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生活記錄:別讓「偽學習」成為你拖延的藉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我們都知道學習很重要,而持續學習,也是眾多成功人士的特質之一。坊間也有超多那種,教人們如何學習的書籍,那些書的作者告訴大家,只要有開始學習,就可以達到目標,往自己心中理想目標邁進。
除了大量的書籍,還有很多講座、線上課程、實體工作坊、進修課程……等等,眼花撩亂的學習管道和方式,似乎在告訴每一個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不學習,就會落後很多!」因此看了一堆書、聽了很多講座、完成了多門線上課、參與多次的工作坊……,用很多方式填滿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生活很充實。
我真的記得前三年,無意間聽到一場輔導團的優質研習,於是開始注意國文科的大咖講師,只要時間許可,路程我可以接受,我都會花時間去聆聽。而確實,那段積極上課的日子,確實滿充實的。之後因為疫情改為線上,就更瘋狂,整個週末和寒暑假,都是我的研習天,聽研習像在追劇一樣,一場接著一場。
但最後,我漸漸地發現,參加完這些研習,我能夠發揮在課堂的,好像很有限。除了一些課文文本講述,我增加了很多可以跟學生講的內容,但是其他的教學方式,或是解題技巧,需要我花都一點時間去消化再運用的,除非我再去翻出那些研習手冊,或是我的筆記內容,或者去找出曾經拍下的照片、截下的圖檔,否則早已不知塵封在何處。
總而言之,學了但是沒有運用出來,讓我懷疑我當時候在幹嘛?!於是漸漸地,我開始對研習不熱衷,甚至有點煩躁。看到很多老師積極參與,雖然很佩服,但也很疑惑,你們學了這些,真的會用在教學上嗎?
于為暢老師的Podcast第321集:「『偽學習』是最嚴重的拖延症」,這集內容直接明確地點出現在人學習的心態。很多人學習,單純為了吸收知識,或是滿足自己,並不是為了想做點什麼,這樣不僅學習和輸出不平衡,學習也不見得有高生產力,甚至還是拖延症的藉口。
老師先點出「為何要學習?」,大概分為5點,分別如下:
(1)因為社會要求,或是滿足家人期待,這樣學習可能非自己自願。
(2)因為害怕落後,所以跟隨學習,但跟隨卻不開創,也是徒勞。
(3)為了提高生產力,所以學了很多,但不去做點什麼,也是徒勞。
(4)為了炫耀和好玩,雖非自己本業,但可能有放鬆的功用。
(5)為了要達成目的,而必須去學習,找解決辦法,這是最佳的學習!
第5種方式,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想到我前一陣子看到的「竹東高中問題解決課程」,學生為了解決日常事情,必須要從0到1去找方法、去學習,並去動手做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東西。相較於「學以致用」可能會有學非所用的狀況,這種「用,所以學!」的模式,依據需求目標而去學習,投入的成本完全不會浪費!
就像剛剛我提到的研習,之所以到最後有那種學習有限感,有個原因是,那些大咖老師的教法確實很不錯,但我教學實際上並不需要那些。但是那些課文文本講述內容,真的是我確實需要,所以我學完後在課堂上也真的有融入。像這樣的狀況,就是我們認為會「學以致用」,所以學了很多,但是最後卻很多「學非所用」。
最後,老師在節目中特別提到:「多數人的學習,只是一種拖延症,誤以為有努力的拖延症,沈浸在學習的氛圍中,但是面對要動手去做這件事情的當下,會欺騙自己我還沒準備好,不自覺逃避比較困難的output,回到簡單的input。」
就像開始寫一篇文章、畫一幅畫、煮一道菜、做手工藝品……,不可能只靠閱讀文章就會寫好,也不可能只看食譜,烹飪技巧就會突飛猛進。只有開始動手做,開始產出作品,才有可能朝自己設定的目標邁進。一個善用目標學習的人,他可能邊看邊做,或是先做了,才去看。
有些人會設定一些學習的項目,但是卻忽略了,學習不是目標,它只是幫助你達成目標。就像我們設定一年閱讀50本書,但是閱讀完之後呢?閱讀的目的是要幫助自己達成什麼目標呢?如果是自己閱讀開心的,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閱讀的目標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某部分能力,那我們應該也要搭配產出文章,隨時檢視自己的進步,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目標設定。
我自己買了一些線上課程,以前我總是認為,每一堂我都得好好認真看,但我發現進度太慢,最近我突然想通了,開始用追劇的方式看線上課。因為我發現,我之所以買這些課程,就是為了解決我的問題,達成我的目標,我先快速看完,然後邊看邊學,才能加速進度啊!
