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斷捨離其實不是丟東西,而是?

身為北漂青年,在北部租屋也進入第十個年頭,有幾次的搬家經驗,而總是在搬家的時候發現到底哪裡冒出那麼多東西而搬的痛苦不堪,隨著今年五月租屋簽約期限已經到期,我又被通緝要開始整理自己的東西,開始整理以後也是不得了,兩年間累積的東西又爆量了,每次都寄回家也不是一件積極的處理方式,這又讓我想起多年前剛剛接觸到斷捨離的時候,幾乎丟掉我一半以上的物品的那種神清氣爽感。
「斷捨離,為沖道瑜伽創始人沖正弘倡導的瑜伽理念,於1976年提出,在其弟子山下英子的努力普及到世界各地。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被選為2010年度日本的流行語。」——維基百科
自從去年學佛之後,接觸到許多佛法的觀點,相當受用,其中有一個概念是佛陀一直要我們去實行的,便是因緣觀,強調任何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如果強勢去求本來就沒有緣分的人事物,便會產生痛苦與煩考,唯有不執著才能從這個世界上達到心靈上的解脫,因為到了這期生命的終點,連自己的身體都要捨棄,所以修行有一大部分也在學習如何捨棄與放下,兩年年外婆過世時,發現她衣櫃的衣服只有十件不到,那個空蕩的衣櫃與過世的外婆當下給我上了一課:即使你擁有再多物質,這一世結束,一定都要捨棄的!而皈依後這一年實踐佛法觀念的過程中,總覺得佛法能博大精深,也能很簡單了解,完全是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而定,最終目的是要我們在裡面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如果從這裡去實踐,我認為斷捨離也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方式,閱讀後至今印象深刻的心得是:丟東西並不是斷捨離的精髓,而是從實踐的過程中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而且書中也有提到,丟不丟東西,全由觀察自己與這個物品間的關係做決定,而不是別人來定義你跟物品的關係,換句話說,是從自己內心出發,去觀察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進而達到更加了解自己念頭(譬如當時應該更謹慎的讓這個物品進到自己的生活、自己因為什麼心理而去購買這個物品、將來遇到這樣的狀況時該怎麼處理自己內心的誘惑是需要還是想要呢?等等)。
探討到這裡不免讓我想起聖嚴法師的「四要」:想要、需要、能要、該要,也與斷捨離的觀念不謀而合:
「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如果想要的得不到,便會導致內心不安定,社會問題叢生。」
回想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確實也是如此,常常永無止盡的在思考「要買什麼」,而且很難克制自己的「想要」心態,有時甚至任由自己這樣的攀緣心去遨遊,實在是需要檢討。
又剛好接觸到皮膚科醫生推薦用清水洗臉以及簡單保濕,「養皮膚」啟動皮膚的自癒能力,讓皮膚更加健康,這也是讓我這個長年深受敏弱肌困擾的人,有了一絲勇氣去實踐真正恰到好處的保養,醫生說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皮膚修復時間可能從三個月到一年間都有可能,那2023年,我認為可以用這個方式去實踐皮膚的斷捨離看看,斷捨離就如同佛法一樣,需要時時熏習,時時複習,才能真正的從做物品的主人到做自己內心的主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裡是包含我自身有興趣的書的讀書心得,也許不全是某些方面的書,但我希望能從不同領域得到不同裡用的思考框架,以求得到更多元的思考模式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