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霈榆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在2022年年底針對台灣高等教育進行「年度體檢」,盤點出五大病症,並批評教育部開錯處方,導致病情惡化。2023年年初,高教工會又接連開了兩場記者會,指出南榮科技大學轉制中小學的爭議及大學專案教師缺乏保障等問題。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究竟2022年高教年度總體檢的五大病症為何?會帶來什麼影響?已退場的南榮科技大學想改制為貴族中小學,背後具有什麼爭議?
五大弊病 教育部開錯處方致病情惡化
高教工會指出,2022年台灣高等教育五大弊病包含:大專院校退場呈現雙軌制、在職專班學店化亂象、《專案教師實施原則》缺乏續聘保障、公教退撫改為「不確定給付」新制以及教育部官員退休轉至私校擔任「門神」的現象。
林柏儀認為,儘管這些年來教育部對高教工會的回應速度變快,也提出解決方法,但教育部開的解方卻沒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越來越糟。進一步來看,儘管台灣近幾年經濟表現良好,但投入的公共服務經費卻極低,教育部經常表示沒錢去處理問題,卻又不向立法院要錢,導致無法有效對症下藥。
主持人管中祥則回應,台灣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教育經費的成長卻有限,若這些問題不從根本的制度、經濟以及態度上解決,即使開出了處方籤,恐怕會延伸出新的病變,造成社會更大的傷害。
南榮科大欲改制中小學 規避董事會退場
2016年南榮科技大學前校長和董事聯合販賣假學歷與假論文引起極大爭議,是當時一大醜聞,前校長黃聰亮已遭地方法院及高等法院以收賄、詐欺罪處以15年有期徒刑,學校則在2020年2月停辦,師生必須離開學校。不過,林柏儀說,董事會卻並未隨之退場,而想藉由改制成「貴族中小學」,規避解散董事會,並希望持續掌有六億多的校產進行其他開發使用。
林柏儀表示,正常情況下學校若惡性倒閉,董事會和學校應要共進退,但《私立學校法》卻存在漏洞,學校儘管停辦,在三年內董事會若能改辦為其他教育階段學校或其他事業單位,董事會可不必解散,且仍能使用學校的土地及建物。這樣的狀況衍生出已退場學校還有機會「辦學」,部分私校董事會以此漏洞及早關閉以圖謀學校改辦的利益。去年通過的《私校退場條例》有意杜絕這個弊端,但2020年退場的南榮科技大學卻是《私校退場條例》實施前的案例,須由教育部否准此案才能解決。
他同時指出,南榮科技大學退場後,其土地及建物的活化主導者不應是原董事會,但現在卻由原董事會使用。林柏儀指出,私校不是董事會的私產,而是來自於教育部的補助、免稅以及創辦人捐贈等多方來源累積而成,因此政府應進場介入讓剩餘的基金妥善利用。
董事會主導退場多失敗 政府應及早介入為佳
私校退場後該如何轉型以符合資產公共化?林柏儀檢視過去案例指出,由於原董事會缺乏能力經營,目前由既有董事會來轉型的案例都是失敗的,且絕大多數校產閒置,土地建物每年以上億元的速度折舊。他呼籲政府在停辦前應及早介入,讓學校停辦後能立刻轉型 ,例如併入公立大專院校、變成長照空間或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用途。
台灣高教工會在今年年初召開記者會,批評南榮科大欲改制為「貴族」中小學。林柏儀直指教育部對這件事的態度曖昧不明,依法南榮科大在2023年2月以前若沒有核准改辦、改制,董事會將被解散,不過教育部卻把決定權推給台南市政府,他批評教育部是在踢皮球,南榮科大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審查應該要回歸教育部,若任其核准,可能會導致其它學校比照辦理,將會後患無窮。
教育部高官轉任私校當門神 助長高教亂象
另一方面,高教工會曾針對教育部官員退休轉至私校擔任「門神」的現象召開多次記者會,但截至去年為止,在潘文忠擔任教育部長任內,仍增加了十位新的「門神」。
林柏儀指出,《公務人員服務法》中的「旋轉門條款」規定退休或離職後不能到相關營利事業任職,但因為私立學校非營利事業,法律未明文禁止,讓門神有機可乘。而潘文忠在2016年擔任教育部部長時,曾打算針對門神問題特別立法規範,但草案在立法院一讀之後便胎死腹中。當教育部高官退休轉至私校任職,要公務員監督過去的長官,其實並不容易,也會造成高等教育的負面影響。
管中祥認為,這樣的現象和台灣教育經費採競爭型的方式有關,當教育部長官到了私校任職,因為了解教育部的運作,在爭取經費上對私立大學較有益。
林柏儀進一步表示,這類退休門神和學校退場也有關聯。由於教育部是大專院校退場的把關者,董事會或學校為了爭取更好的對待,會對教育部退休官員進行遊說,這些「門神」如同裁判下場來打球,讓人質疑其公平性。林柏儀說,近期將退場的台灣首府大學就鬧出紛爭,學校董事會有前教育部部長、次長參與,並在學校退場過程中坐鎮主導,壓抑該校教職員去維護自身權益。
專案教師濫用 權益未受法律保障
教育部於2022年發佈《專科以上學校進用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實施原則》,儘管是教育部提出的處方,卻沒有保障專案教師續聘的要件,無法改善校方透由一年到期後恣意不續聘,壓榨專案教師。
林柏儀指出,專案教師被濫用的狀況十分嚴重,工會對新進大專院校老師進行非正式的調查,有超過五成以上被要求須經歷專案教師的過程,甚至有人擔任專案教師十幾年卻無法轉正職。專案教師缺乏法律制度上的保障,會讓校方有不合理介入的可能,例如專案教師若無故不被續聘,即使告訴上法庭,大多會被判敗訴,因為從契約來看,續聘與否是學校的自由,教師工作權不但缺乏保障,也可能為求工作,只能忍氣吞聲,服從學校不當要求。
目前已有兩位過去分別任教於東華大學與嘉義大學的老師不滿被當「免洗筷」,不予續聘,決定提起憲法訴訟,挑戰《勞動基準法》以及《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設置辦法》,他們指出,專案教師不受《勞基法》及《教師法》保障,已違反憲法的平等原則。
管中祥表示,教育是百年大計,更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基礎發展的好壞和教育的穩定性有關,老師在聘任上的不穩定,會對老師是否要努力、投入是否有成果產生懷疑,對學生也會有負面影響。
公教退撫改不確定給付 恐打擊下一代
去年政府提出公教人員退撫將從現行的「確定給付制」,改為不確保給付數額的「確定提撥制」,因此今年7月起入職的公教人員,其退休金制度將和過去完全不同。新的制度將過去退休金所得替代率約為50%下降至36%,下降了兩成以上,既打擊了下一代公教人員,也影響優秀人才擔任公教人員的意願。
林柏儀表示,未來的確定提撥制不再是按照年資與薪資推算出來,而是每個月由學校及老師存錢進入個人帳戶,經由投資形成的一筆退休金。這樣的制度相當於將投資風險轉嫁給受雇者承擔,也會影響公教人員不得不去想如何累積未來的退休金,大學教師退休金不穩定的情形也會使其難以專注在教學與研究。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