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春秋經》與三《傳》簡介〉

前面介紹過《易經》、《書經》、《詩經》、三《禮》,就是五經中的頭四經,但五經之中真正由孔子撰寫的,卻只有這次所介紹的《春秋》。 在使用甲骨文的時代,一年只有分成春和秋兩季,由於一春一秋便是一年,所以「春秋」也就成為了史書的名稱,記錄每年所發生的事情。不同的國家各自有他們的史書,有的稱為「《春秋》」、有的稱為「《檮杌》」。一般都認為這些周代的史書經秦朝禁書和楚漢戰火而失傳,只有少量能夠保留下來。後世稱東周前期的兩百多年為「春秋時代」,就是因為這時的歷史面貌、中原地區的國際關係、軍事制度等主要倚賴《春秋經》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記載而流傳下來,它們合稱為「《春秋三傳》」。儘管中國古籍中還有《呂氏春秋》、《吳越春秋》等書,但「《春秋》」卻是專門指稱《春秋經》。 孔子周遊列國後,晚年回到魯國,他整理既有的魯國史書來編撰《春秋》,由魯隱公元年開始,一直寫到魯哀公十四年,涵蓋了兩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孔子所編的《春秋》是編年史,以魯國為中心,逐年用寥寥數語記載所發生的大事,並且在用詞和稱謂差異上寄託對歷史人物的褒貶,這就是所謂的「一字褒貶」、「微言大義」。孔子編撰《春秋》有三重意義,第一:要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胡作非為的諸侯、隨便篡位奪權的大臣作出道德批判,使他們的失當行為會永遠記錄在歷史上;第二:警惕後世的君主和大臣,要在言行舉止、施政治國上謹慎小心;第三:寄託對理想人倫與政治關係的追求。單閱讀《春秋經》難以了解其中的「微言大義」,《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則正是為解經而作,三《傳》各有注重的方向,但它們都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孔子撰寫《春秋》時所寄寓的深意。 《左傳》是三《傳》之中篇幅最長的,以報紙來比喻的話,《春秋經》只有記者下的標題,而《左傳》就是報導的內文,它詳細地補充了事情的始末和人物對話,由此使《春秋經》的旨意更為完整和明白。另一方面,《左傳》擅長刻畫人物形象及記錄戰爭過程,文辭典雅,亦甚具文學價值。 《公羊傳》和《穀梁傳》極少敘述史事,而是用問答方式來解釋《春秋經》的旨意,因為它們起初都是透過老師與學生的口頭對答來傳承《春秋經》,大約到西漢初期才把傳承的內容寫下來。雖然《公羊傳》和《穀梁傳》的篇幅相對較小,但它們更深入地討論了儒家思想面對現實時要如何變通。 我們只要仔細研讀《春秋三傳》,古代的人倫和國際關係仍然能給現今社會帶來啟發。「稽古齋談國學」會開展一個分支系列專門細講《春秋》,此系列會以春秋時期的歷史文獻為基礎,輔以出土文物簡介,讓大家對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和歷史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 推薦參考書: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 :學海出版社,1985年。 〔清〕鍾文烝:《春秋榖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漢〕何休、〔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註疏整理繁體本),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學生書局,2017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