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事實與面對真相是父母與師長要準備好的功課 文/黃莉莉園長

     【釐清事實與面對真相是父母與師長要準備好的功課】    文/黃莉莉園長
     
           這是一篇蒲公英內部社團今天po出來的照片,很多補習班都把考100分、考90分以上的姓名,就掛著紅布條,昭告來來往往的顧客們。而這些每天在安親班寫完回家功課,就開始有計劃的在老師的帶領下閱讀,不寫評量的安親班孩子們,(其實應該說學校發回來的評量卷已經夠多了,不用再加進來了),成績不錯,就放在內部社團大家欣賞著如此而已。
             晚上下班時間,安親班老師打內線進來給我。她說著一件事。
    家長趁著聊天時,告訴她「我發現啊!在旗山這麼多補習班,只有蒲公英不給孩子寫評量。我都問過了喔!」並接著說,這樣不行啊!試圖說服老師,應該給孩子派評量寫寫囉。我問,妳怎麼回答?她說,我沒解釋太多,但我還是認為讓孩子閱讀比寫評量重要。這是前一陣子的事,現在才想起來。就這樣我們掛了電話,各自下班。
            於是我開始想著我的想法。這很好耶!顯示了一件事。在旗山這個地區,果真只有蒲公英做得到這一點。或許這應該不是只有旗山這地區的事。或許,高雄,台南.....跟很多地方,都得依賴著評量卷來找到安全感。否則一來很難招生,二來,很難交待,三則是對不起家長甚至自己,且說不過去,因為不寫評量到底還能給孩子什麼? 而且這樣在調查之下,沒辦法取得跟大家一樣的味道,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老師,還跟家長說「我覺得不用啊!我的安親班孩子成績都很好。」的確,這是事實。那到底這到底好不好!?來確實的談一談好了。
          上次講座裡談到的教授威廉,戴蒙,他提到動機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大部分成人談論的動機,通常都是透過考試,或考上某個大學等短期動機。但是,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  存在,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會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
          目的,是一種很特別的目標,和一般短期,立即性的目標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人每天有千百個目標,享受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買一份好禮物,但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裡去?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目的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對這個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有了目的你會開始安排各種目標,讓自己一步步達到那個目的。 這些概念我記得在演講中的內容分享過。
          父母,老師們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應只是單單考高分、考不好會讓父母失望等,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標。長期的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當學生全新投入他們想學的內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會產生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我學習並非因為因為媽媽叫我學,而是因為我真的很在乎,想學好。」.....好了,這跟評量有什麼關係?
          其實,評量本身沒有不好。就是一張紙,充滿著讓孩子可以因為練習過,而有了加深印象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個好東西。所以,既然沒有不好,那就是使用者概念與方法的問題囉!目的是什麼?老師與父母清楚嗎?還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所以我們也得這麼做才是對的?而在蒲公英裡目的其實很清楚。不管是幼兒與園或安親班,都很清楚及明確的告訴父母及孩子,我們要透過閱讀來學習某些....東西;透過閱讀來建立....某些習慣....。目的是什麼?當然是因為...閱讀帶領孩子進入了評量考試之外的世界,進入愉悅的感受,更進入語文的深度理解.....好處當然多了。不過,重點是什麼?重點是孩子清楚這是我們蒲公英安親班的目標。這目標之外的目的,是可以從閱讀中
    可以得到答案的。不過這也跟其他補習班一樣,他們也是很清楚它的目標是什麼?(讓孩子儘量可以飆高分),目的是什麼?(讓孩子不要轉補習班)或者好聽一點來說(這是掌握人生啊!)....這兩者都多麼的雄心狀志!哪能說有錯?頂多就是你要的是什麼?
