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向生命說Yes!》書摘/心得2

找到活著的價值和人生目標一直是我的課題,所以當我看到弗蘭克的意義治療法時,就非常認同,邊讀邊點頭如搗蒜。因此畫了很多重點,也決定打出書摘來分享。
生性敏感之人,特別是自小因為家庭環境使然,向來過慣了知性的精神生活,可能會由於性情溫和而對極端困難的外在環境感到痛苦萬分,但他們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卻相對來說不大嚴重。正因為他們可以選擇從恐怖的外在世界中退縮,回到一個純精神的自由國度中,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有時候外型看似柔弱之人,反而比健獷者更能忍受集中營生活的煎熬。
心得:
當我讀到這段時候第一個出現的人物就是伊格博士,她也是集中營的倖存者。有興趣的可以去看她的書:《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
愛才是最終和至高無上的真諦,使得人類的存在能為它振作起來。現在我終於領悟到人類詠歎、思考與信仰的最終極意義:經由愛,並在愛裡獲得解放!
心得:
神就是愛!我一直無法體會這句話,但是這是我所追求的。菜鳥基督徒希望總有一天開了竅,懂得它的真義。
凡是親身體驗過集中營者,一定不會忘記穿梭在集合廣場與各營房的人,他們不時給予安慰鼓勵,或把僅存的一口麵包施捨給別人!這種人即使寥寥可數,卻有力量證明,集中營囚犯所有身外之物都可以被剝奪,唯獨最後的人性自由,也就是無論如何都能對既有環境做自我調整的自由,是無法剝奪的,而且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剝奪!
從最後這個內在自由的角度來看,集中營囚犯的心理反應顯然不單只是某些生理、心理及社會條件的綜合表現。縱使這些嚴重缺乏營養、睡眠不足或各種不同的心理「情結」等條件,多麼容易導致他們淪為符合典型囚犯的心理規律。最後這個觀點證明,雖然集中營的環境能將他「塑造」成某種特定人格,然而人的內在發展結果仍舊由自己決定。
基本上,即使處在多艱難的困境中,每個人依然能夠自我決定成為何種人格(從精神角度而言):典型的「集中營人」?或者仍然保有尊嚴、保有人性的人?
心得:
就像伊格博士被丟在死人堆,就快病死餓死的時候,她可以選擇跟旁人一樣生吃屍體,但她選擇吃一棵草。
並非只是創造性或體驗性的人生才具意義,重點在於:如果人生有意義,那麼痛苦也要有意義。畢竟痛苦、命運與死亡同樣都是人生的一部份,因為困境與死亡,讓人的存在臻於圓滿。換言之,如果人生的意義完全取決於命運偶然的寬恕憐憫,這樣的人生也就根本不值得活過一回。倘若一個人坦然接受無可扭轉的命運,以及連帶必須承受的一切苦難,那麼即便在艱難的困境中,即便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仍有足夠的機會創造人生的意義。
若想給予營中囚犯精神上的扶持,使他們重新振作,首先便要為他們點出一個未來的目標。所有心理治療或心理健康促進,都要秉持一個信念,將這個信念以尼采的一句話來說明最為貼切:「一個人若有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任何痛苦皆能忍受。」
我們必須學習並教導喪失信心的人認清一個觀念,真正重要的絕非我們對生命有何期待,而是生命對我們有何期待!時時刻刻接受生命的追問——這些闆題並不是單憑冥思或說話就可以回答,而是必須透過一個從動、一個正確的態度才能找到答案。生命的終極意義不外乎:為了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為了完成個人生命的任務,為了實現關鍵時刻的挑戰而承擔責任。
嘗試親手開創自己的命運。受苦難即是成就。
心得:
如果受苦難即是成就,那麼如果把憂鬱症視為苦難的一種形式,我們將成就什麼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