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邊緣中的邊緣-大專資源教室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近日學生輔導法與特教法的修訂如火如荼
有個地方完全被遺忘了
那就是大專院校資源教室,簡單說就是大學服務身心障礙學生的單位
我以前當高中特教的時候,有稍微研究一下這個單位
查了相關文獻,看了摘要與結論,就直接放棄了
所有文獻都指向,這份工作薪資低、無前景
也就是為何,長期以來這個位置的人都做不久
有些人把這個位置當 考上心理師前的中繼站
有些人沒幾年就轉職去當大專心理師 ( 薪水比較高,但近年來有趨近的趨勢 )
位置留不住人
使得特殊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個管老師,有些學校學生在學四年換四次個管
約聘的編制 沒有適當的敘薪 長期被邊緣
特教師和專輔人員、輔導教師 在為權益發聲的時候
默默的被忽視與忽略的一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其實在網路上其他平台耕耘超過五年了 但相較於其他心理師,我有自己的行為標準
十數年前,我還是實習心理師小朋友的時候,我關注的是實習心理師為何沒有津貼?十數年後的現在,心理師實習的環境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不堪。
今天看到一則公立大專院校約用心理師的徵聘文,碩士心理師約39k,博士心理師約50k。
師培要求在實習前有--個小時的服務學習 沒有完成就不給實習 我一直認為這種要求很過分
搭上韓劇"黑暗榮耀"的風潮,看到有心理師接受記者訪問時說 "復仇本身除帶來痛快感外,還會造成情緒變得負面、增加壓力、影響人際關係並讓人感到空虛"。 嗯,復仇這件事如果要這樣被論斷,真的很可惜。
拜託幫幫忙 這些精神分析網紅心理師 要拿精神分析說治療倫理 把佛洛伊德搬出來為自己的行為背書 那也要看一下那個年代的倫理長啥樣
我其實在網路上其他平台耕耘超過五年了 但相較於其他心理師,我有自己的行為標準
十數年前,我還是實習心理師小朋友的時候,我關注的是實習心理師為何沒有津貼?十數年後的現在,心理師實習的環境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不堪。
今天看到一則公立大專院校約用心理師的徵聘文,碩士心理師約39k,博士心理師約50k。
師培要求在實習前有--個小時的服務學習 沒有完成就不給實習 我一直認為這種要求很過分
搭上韓劇"黑暗榮耀"的風潮,看到有心理師接受記者訪問時說 "復仇本身除帶來痛快感外,還會造成情緒變得負面、增加壓力、影響人際關係並讓人感到空虛"。 嗯,復仇這件事如果要這樣被論斷,真的很可惜。
拜託幫幫忙 這些精神分析網紅心理師 要拿精神分析說治療倫理 把佛洛伊德搬出來為自己的行為背書 那也要看一下那個年代的倫理長啥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因為先前做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的時候發現中重度障礙的兒童要找到適合學習美術的環境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以受訪家長的經驗來說,合適的畫室有空位能再收新生,除非有良好的機緣,否則等個半年、一年才排到,更顯現了特殊兒童在藝術教育資源的匱乏。
Thumbnail
「從今天起到未來指定的某一天,你負責協助校中不像你這麼幸運的同學。」 「....您是指殘廢的同學嗎?」 「不!我們比較喜歡稱他們為『身心障礙者』。」 這是書裡一開始,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被派任務時脫口而出的言語。是否,您也曾經以『殘廢』、『殘障』、『智障』等等字眼稱呼『身心障礙者』?....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學習障礙孩子從小到大缺乏完整的服務協助,不僅在學校教育方面,就業照顧方面都有困難。本文提出建立完整一條龍的特殊需求孩子服務觀念,需早療、特教、社會福利系統的介入服務,以及完善的課後照顧系統,以幫助這些特殊需求孩子脫離貧窮、犯罪,找到自己應有的人生。支持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服務。
Thumbnail
在談論本次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特教預算。目前的台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年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對此教育部每年幾乎都是編於4.53%經費在特教預算上。而當前為了符合法規的微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實質上對於改變特殊教育學生的處境,以及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因為先前做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的時候發現中重度障礙的兒童要找到適合學習美術的環境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以受訪家長的經驗來說,合適的畫室有空位能再收新生,除非有良好的機緣,否則等個半年、一年才排到,更顯現了特殊兒童在藝術教育資源的匱乏。
Thumbnail
「從今天起到未來指定的某一天,你負責協助校中不像你這麼幸運的同學。」 「....您是指殘廢的同學嗎?」 「不!我們比較喜歡稱他們為『身心障礙者』。」 這是書裡一開始,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被派任務時脫口而出的言語。是否,您也曾經以『殘廢』、『殘障』、『智障』等等字眼稱呼『身心障礙者』?....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學習障礙孩子從小到大缺乏完整的服務協助,不僅在學校教育方面,就業照顧方面都有困難。本文提出建立完整一條龍的特殊需求孩子服務觀念,需早療、特教、社會福利系統的介入服務,以及完善的課後照顧系統,以幫助這些特殊需求孩子脫離貧窮、犯罪,找到自己應有的人生。支持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服務。
Thumbnail
在談論本次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特教預算。目前的台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年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對此教育部每年幾乎都是編於4.53%經費在特教預算上。而當前為了符合法規的微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實質上對於改變特殊教育學生的處境,以及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