:大屠殺、集會暴亂行為、公司犯罪等,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今天到論的這篇文章的道德褪色跟服從權威,同樣地都提出心理距離和合理化的作用。當自己距離結果越遠,心理壓力越小,而且也更容易合理化自己的犯罪行為。
看完了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於公司犯罪的成因有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03內容數
你心中的犯罪者是甚麼形象呢?窮凶極惡、面目猙獰、狡詐、邪惡? 在處理案件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不是如此。犯罪者進到刑事程序中變成了被告,面臨國家的追訴時的反應,是如此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團隊中體能水準對整體工作表現的影響,指出紀律較差的人對團隊表現的影響力最大。此外,文章提及到在工作中感到挫敗時,必須對所做的事情感到著迷,才能逃脫被影響的結果。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組織中的決策和文化形成與組織習慣密切相關。作者Charles Duhigg指出,慣例不僅塑造組織,也指導著組織的發展方向。在慣例不佳時,危機可能成為改革的契機,然而更重要的是領導者需要主動創造改變的動力。組織習慣的變革需要全員共同努力,每個人的參與都對組織習慣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什麼是企業文化? 下個概念定義不難,但是可以具象化又簡單可行,也不是那麼的簡單。 大部份的定義是,由一個組織或一群人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和信念,以及企業本身獨特的處事方式。 一個組織或一群人背後總有”辣個人”,就是董事長,所以企業文化=董事長。一言一行都影響組織。 慣文化 事業單位違反勞基
Thumbnail
企業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通常對於特定人士/高階主管會設有旋轉門條款,以確保公司的營運機密不致外洩到競爭者手中。服務於單位中,雖並非每個人都會受這樣的法律條款所約束,但做到職位避嫌當是忠於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Thumbnail
不論是昔日主管會議中同病相連的戰友,還是不同單位相互吐苦的同事,當換了位置就會換了大頭腦袋。在達成績效目標優先 ,獲取個人利益當前;往日的情誼早已是過往雲煙,口中的關懷也都成為形象包裝的偽善糖依。 企業需要換血,世代交替的新陳代謝是一場持久戰。船長勾勒出航向目標的憧憬,掌舵手就要不計一切,將船隻駛
我以為,言行一致是做人基本標準。 我發現,言行不一也是很多人為了融入社會苟且偷生的行為。 總是太認真,也總在遭背叛之後,才會看清,信任的瓦解絕非意外,而是一次又一次付出真心後的傷害。 為什麼我不能一開始就看清,非得要等個2-3年才會摸透那些 自以為善良的人們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團隊中體能水準對整體工作表現的影響,指出紀律較差的人對團隊表現的影響力最大。此外,文章提及到在工作中感到挫敗時,必須對所做的事情感到著迷,才能逃脫被影響的結果。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組織中的決策和文化形成與組織習慣密切相關。作者Charles Duhigg指出,慣例不僅塑造組織,也指導著組織的發展方向。在慣例不佳時,危機可能成為改革的契機,然而更重要的是領導者需要主動創造改變的動力。組織習慣的變革需要全員共同努力,每個人的參與都對組織習慣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什麼是企業文化? 下個概念定義不難,但是可以具象化又簡單可行,也不是那麼的簡單。 大部份的定義是,由一個組織或一群人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和信念,以及企業本身獨特的處事方式。 一個組織或一群人背後總有”辣個人”,就是董事長,所以企業文化=董事長。一言一行都影響組織。 慣文化 事業單位違反勞基
Thumbnail
企業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通常對於特定人士/高階主管會設有旋轉門條款,以確保公司的營運機密不致外洩到競爭者手中。服務於單位中,雖並非每個人都會受這樣的法律條款所約束,但做到職位避嫌當是忠於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Thumbnail
不論是昔日主管會議中同病相連的戰友,還是不同單位相互吐苦的同事,當換了位置就會換了大頭腦袋。在達成績效目標優先 ,獲取個人利益當前;往日的情誼早已是過往雲煙,口中的關懷也都成為形象包裝的偽善糖依。 企業需要換血,世代交替的新陳代謝是一場持久戰。船長勾勒出航向目標的憧憬,掌舵手就要不計一切,將船隻駛
我以為,言行一致是做人基本標準。 我發現,言行不一也是很多人為了融入社會苟且偷生的行為。 總是太認真,也總在遭背叛之後,才會看清,信任的瓦解絕非意外,而是一次又一次付出真心後的傷害。 為什麼我不能一開始就看清,非得要等個2-3年才會摸透那些 自以為善良的人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