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學生的學習動機越來越低?」
「什麼是民主教育?」
以上總總問題,是不是你在面臨教育之路上所有的疑惑呢?
本書採用情境式的故事劇場,帶你了解教育上面臨的種種問題,並且會提出問題的來源以及解決方式讓讀者可以更容易掌握核心,最後簡教授也不藏私地分享優質的學習資源等你一起來閱讀。
大綱
- 為何孩子沒有學習動機與目標
- 我們為何不教孩子快樂
- 民主教育是什麼
- 其他重要的核心概念
為何孩子沒有學習動機與目標?
本書第一大部份講述為何孩子沒有學習動機?
我們先來了解「動機」的定義是什麼
動機的意思是「內在或外在的需求而產生驅使你繼續下去」,即稱為動機,像是當你肚子餓了想吃美食。
而學習動機是指我們追求知識或是成功的需求,而驅使我們自己想要學習,像是你對世界史有興趣而研讀歷史,並自己做成專題。
依據心理學家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來看,由最低到最高可以分成五大項-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
人為何要學習?有時為了要滿足生理需求,能擁有食衣住行的滿足;也有可能是為了愛與歸屬需求,考上好大學,能有更多資源或是人脈;也有可能是尊重需求,考上不錯的大學,得到親朋好友的讚賞。但是,你是否發現上述的能擁有更多資源人脈、受到他人讚賞...這些動機,大多是屬於「外在的動機」。然而,為了自己的興趣或夢想的自我實現而去學習的人卻寥寥無幾,所以更不用說讀書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或是達成超越自我的目標。
所以,依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最終內在的學習動機其實是「自我實現」。
講完學習動機,你是否好奇那學習目標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台灣的小孩,從小接觸學科,不斷地強調多練習考好成績,才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學,而教師授課常常以考試為導向,因此學生才會對學習失去目標。然而,依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第五期(青年期)的學生需要對自己有明確的目標與自我概念,但若只是考試,而考試又和生活沒有相關性,學生的學習目標當然會下降,甚至學習動機也消失,也因此台灣的教育裡鮮少有讓孩子正常發展。
教育其實是要讓孩子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非讓孩子在學習中失去熱情。
最後,在這一章節當中,簡教授用兩個方法幫助學生找回學習動機與目標。
(2)提升學生的學習目標
對於面對沒有目標的學生來說,要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是關鍵。
其實可以透過「體驗學習」的方式,像是打工、跨域、壯遊、交換學生與服務學習,並且配合反思的行為,就可以找到方向與目標。
以下將補充大衛庫柏的體驗學習四階段來說明
Step1:具體經驗-以開放的心態去體驗每個過程
Step2:反思-將體驗過程的想法感受寫下來
Step3:抽象概念化-與自己原本的經驗或知識相結合,或是找到中間的落差。以建立、強化、或修正原有的知識體系
Step4:主動實驗-不斷巡迴,產生下一次的經驗
我們為何不教孩子快樂?
這一章節是我讀完書中最喜歡的一個論點。
書中提及我們教育應該給學生吃健康飲食,而非滿漢大餐。以現行大學考招的教育制度來說,採計可以分成三大項:X(學測成績-國英數自社)+Y(分科測驗-加深加廣課程:物理、化學、歷史…)+Z(綜合學習表現-學習歷程檔案+各校系的甄試)
還有學校要求做的各項議題選修,包括本土語言、多國語言、生活科技、程式設計…..等。
而這樣的課程改革設計,是不捨棄舊的,還要增加新的元素。這種全方位的概念雖然可以讓學生多方探索,不過也讓學生感到疲累,而更討厭學習。然而,為何會有這種狀況呢?因為在台灣所有學習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考上好大學。
所以教育應該是要讓孩子成為自律的人,隨時隨地都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渴望,而非補充許多知識,讓學生討厭學習,送上大學就好了。
書中也引用葉柄成教授的《為未來而教》本書的一段話,其實
台灣社會害怕學生追求高層次的快樂,只要學生開始對於社團、戀愛、跳舞等有興趣,就開始害怕學生不念書,因此我們社會常用低層次的快樂逼迫孩子讀書考試,當然學生會對學習產生反感。以下用
馬斯洛的八大需求理論來讓大家了解何謂低層次與高層次的快樂。
底下兩項(生理與安全需求)為低層次的快樂,而上面六項為高層次的快樂。
所以阿,人之所以為人,是要讓我們了解生活的意義,錢財與名聲都是外在之物。因此,我們必須鼓勵學生從有興趣的事物去思考並學習。
民主教育是什麼?
2005年,一場在柏林舉辦的民主教育論壇中,大家所同意的民主教育之定義如下
「在任何教育情況下,年輕人有權自己去決定如何學、何時學 、學什麼、在何處學、跟誰學習且在他們的組織 - 特別是他們的學校,在必要做任何規則和限制的情況下,享有同等的決定權。」
學校教育最早起源自18世紀的工業革命,當時為了因應識字、技術等需求,以考試測驗純熟度為主要方向。然而,經過工業革命、蒸氣時代再到資訊與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已經不能再用過往的方式為教育目標,畢竟未來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是以前的好幾倍。顧遠將教育分成1.0~3.0的階段,以下將介紹此三階段。
教育1.0:老師是輸出者,學生是接收者。此教育缺點會造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也不知道為何學習。
教育2.0:老師是指揮家,學生小組合作與探索。包括議題導向的學習、探究式學習。
教育3.0:老師是協作者,學生是創作者。學生可以參與課程決策,學習要學什麼?我該如何學習。
總結以上,過往教育是傳遞知識給學生,現在的教育是要教學生如何自主學習,而未來的教育應該是老師與學生一同共創學習社群。
其他重要的核心概念
1.管理拖延:找出大目標、設定小目標、善用零碎時間、專注工作、犒賞自己、紀錄工作時間
2.學習的目的不是追求名利與財富,而是觀察到社會議題,進而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