多數人會以為多閱讀、多上課、多吸收知識就是在學習,但是于為暢老師提醒大家,這是一種「偽學習」,它會讓你覺得你在做,但事實上你並沒有開始。不僅如此,這種「偽學習」還是最嚴重的拖延症,因為它讓你不斷地逃避,逃避你該做的重要事!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自己也是「偽學習」的其中一員?持續學習是件好事,但是沒有目標的學習,沒有產出的學習,可能就是一種偽學習,不妨好好地檢視一下自己的學習狀況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2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徐曉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是個負責任的人,就應該要將「最重要的事」放在優先順位,而那些比較次要,或是臨時邀約,則是應該視情況而定,來決定要不要接受。如果沒有清楚知道自己的狀況,就隨意地應允,不僅答應的事做不好,可能連自己的重要事都搞砸。
鼓勵人們勇敢跨出舒適圈,應該是現在很常碰到的課題,但是到底怎樣才算是跨出舒適圈,恐怕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很多人會安於現狀不願意改變,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勇氣,畢竟要跨出原本的舒服圈子,到一個不太舒服的環境,總是會有一點壓力要承擔。
今天想要來分享Dr. Selena楊倩琳老師的Podcast,這一集是2022/07/29的節目:「小資必學:時間管理黃金7秘訣!」。在這集中她特別強調,無論職場或人生,時間都是最珍貴的資產,我們要把時間當作是身上最寶貴的財富,浪費時間,就是浪費自己的財富!
既然ChatGPT可以代替創作者去搜集知識點,那我們身為創作者,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創造更多的故事,去體驗世界上的事情,這樣我們才有更多靈感來源。知識無限,生命有限,因此把握有限生命,去體驗世界,創造更多與人的互動,讓生命故事更多彩,而不是只追求知識累積。
回到閱讀這件事情上,我也必須要重新去看待「書籍」這項物品。因為出了社會之後,閱讀這件事不是為了要應付考試,也沒有比賽,而是應該要解決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書籍應該是「為我所用」,因此寫重點、貼標籤在書上,其實就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以方便隨時可以提取使用。
當初在設定這個目標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很困難,因為我看到很多人也是每天寫文章。但是實際上在執行的時候,還真的會遇到寫不出來的情形。於是參考了歐陽老師的方法,大致把文章分為三種,分別是工作專業教學文章、日常分享文章,以及閱讀心得文章。想要日更文章,也可以參考這三個方向,每天應該都會有題材可以書寫。
是個負責任的人,就應該要將「最重要的事」放在優先順位,而那些比較次要,或是臨時邀約,則是應該視情況而定,來決定要不要接受。如果沒有清楚知道自己的狀況,就隨意地應允,不僅答應的事做不好,可能連自己的重要事都搞砸。
鼓勵人們勇敢跨出舒適圈,應該是現在很常碰到的課題,但是到底怎樣才算是跨出舒適圈,恐怕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很多人會安於現狀不願意改變,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勇氣,畢竟要跨出原本的舒服圈子,到一個不太舒服的環境,總是會有一點壓力要承擔。
今天想要來分享Dr. Selena楊倩琳老師的Podcast,這一集是2022/07/29的節目:「小資必學:時間管理黃金7秘訣!」。在這集中她特別強調,無論職場或人生,時間都是最珍貴的資產,我們要把時間當作是身上最寶貴的財富,浪費時間,就是浪費自己的財富!
既然ChatGPT可以代替創作者去搜集知識點,那我們身為創作者,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創造更多的故事,去體驗世界上的事情,這樣我們才有更多靈感來源。知識無限,生命有限,因此把握有限生命,去體驗世界,創造更多與人的互動,讓生命故事更多彩,而不是只追求知識累積。
回到閱讀這件事情上,我也必須要重新去看待「書籍」這項物品。因為出了社會之後,閱讀這件事不是為了要應付考試,也沒有比賽,而是應該要解決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書籍應該是「為我所用」,因此寫重點、貼標籤在書上,其實就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以方便隨時可以提取使用。
當初在設定這個目標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很困難,因為我看到很多人也是每天寫文章。但是實際上在執行的時候,還真的會遇到寫不出來的情形。於是參考了歐陽老師的方法,大致把文章分為三種,分別是工作專業教學文章、日常分享文章,以及閱讀心得文章。想要日更文章,也可以參考這三個方向,每天應該都會有題材可以書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學習效率提升指南 一、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一個獲取新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涉及接收信息、理解概念、記憶重點,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況。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不僅發生在正式教育環境中,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 二、為何我們要學習 1. 個人成長:學習幫助我們擴展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選擇困難是資訊洪流時代的必然,關鍵字搜尋後跳出一堆文章,到底那個可信?那篇合適?沒有標準答案且因人而異。英文學習沒有捷徑,只能踏實行之,既要有字彙量又要懂文法,尤其是還得用英文寫出文章時。學習過程不會都是快樂的,難免有壓力,但學習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充實的。我試著分享自身的英文學習歷程、方法與工具書,以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學習效率提升指南 一、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一個獲取新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涉及接收信息、理解概念、記憶重點,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況。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不僅發生在正式教育環境中,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 二、為何我們要學習 1. 個人成長:學習幫助我們擴展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選擇困難是資訊洪流時代的必然,關鍵字搜尋後跳出一堆文章,到底那個可信?那篇合適?沒有標準答案且因人而異。英文學習沒有捷徑,只能踏實行之,既要有字彙量又要懂文法,尤其是還得用英文寫出文章時。學習過程不會都是快樂的,難免有壓力,但學習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充實的。我試著分享自身的英文學習歷程、方法與工具書,以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