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學習很重要,而持續學習,也是眾多成功人士的特質之一。坊間也有超多那種,教人們如何學習的書籍,那些書的作者告訴大家,只要有開始學習,就可以達到目標,往自己心中理想目標邁進。
除了大量的書籍,還有很多講座、線上課程、實體工作坊、進修課程……等等,眼花撩亂的學習管道和方式,似乎在告訴每一個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不學習,就會落後很多!」因此看了一堆書、聽了很多講座、完成了多門線上課、參與多次的工作坊……,用很多方式填滿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生活很充實。
我真的記得前三年,無意間聽到一場輔導團的優質研習,於是開始注意國文科的大咖講師,只要時間許可,路程我可以接受,我都會花時間去聆聽。而確實,那段積極上課的日子,確實滿充實的。之後因為疫情改為線上,就更瘋狂,整個週末和寒暑假,都是我的研習天,聽研習像在追劇一樣,一場接著一場。
但最後,我漸漸地發現,參加完這些研習,我能夠發揮在課堂的,好像很有限。除了一些課文文本講述,我增加了很多可以跟學生講的內容,但是其他的教學方式,或是解題技巧,需要我花都一點時間去消化再運用的,除非我再去翻出那些研習手冊,或是我的筆記內容,或者去找出曾經拍下的照片、截下的圖檔,否則早已不知塵封在何處。
總而言之,學了但是沒有運用出來,讓我懷疑我當時候在幹嘛?!於是漸漸地,我開始對研習不熱衷,甚至有點煩躁。看到很多老師積極參與,雖然很佩服,但也很疑惑,你們學了這些,真的會用在教學上嗎?
于為暢老師的Podcast第321集:「『偽學習』是最嚴重的拖延症」,這集內容直接明確地點出現在人學習的心態。很多人學習,單純為了吸收知識,或是滿足自己,並不是為了想做點什麼,這樣不僅學習和輸出不平衡,學習也不見得有高生產力,甚至還是拖延症的藉口。
老師先點出「為何要學習?」,大概分為5點,分別如下:
(1)因為社會要求,或是滿足家人期待,這樣學習可能非自己自願。
(2)因為害怕落後,所以跟隨學習,但跟隨卻不開創,也是徒勞。
(3)為了提高生產力,所以學了很多,但不去做點什麼,也是徒勞。
(4)為了炫耀和好玩,雖非自己本業,但可能有放鬆的功用。
(5)為了要達成目的,而必須去學習,找解決辦法,這是最佳的學習!
第5種方式,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想到我前一陣子看到的
「竹東高中問題解決課程」,學生為了解決日常事情,必須要從0到1去找方法、去學習,並去動手做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東西。相較於「學以致用」可能會有學非所用的狀況,這種「用,所以學!」的模式,依據需求目標而去學習,投入的成本完全不會浪費!
就像剛剛我提到的研習,之所以到最後有那種學習有限感,有個原因是,那些大咖老師的教法確實很不錯,但我教學實際上並不需要那些。但是那些課文文本講述內容,真的是我確實需要,所以我學完後在課堂上也真的有融入。像這樣的狀況,就是我們認為會「學以致用」,所以學了很多,但是最後卻很多「學非所用」。
最後,老師在節目中特別提到:「多數人的學習,只是一種拖延症,誤以為有努力的拖延症,沈浸在學習的氛圍中,但是面對要動手去做這件事情的當下,會欺騙自己我還沒準備好,不自覺逃避比較困難的output,回到簡單的input。」
就像開始寫一篇文章、畫一幅畫、煮一道菜、做手工藝品……,不可能只靠閱讀文章就會寫好,也不可能只看食譜,烹飪技巧就會突飛猛進。只有開始動手做,開始產出作品,才有可能朝自己設定的目標邁進。一個善用目標學習的人,他可能邊看邊做,或是先做了,才去看。
有些人會設定一些學習的項目,但是卻忽略了,學習不是目標,它只是幫助你達成目標。就像我們設定一年閱讀50本書,但是閱讀完之後呢?閱讀的目的是要幫助自己達成什麼目標呢?如果是自己閱讀開心的,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閱讀的目標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某部分能力,那我們應該也要搭配產出文章,隨時檢視自己的進步,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目標設定。
我自己買了一些線上課程,以前我總是認為,每一堂我都得好好認真看,但我發現進度太慢,最近我突然想通了,開始用追劇的方式看線上課。因為我發現,我之所以買這些課程,就是為了解決我的問題,達成我的目標,我先快速看完,然後邊看邊學,才能加速進度啊!
多數人會以為多閱讀、多上課、多吸收知識就是在學習,但是于為暢老師提醒大家,這是一種「偽學習」,它會讓你覺得你在做,但事實上你並沒有開始。不僅如此,這種「偽學習」還是最嚴重的拖延症,因為它讓你不斷地逃避,逃避你該做的重要事!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自己也是「偽學習」的其中一員?持續學習是件好事,但是沒有目標的學習,沒有產出的學習,可能就是一種偽學習,不妨好好地檢視一下自己的學習狀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