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期生活壓力的「壓力」是指在大腦發育時期發生對生存造成壓力的行為,包含不當對待、違反兒童意願的性暴力、對於兒童的需求冷淡回應等,在前篇提及大腦發育與認知相關的解剖構造與生理機制,除了認知,也有許多研究針對這些兒童的情緒方面進行討論,有三大方向像是獎勵迴路、對負面情緒的敏感度增加、情緒調控的障礙,主要都是與大腦的邊緣系統有著緊密的關聯。
大腦分工非常細緻,有別以往對於大腦每個區塊負責特定行為的認識,越來越多疑就證實,人類的行為是大腦互相溝通、串聯、整合之後才能正常運作,若是有興趣的讀者之間錯綜複雜的推演,都可以去讀各篇研究的內容。
...
研究證據
酬賞處理(Reward proecessing)
酬賞處理的內容包含對於獲得獎賞的反應、從獎賞中學習的能力、預期未來的獎賞,以及為了獲得獎賞,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模式。參與酬賞處理相關的大腦區域包含基底核(basal ganglia)、腹側、背側紋狀體(ventral and dorsal striatum)、杏仁核、眼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OFC)。解剖上的發現,基底核和杏仁核的體積大小在性別上有先天上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會反映在男、女性在面對獎勵時的反應上。
於生理機制角度而言,上述的大腦區域組成中腦邊緣系統(mesolimbic DA system),遇到慢性壓力源或是早期暴露於過多危險的情況時,中腦邊緣系統會出現問題,造成對於低能量,對於事情感到興致缺缺。
臨床實務的發現提供了上述研究的一個範例,經歷對暴力對待的小孩而言,在基底核中左側蒼白球(left pallidus)和左側尾核(left putamen)的活性降低,會出現anhedonia 的症狀。註1。
情緒感知(Emotional perception)
從行為與電生理的實驗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的電位結果顯示,受到暴力對待的小孩,看到憤怒的表情會有較大的 P3b peak,意思就是接受不當對待的孩童而言對於憤怒的表情反應會比較劇烈,同時不需要太明顯的資訊就可以感受到憤怒(對於憤怒情緒變的敏銳),因此很難忽略從臉部或聲音展現出來的憤怒,也間接造成他們會出現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來增加他們的生存機率。
與情緒相關的大腦構造是杏仁核(amygdala)、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視丘(thalamus)和 OFC,面臨有 ELS 史的個體,與這些構造所組成的情緒路徑在結構上或是功能上有異常的展現。
情緒調控(Emotional regulation)
人體和情緒調控的大腦區域主要是背外側前額葉(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當 frontocingulate 以及 frontolimbic 路徑出現異常時,情緒調控會出現障礙,除此之外,透過調節杏仁核的活性也能夠調控情緒。
和 DLPFC 和 ACC 會在青春期前期約10.2歲左右達到發育成熟相比,杏仁核在幼兒時期發育快速,而且以女性兒童來說在4歲左右到達體積最大值,杏仁核在兒童期也比成人期更具功能性,杏仁核與學習、對於社交、情緒的刺激做出相對反應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被不當對待的兒童會出現情緒調控的障礙,而潛在未來出現心理病理方面的相關問題。
結論
- ELS 影響情感功能主要是獎勵機制受損,在基底核區域的活性降低有關。
- 對於 ELS 的反應讓杏仁核體積變大以及對於負面刺激情感的反應增加,將造成心理病理的結果例如焦慮。
- ELS對於情感的影響是明顯地長久,即便壓力源已經消失。
...
感想
有些心理學學派會去探究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思維的影響,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為了去追究父母或是家庭的責任,而是透過了解過去自己的經歷,去理解自己是如何成為這樣的自己,然後,更進一步的去心疼自己,重新讓自己能夠獲得力量,因為我一直覺得我們不可能否定過去對我們的影響,或多或少就是影響著我們,而透過這些科學證據將這些更具體的描繪出來,如果能夠一個人面對過去曾經受傷的過程,如果不行,或許找個人陪自己一起探究發生甚麼事也不失為一個方法,這不是弱小的展現,而是成為更強自己的過程。
剛好最近看到一本書《背負創傷長大的你,現在還好嗎?》,第一個章節提到童年創傷經驗對於傷害身體的機制,都是源自於演化面對「壓力」時的身體反應,涉及「荷爾蒙系統」(荷爾蒙為書中的用字,我個人比較習慣用內分泌系統說法)、「免疫系統」「心理狀態」等,除此之外,這本書花了主要的篇幅提供方法幫助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走出來,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去找來看看。
※註1:anhedonia:是對能夠帶來快樂的活動(喜好、社交、性愛)失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