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閱讀量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學生時代其中一件爽快的事,當考完大考那一剎那,把所有教科書打包回收的時候,我的少年時代,當然也是在與教科書與漫畫書為伍的日子中度過;學生時代讀的永遠只有教科書,家人因為忙於做生意,也沒有閱讀的習慣,但幸運的是,長大後我看到書還不至於到討厭,甚至有時候會自己把書拿起來看,「讀書是一件看起來文雅的事」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文青想像,我承認一開始拿起書來閱讀,也是一種對於自己想像的滿足,有時候書上面的知識,不見得真的進到頭腦裡面。
當兵時閒來沒事,也帶了幾本散文書進去,在苦悶無聊的軍中確實被文學療癒,很開心我有這一段時間,讓書第一次有了真實的功能性,我對於書的排斥感也不像其他人一樣了,但讓我到感到困惑的是,很多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也許是藉由書本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段時期自己卻還沒有體驗過。
直到工作時期,網路社群與自媒體大量爆發,接觸到許多優秀的說書者,看了較多與財商相關的書籍,才發現每一本書的功能都不同,如果我想追求現實上的提升與利益,當然文學這一塊無法幫助到我,第一本受益的,便是成甲的《精準學習》,道出了資訊與知識的分別,每個人定義不同,但第一次讓我知道知識是需要落實的;第二本則是芭芭拉・歐克莉的《大腦喜歡這樣學》,從腦科學的研究道出有效益的學習方法;第三本為名為佛法的龐大概念,讓我體驗到日常落實後所得到變好的利益;第四本為歐陽立中的《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讓我確實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需要互相以不同的方式結合,才有運用或是新的洞見出現;第五本為申克・艾倫斯的《卡片盒筆記》,透過這本書的卡片盒筆記方法運用,我好像慢慢地可以將每本我讀過的書的概念互相串起來;第六本為樺澤紫苑的《最高學習法》,他一直強調「輸出」才是最大效率的學習方式,以上這些書籍,都是讓我慢慢變好的關鍵書籍,其中有心法也有做法,都讓我受益無窮。
目前自己從許多本書得到如何運用知識的方法,在新的一年,唯有將自己所學輸出,才能讓自己在過程中,將知識內化後,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踐,進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狀態與視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