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因為對自己過去所做或是沒做的行為感到懊惱後悔的沉重枷鎖。是的,罪惡感是一種枷鎖般的感受,它會讓我們在「此時什麼都不做」、或是走上自我毀滅的方式以懲罰自己。
有些人會反向大肆攻擊他人、刻意將自己孤立,使自己沉淪並且讓旁人無法提供協助;有些人則會因為內疚而做很多友善他人的舉動,不斷給予、讓他人對自己予取予求,使用類似社會服務的方式抵銷心中的罪責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採取善行是好事,但以內疚為驅動力還是無法停止憂鬱,而且通常這種善行會非常極端並且對自己造成損害)。
l 常見相關句型:都是我的錯、我不該、早知道、我不值得、我想消失、我沒有資格。
l 主軸想法:採取那樣行動的人不應該是我,我想刪掉。
l 常見伴隨感受:愧疚、羞恥、生氣、忿忿不平、無能為力、憂鬱、退縮、無價值、不安。
l 這個感受想告訴在地球的你:
內疚意味著「對某件事感到自己有責任,然後你自我評價這項行動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當你感到內疚象徵著幾件事:
第一,你擁有回頭整理經驗並分析的能力;第二,你擁有「自己能負責」、「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自己有影響力」的自信;第三,你擁有一個道德標準;第四,你擁有精進自我、看到不足點的觀察力;第五,你擁有給世界帶來美好的嚮往。內疚感、罪惡感,主要只是讓我們知道可以往哪個方向去改善,知道以後就可以往下一步走。內疚感像是懸崖勒馬,只是避免我們在自己的道德標準上持續失足,但若深深陷入罪惡感中,一味的責備自己、不斷向他人證明自己不可能走錯路,就反而像是不斷在原地勒著馬發脾氣,失去內疚原有的功能了。
l 可以採取的行動:
- 正視內疚感以尋找自己感到需要負責的來源。
請檢視你對那些事情感到難受、哪個部分讓你因為罪惡感而對他人採取攻擊或是吸引他人攻擊你。請找到那個讓你感到自己需要被懲罰的原因,修正它或者讓自己看見這個事件已經結束。
- 向內疚的對象表達歉意。
不一定要實際面對面說出,你也可以使用寫信的方式,寄出與否沒有關係,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一件事情的完成。「道歉的步驟」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整理、審視並且放下的機會。(這個步驟有時能讓我們發現,原來自己感到抱歉的並不是對方,而是做出那個行動的自己)。
- 審視自己過度的想法。
通常持續太久、已形成習慣的內疚感會帶有一些過度負責、不合理的地方。可以的話,與一些比較不帶評判性的朋友聊聊。讓他們作為你的鏡子,平鋪直敘的反映你想法中不夠理性的地方。(雖然你最終能自己發現,不過請讓我留下一點提示:人有先天限制、人有能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你有進步的空間)。
- 接受結果。
陷於內疚的人時間時常無法前進。「我接受我的決定導致的結果」,我們需要認知到事件已發展到後面的情況,才有辦法再往下一步前進。有時需要去走過【悲傷/失落五階段】。
l 來自宇宙的訊息:
親愛的朋友,內疚其實並不屬於我們一開始為了保衛身體所設定的情緒,因此這個情緒比起完成你的任務,更多的是與你的靈魂晉級有更多的相關。這是在「靈魂知道自己完美」與「在生活中與他人互動不如所願的心碎」的矛盾形成了「都是我控制不了一切」的奇怪連結。我之所以使用「晉級」這個描述,是因為要從「本來以為是對的」的價值觀中,找到細微能增強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這些小細節卻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你會發現你的不足,並非你的缺點很多,而是因為你有能力發現。這表示你有了一個機會選擇不同的行動,走上不同的路,而無論你選擇了什麼行動,對於當時做那個選擇的你就是你當下所考慮的最適當的決定了,別將罪惡感作為恐懼未來的藉口,那太浪費了!
內疚是後來有其他眼界的你回頭審視才感覺到的錯誤,將目光轉回當下,之後採取其他行動就好。做了感到不滿意的選擇,那麼改就好了!你也不需要說服我們你是個不會犯錯的人,對我們來說,對錯並不重要,對與錯也是屬於地球的概念。過去的錯誤是中性的,作為絆腳石或墊腳石則由你決定。
回到初心來看,你本來就不是為了控制一切來到地球的,如果需要能夠控制一切的那位,我們一開始就會讓你有更顯而易見的、更呼風喚雨的能力,而事實上,我們讓每個夥伴們進入了限制很多、很虛弱的人體裡,你的靈魂本來就很完美,不會因為你的身體做了什麼或做不到什麼而遮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