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又是戳到了什麼創傷呢?』我無奈地想著。
今天是春節後大賣場開工的第一天,人潮眾多萬分熱鬧,而我逛著逛著就這樣突然陷入失現實感及失自我感中。身體像是被個半透明的薄膜包裹住,視野及聲音都像要先穿透過個隱形的玻璃後才能被眼睛及耳朵接收到。
跟一同逛大賣場採購的家人們知會自己的狀態後,我分神的注意著自身症狀的變化,邊茫然地跟隨著家人東逛逛西晃晃了兩個半小時後,我們抵達了家庭聚餐的火鍋店,在這時我感受到了不知名的難過情緒,控制不住地開始流淚,人格解體的症狀再次加重......『哇......這次是戳到有形成EP的創傷耶。』
不久後,在家人們要點餐時我終於聽到了內部傳來了聲響,見到了這次承擔創傷的情緒部分(EP):一個還不會走路只會爬行正在豪豪大哭的嬰兒。
嬰兒EP及創傷?
我感到很納悶,理論上EP的確挺常是小孩的樣貌,但這可跟我之前見過的EP很不一樣......是個連走路都不會的嬰兒?年紀會不會也太小了點。
正當有些不知所時,收到了個心電感應:在一個房間裡,以第一人稱視角的看著嬰兒的小手在地上快速爬行,爬過了房間門到了個兒童護欄前,兩隻小手攀著護欄試圖站起來往外看。嘗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站起來,只好跪著從護欄間的縫隙往外看。護欄對面是個下樓的樓梯,樓下傳來大人們的說話聲,嬰兒對著樓下開始發出尖叫及哭鬧聲。」
我觀察著記憶片段裡的屋子格局,似乎是在個透天房子裡,不知道第幾層樓。我在上國小前跟著家人搬了五次家,除了第一個房子我沒什麼印象外,其他五間房子都還有自己在家裡到處亂跑的記憶。
既然是自己的EP還是那麼小的時候,唯一的可能就是毫無印象的第一間房子,而且記得父母曾經說過第一間房子似乎就是透天。為了確認自己的猜想我轉頭問了父親,「還記不記得我剛出生時住的那間房子格局?」
來回比對屋內裝潢及擺飾的描述後,確認就是第一間房子擺嬰兒床的房間,不過收到的記憶中沒有看到嬰兒床,一開始就是已經要爬出房間快到樓梯口的護欄了。父親說,我小時候蠻早就學會爬,會爬後就很愛越獄到處爬,當發現我會自己爬到一樓的車庫還往屋外爬得時候被嚇得不輕,之後就在樓梯上下都裝了更高更牢固的護欄……
再次心電感應傳來了嬰兒的思緒,大致解讀的意思是:樓下來了個人,是個很難見到但很想見面的人,是個年紀很大的人,我想要見他,我想要下樓見他,爸媽快點帶我下去見他。哭喊了不知道多久,依然沒有人上來。嬰兒很生氣,討厭阻擋他下樓的圍欄,討厭為甚麼父母要裝圍欄,討厭為什麼都喊那麼大聲了都沒人過來,最後真正的難過地哭了。
……我繼續問父親,「住在第一間屋子時,是否有哪個長輩來過?」外公、外婆、阿公、阿嬤有誰來過嗎?父親想了想,「他們都沒來過……但是阿太有來住過一天。」
阿太……爸爸的爸爸的媽媽,阿公的媽媽,那可真的是年紀很大的人呢。父親問我還記不記得阿太?……我只記得有看過小時候的自己跟阿太的合照,頂多隱約記得是個對我很好的人,還有在我小時候就去世了。看著內部的嬰兒EP哭得那麼難過,雖然無法讀取嬰兒的其他記憶,但看來當時的關係是真的很好呢,雖然嬰兒沒有阿太的概念但有把人給記住了,雖然我還是想不起來阿太長甚麼樣子。
之後便再也沒有其他心電感應傳其他任何的內容過來了。……我感到一陣無言以對,這次重現的創傷記憶就只有這些?這樣就能成了個創傷?創傷點在哪??
