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一開始兩位順著社會的主流價值,用功念書,進入薪水還不錯的金融業。後來是什麼原因,離開了職場?然後又用了七年的時間,慢慢走到了現在的生活,這中間經歷過什麼?我特別想知道的是,從離職到現在,在健康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洪仲清老師)
其實我們離職的原因一點也不特別,應該和許多人離職的原因一樣。像我們最近有接觸認識到的作家柚子甜、曾彥菁,當然還有我們自己,都是對當下既有的這份工作感到痛苦,覺得不適合自己,所以不想再繼續。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人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地工作?人為什麼生下來要承受這麼多痛苦?大家不會覺得很不合理、很奇怪嗎?哈哈😆 這個疑問一直埋在我的心裡。
老實說,我不太願意相信這個世界是殘酷的,所以我們想要活出自己喜歡的版本,畢竟不改變就是維持原樣痛苦下去,或許改變可能也會很痛苦,但至少有機會不一樣。
當然我們也和很多人一樣,哪敢一開始就貿然離職?因此我們兩個就約定在下班之後來討論創業內容,然後想說確定創業模式都沒問題,甚至開始賺錢之後,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放心離職。
但是我們後來發現生命不是這樣玩的,不是說你做好了離職前準備就萬無一失,我們的擔憂或是自以為是的想法可能都太過渺小!我們是不可能想得過老天的!
就像是之前和仲清老師聊天時,老師就有提到有人中年突然面臨失業,然後一下子很恐慌,畢竟身上有房貸,還有家人要養(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們單身,所以煩惱比較少,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人生課題要面對,所以我們不用去和別人比較,即便和另外一個人交換身份未必會比較快樂)。
我們近期也有碰到幾位觀眾說被公司裁員,所以現在我們要面臨的問題可能不是該不該離職,因為不離職也可能被迫離職。生命不是我們能掌控的。
但被裁員這件事,我們不覺得是件壞事(如果當初我們被裁員就不用搞交接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訊號,試圖告訴我們可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如同生病其實也只是一種訊號,告訴我們生活的步調需要再慢下來了。像有一個podcast節目的主持人Vito大叔,他就是被裁員之後開始做podcast節目。
要不要離職這件事,我覺得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那個很想要做、很想要嘗試的事情,如果沒有的話,先不要離職;如果有,則未來即使面對困難或挫折,你都會有方向,你都能堅持下去,甚至不會覺得後悔,因為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
像我們自己當初因為喜歡居家整理,然後就開始嘗試當整理師,並且拍攝整理教學的影片,不過自己喜歡的事物或型態也可能隨時改變,所以我們盡可能隨時去感覺自己的內心,去問自己「這是不是我們要的」。
後來我們就發現自己不太喜歡和客戶約時間,以及在定點工作,我們更喜歡透過線上分享,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於是慢慢地調整我們的工作型態,然後剛好花了七年的時間逐漸變成現在這樣。(基本上我們就是一一把自己不喜歡的元素慢慢拿掉,然後剩下的就是自己喜歡的了。)
我們覺得一個人的價值觀會形塑自己的生活,由於我們相信這個世界的人都很溫柔,允許我們做自己,所以我們真的可以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雖然我們與讀者彼此互不認識,但有緣在這裡相聚,我們絕對允許,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做自己,因為你要先允許自己做想做的事情,別人才會允許你。連你自己都不允許,別人怎麼會允許與認同呢?
關於健康方面,七年前,我們還是二十幾歲,基本上體能健康應該要算不錯,但我們其實從小就很容易感冒,而且不曉得為什麼很容易偏頭痛,也容易腰痠背痛。
我們猜想工作環境是一點,畢竟冷氣很強,然後背後常常有人走來走去,搞得心神不寧,哈哈!(其實辦公室的風水不太好。😆)
不過或許關鍵是出在自己內心的壓力很大,一旦工作壓力大、心理狀態不好,身體可能也很難會好。心理壓力大時,我們就會大吃大喝,當時很常去吃吃到飽火鍋、燒肉,然後家人也常會跟我們叮嚀烤肉對身體不好,但在老是加班的工作裡,我們真的很難聽得進去。
離職之後,我們七年都沒有去看過醫生,中間有一些小感冒,但也讓它自然好,我們也告訴自己不要去看醫生。因為我們不喜歡就決定不要去這麼做。(人的信念其實是可以很強大的,痛苦也是自己加強給自己的。)
我們其實在健康方面並沒有特別做什麼努力,因為我們認為勉強自己的生活是不可能健康到哪裡去的,也容易失敗。
我們對於生活就是充滿好奇心,像是之前和小阿姨吃飯時,他就提議我們可以去做瑜伽,我們就想說why not;有一次看到某個觀眾說他一天一餐,我們就去翻閱相關的書,然後偶然看到素食相關的書,就覺得不妨一試,於是開始慢慢改變,也越來越聽得懂身體的訊息。
什麼時候想吃什麼,就去吃;不餓就不吃,就這麼簡單,一點都不去勉強自己。自由的感覺讓人覺得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