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沒有特別分享過《遊戲力》,但六年前閱讀完這本書,就榮登最愛與推薦書單之一!與其它直接從教育切入,談「遊戲如何幫助學習」的書籍不大一樣,《遊戲力》融合心理諮商與大量實務經驗,拉回生活與學習根源,談得既深入又生動。
這本書除了幫助我回溯童年與父親、手足玩遊戲對我性格的影響,也自然而然地被我帶入教養與教學現場。
這篇文章會先分享兩個教學現場,再另外寫一篇跟大家分享《遊戲力》這本書。
場景一:心很累的大學生。
上午的大學課堂,學生走進教室前早已被微積分(學生往往戲稱危機分XD)等專業科目搞得焦頭爛額。作為通識的軟性科目,學生很難不因為前一晚的熬夜,不小心(?)睡著與放空。此外,軟性課程又經常需要召喚學習者的過往經驗與情緒,讓人跌入回憶深淵。
當那些不完美的依附、不舒服的回憶溢出,儘管課堂講授、引導、閱讀、討論不斷交替,也許充實(?),但絕對累。所以我結合課程,放進「擁抱失敗」的小遊戲。玩著玩著,學生陸續爆出笑聲,既連結彼此,又鬆一口氣。
緊張氣氛霎時消了大半。
人數眾多的課程只能微幅調整遊戲形式,好在學習者較為成熟,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大一點點。下午在小學端裡就有多一點的可能。
場景二:不知在苦惱什麼的小學生。
昨天下午來語文共學的L一臉抑鬱,一看就知道「有事」!
問了幾次,L都不願意說。於是,我說:「沒關係,那你想說時再說。」傳達完關心,也涵容他的情緒與挫折,我們開始上課。
一起閱讀,輪流發言,同時關照了無生意趴著的L。並不因為L心情不好,刻意迴避他的意見,(學習者有時還是需要情緒破口)。所以L煩悶歸煩悶,隨著我們的討論進展,發言也愈來愈頻繁,從有氣無力的蚊子叫變回原來聲量。
L提議下課休息,要一起玩耍。孩子們說要玩鬼抓人,那就來吧!
哼哼,當然要在抓/不抓間,讓小孩可以盡情尖叫、奔跑與嘲笑我。(我們師生間的遊戲,通常由孩子提議、修改規則等,讓他們擁有掌控的權力,這是基於大人/小孩權力不對等關係的包容與支持,以提供他們發展自信。遊戲,也是書中所談構築互動橋樑,讓他們走出孤立感的方式之一。)
下課五分鐘,兩輪遊戲又叫又跳。直到L的情緒被接住,我微調今天的寫作任務,提議去一旁的雜貨店購物,讓孩子花五元買小小的零食。只見到三個共學小孩精打細算,滿足地捧回戰利品。
能夠生氣,能被接住,也能夠掌控,L展現他的活力,開始笑咪咪地一起學習啦!
與常見的「遊戲化教學」設計略為不同,學習者進入學習空間前帶著不同的情緒或是困擾,很難立刻轉換心情。心情不好,又沒能力立即轉換,自然影響學習狀態。適當的「遊戲」,不只是可以調整學習節奏,也能讓情緒有小小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