嘗試安撫嬰兒EP
有鑑於自己已經忍著解離症狀難受了三個小時,現在還因內部哭鬧的嬰兒EP而控制不住情緒地也邊哭著邊跟家人聚餐吃火鍋,不知情的路人看了說不定會誤會是在吃什麼麻辣鍋呢…….我看著面前的蔬食鍋自嘲地想著。
不管怎樣,這個流程跟情緒強度的確是創傷才會有,雖然原因很迷但還是要去想辦法去安撫嬰兒EP……應該不會是要跟真實的嬰兒一樣要抱他逗他吧……我不擅長應付兒童尤其嬰兒……還是先照心理師建議的做吧。
整理了一下資訊,觸發點推測應該是「想見但見不到的長輩」這件事了吧。
今年除夕前幾天,外婆因身體狀況不好住進了加護病房,一天只有一個小時兩個人能進去探望及照顧。跟其他也想探望的親戚們排了排,春節期間只能去見外婆一次面。而今天是先排到去探望照顧另個長期住院的親戚,雖然是在同間醫院知道外婆就在附近,但因為順序時間已經排好了所以今天不能去見外婆,而在探望時間結束,跟家人會合離開醫院後不久解離就開始發作了。
所有事情都很合情合理,但情緒問題不是靠理智就能說服的了,尤其是來自嬰兒的情緒……這能怎麼跟嬰兒說明?
在內部建立專屬房間
試了幾次也傳心電感應過去跟嬰兒解釋,但嬰兒不懂文字也不懂語言更別說更複雜的大人處事規則,跟EP溝通取得共識這條路看來是行不通的了。我回想著心理師還有說過哪些建議,其中一個是建個能讓他們感到安心舒適的個人房間,或許這能起到轉移嬰兒EP注意力的作用,決定來試試看。
我再次問了父親,在第一間房子的時候,我有沒有特別喜歡待著的房間?父親回,那時候你很常爬到房間對面的浴室玩地上未乾的積水……總覺得不太對,我請父親再多回想一下。
期間我在內部移到了嬰兒EP旁邊,然後以站著的位置為中心點,延伸出一個將我和嬰兒EP包圍起來的正方形空間,然後將剛剛在嬰兒記憶中看到的房間細節,地板磁磚、木門的花紋、櫃子上的擺飾、床上棉被與枕頭的花紋……等,在正方形的空間復刻出來。
完成後我觀察嬰兒EP的反應,他有發現周遭的變化,但到處看了幾眼後又繼續大哭。OK,他不喜歡。我不知道第一間房子的浴室長怎樣,只好隨意把空間換成個一般常見的浴室樣子,再擺上個嬰兒浴盆裝了溫水,嬰兒連看都不看得繼續哭……沒點子了。
好在父親終於想到了些甚麼回答了我,說他第一間想不到了但是在我們搬到第二間家的時候,那時的我有看起來特別開心。第二間房子我就有印象了,的確有一間很喜歡的房間。
我再次轉換空間的樣貌,那間我曾經喜歡過的房間,地板是木板地板,有一面牆是整面的鏡子,鏡子對面的牆壁有一個對外窗,白天時可以見到光線照進房間內,配上整面鏡子的反射,看起來會非常大且光線充足,是間有點類似舞蹈教室的房間。嬰兒EP終於停止了哭泣,左右看了看後,爬到了鏡子前看了看他自己的樣子,拍了拍鏡子後看向鏡子裡的我。
意識共享一同布置
我們在鏡子裡對視後,我傳了個心電感應告訴她:「我們可以一起布置這間房間,在房間裡放上任何你喜歡的東西。」然後傳了個我記憶中小時候很喜歡的一隻中型龍貓玩偶擺在這間房間角落地上的記憶片段給她看。
我猜她應該認得出這隻玩偶,因為那是從我從有記憶以來就存在的玩偶,隱約記著小時候的我曾經抱著龍貓玩偶然後想著:『自己曾經比玩偶還要小可以整個人趴在玩偶的肚子上,雖然身體長大後玩偶變小了沒辦法再整個人縮在玩偶的肚子上,但現在能把玩偶整個抱起來也不錯。』雖然之後在即將搬到第三間房子的時候,那隻玩偶就在我不知情的時候被丟掉了,但時間算算,嬰兒EP應該不知道這件事,而且看嬰兒的體型,應該是還在可以整個人趴在龍貓肚子上的時期。
在確定她有收到我的心電感應後,我再次使用內部管理員的能力,我將一隻手放在她面前的地板上,然後往上一抬,將記憶中的那隻龍貓玩偶給變了出來。
嬰兒EP終於笑了,她撲上了龍貓玩偶,果然她的身子比龍貓玩偶小,可以整個趴在玩偶的肚子上。
