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地一樣,許多台灣人認為台灣是美食天堂。然而台灣人面對台灣各地不同的口味,有時會說出相當失禮的批評。像是肉圓的南北之爭,南部肉圓被嫌棄外觀像鼻涕,北部肉圓被譏諷油膩不健康,吃起來像塑膠圈。哎呀,吵架還真是沒好話。不過,本地沒有口味相近的食物足以對照,大家只能遙想了。
肉圓發音是閩南語,若用華語說,台灣人可能聽不懂。外型看似半透明的小型飛碟,製作有點麻煩,一般都是外食,極少在家自製。以蕃薯粉(樹薯粉亦可,惟口感不太一樣)製作外皮,包入調味的內餡,多半以豬肉為主,其他配料各地不一,通常是筍絲,亦有筍塊、香菇、鵪鶉蛋等等。倘若加上干貝鮑魚,價格就不是小吃水準了。包好放在碗公,蒸熟了吃的,就是南部口味。吃時加上香菜、淋上米醬和甜辣醬,或其他醬料。有人不加香菜,也有要沾蒜泥的。
中北部肉圓,蒸熟後從碗公取出,放入油鍋浸著,油得淹過肉圓,食用之際才撈取。由於油浸多時,外皮香酥有韌性,但本身並無特別滋味。同樣也是搭配米醬和甜辣醬等。
肉圓相當微妙。多年前看過日本腳車旅行作者,寫他的台灣之行。訪台之前,他曾在東京認識一位中年台灣女性,這位台灣女子告訴他,最想念的台灣食物是肉圓,因為日本沒有。他去了台灣當然要嚐嚐,誰知吃完很空虛。
猜想可能是腳車旅行作者對肉圓期待太高,而肉圓與他過往熟悉的食物差異很大,不易歸類,很難描述感受,說穿了便是不習慣,於是吃完只剩下空虛。肉圓對外國人或許缺乏吸引力,然而卻是台灣尋常的國民小吃,且內餡因各地物產略有不同,許多台灣人認為從小吃慣的最好。
比如被蔑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外人常譏笑當地最好的餐廳是麥當勞。幼時隨媽媽回外婆家,常至新竹轉車。媽媽平時不大外食,回娘家的旅途倒是慷慨,讓我們嚐嚐日常無福享用的滋味,累積下來吃了不少新竹肉圓,紅糟肉加蔥是新竹特有的口味,我至今仍回味不已。總覺得新竹食物未獲得網民合理評價。
肉圓之亂不似南北粽之亂紛擾多年,許是坊間一般同意彰化肉圓好吃,彰化肉圓或為油浸派的極致滋味。歷任民選總統若至彰化視察,即使不順路。也得特地繞去肉圓名店吃上一碗,否則對彰化鄉親有點失禮。對,就算總統本人不喜歡肉圓,還是得在鏡頭前大口咬下,裝出一副很享受的模樣。蔡英文那碗特地灑上很多香菜,讓擁護香菜派士氣大振。食物有時也是很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