我跟嬰兒開通了一條意識共享的通道,同步的思緒很快的讓我們開始布置了起來,我們在房間內陽光通過窗戶能照到的區塊搭起了一個兒童小帳棚。在嬰兒鑽進帳棚內時,我同時在小帳棚上再搭上了一個有星星及月亮圖案的外帳,在意識共享下我可以透過嬰兒的眼睛看到,陽光照在外帳上時,可以在內帳裡看到星星及月亮圖案的陰影。嬰兒在帳棚內想著她的玫瑰花紋毛毯,我依照她的思想在帳篷內變出她的毛毯,一圈一圈的環繞著形成了一個中間凹陷的毛毯窩,嬰兒不管往哪個方向撲倒都能倒在柔軟的毛毯上。
而最中間我們一起拚出了的覆蓋著玻璃罩的中型音樂盒,那也跟玩偶一樣,是記憶中早早就存在而在某天突然消失的東西。音樂盒撥放時上方的繽紛插花裝飾會開始旋轉,其中點綴著幾條裝飾線,線的頂端發出光點隨著音樂閃爍。我讓房間外的白天轉成月夜,透過嬰兒的視野確認在晚上時帳篷內的影像,月光依然會在內帳照出星星及月亮的陰影,在音樂盒的撥放旋轉下,會發光的裝飾線也會在內帳也投射出正在緩慢旋轉的星光閃爍點點。
成功安撫嬰兒EP
我能感受到嬰兒開心了、滿意了,她在帳篷內有些疲倦的縮在毛毯間,在音樂盒的輕柔音樂下,背靠著龍貓玩偶,漸漸地睡去。
我最後在房間四周的牆壁繪上了記憶中出現過的幾個圖樣來裝飾,完成後我退出了嬰兒的意識,站在兒童帳篷的旁邊安靜的伸了個懶腰,環顧一圈剛剛努力的成果。是小時候的房間,但是布置了很多曾經想要但沒有擁有過、或是曾經擁有但之後失去的小玩意兒,現在看來也跟記憶中的房間截然不同了,這是屬於嬰兒EP的房間了。
嬰兒睡著讓內部一切回歸平靜後,這次的解離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外部的我也跟家人吃完了火鍋搭車回到了家裡。我開啟了電腦,將剛剛邊吃飯邊哭邊用手機紀錄內部情況的筆記同步到筆電上,開始整理及自我分析。
回顧剛剛的經歷,這是我第二次親自大幅度的調整及擴增內部空間,真的好像是在施魔法一樣啊,真是神奇的內部空間。我想我之後會再來這間房間晃晃看看嬰兒的,畢竟這也算是我小時候會喜歡的房間,有一點點覺得有些自己已經忽視很久的小遺憾被彌補了起來的感受。
事後與心理師討論
春節連假結束後的第一次諮商時間,我跟心理師提起了這段經歷,詢問嬰兒時期就能產生創傷?這也能算是一種創傷嗎?取回的記憶比起讓我感到痛苦,更多的是讓我感到十分困惑。
在經過一小時的來回討論後,梳理出了個我能接受的結論:
兒童跟成人的心智成熟度及承受力不同,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覺得沒甚麼,認為是件合理又常見的事情,不見得兒童也能有同樣的能力去應對,可能對當時的兒童來說,那是件非常嚴重而無法接受的事情足夠形成創傷。
而這次取回的記憶大概推估可能落在一歲上下,以目前有的幾種人格發展理論,都算是在很前期的年齡階段,人格才剛開始發展,可能那時期的兒童精神本來就還是分散的,還沒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格。或許在七歲前那段心智快速的成長過程中,會一直經歷突然理解了或解開了以前在意或疑惑的事情,釋然後遺忘,才會有很多人很少有國小之前的記憶。
而解離症中關於身份解離的成因,有個理論便是認為在人格成形前遇到障礙而導致。說不定我們常說的「解離」、「分離」也是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才會誤解成要經歷成年人都認為是嚴重的事情才會發生。以兒童的角度去看的話,或許根本沒有解離、分離,而是從來沒有融合成一個人格過。因為在人格成形前就遇到了障礙,障礙抽走了七歲前的兒童的所有精力,而沒有餘裕去處理其他較不重要的困惑,於是那些困惑的記憶便被放置到了現在。
所以這次應對創傷EP的經歷算是累積了個成功經驗,一段很久遠的困惑浮了出來,而現在的自己有能力去應對,讓這段創傷回歸到單純的記憶。之後或許還會再遇到其他不同的小創傷冒出來,就一個一個慢慢梳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