           學生知道要考試,那是責任沒錯,孩子應該在規則中適應良好,這非關體制。(當然未來教育政策若能提供更好的體制,那更歡迎)。有些學生可以應付得很好,有的人則氣喘呼呼。但我覺得應該帶領學生找到更適合的方法來適應體制下的規則,接納它,並歡迎它,且看到更遠的方向才是。能接納又能歡迎各種挑戰,這就是人格特質的培養了。而這就是蒲公英一直在做的事。例如,醫學院的學生永續的學習動機應該是:「有一天我當了醫生,就可以幫助,醫治更多的人。」如果一直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持續學習下去的動力,就有能量,不僅為參加考試而已。而這些目的尋找,是在寫評量的過程裡找不到,但卻有可能在閱讀的世界裡感受到,或啟發到。
         目的是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在學校裡,老師很能卻從來不問為什麼,例如科學老師教公式,原理,即使學生學得很棒,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只知道為了考試先背起來再說,或為了考試非學不可。
           戴蒙教授說目的也是會改變的。尤其在人生早期。因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會讓人學習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例如年輕人會對成為運動選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輩子都是運動選手,因為年紀大了就無法參賽。但成為運動員那種自我承諾,自律的習慣,會發展出另一個目的。
           我想身為老師或父母真正重要的是,要時時能與孩子分享,要有時間陪伴孩子理解某些目的。是否能跟孩子解釋,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要學這些科目?甚至讓孩子了解人類的需要和這個科目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人要成為科學家?為什麼發現新定律很令人興奮?沒有這些「為什麼」,是無法讓學生有長期的學習動機的。如果每個老師都只是為了要把評量卷寫完,因為不寫完,下一批評量卷又來了....!如此的話,孩子暗無天日耗在評量卷裡是很有可能的。不過,你可能會用恐嚇的方式來嚇學生
    :「你如果沒有考好的話,會有哪些嚴重的後果,」讓學生有短期動機,但學生不會出於興趣,自己把書拿出來讀。或者邊寫評量邊罵.....。其實,學生必須知道為什麼,才會全心全力,自動自發的去唸書吧!剛剛在思考這些問題,吃晚餐時我問了從沒寫評量自修的高中生哥哥,「你覺得寫評量卷有幫助嗎?」,他說,「不一定耶!要看他是不是有心啊!」。對吧!動機若是自己的就會有心。方法對了,工具就是工具哪有那麼多非戰之罪。連它都覺得委屈了。偶爾使用、必要時使用,用得好用、用得巧妙,何罪之有?
           今天小王(唯丞)跟他媽媽說,他才不要去參加跳舞表演。他媽媽問他為什麼不要,那是一種勇氣啊!小王說「哪是啊?」老師說「如果表現不好的,就上去表演,如果我上去了我就是不好的學生了」!這又是另一種目的錯誤的增強了。真是令人無言的反驅動力啊!一個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續一段時間的培養和醞釀。可別以為現在談這個太早?大學畢業要出社會再說吧!如果真正到那時再來說,就真的為時已晚了。
        培養興趣需要時間、鍛鍊好品格需要時間,從小不去在意,長大更難在意了;從小把時間好好運用,培養大能力、養成閱讀能力與習慣,比起在補習班裡時常被評量淹沒有意義多了。每一個小問題都需要時間陪得透,不管是透過討論、探索、或陪孩子去找出可行的學習策略,然後去實踐它,是很必要的。雖然看起來很麻煩,但這只是一個過程,學習認知自己、自己選擇,也自己負責,不用去擔心不寫評量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有什麼後果?成長過程中她依定會慢慢學到某些事情的。
       面對「大免試的時代」,青春期的國中孩子面臨比考試更重要的目標:「自我探索」。全世界的研究都支持:青春期的自我探索成功與否是人生滿意的關鍵。學齡前階段是
    核心人格特質養成的階段,別拿來應付考試;而國中三年是建立人生態度、價值、形塑的啟蒙期。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自問「我是誰?我有什麼特別?我的專長和興趣?別人是怎麼看我的?我想要怎樣的人生?」進入這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就得做好準備,都是連結在一起的。但父母很會全部分割,當每次碰到問題時,就開始緊張與難受。前幾天才有一個家長跑來問我該怎麼辦?我只能抽絲剝繭好好修理,這就是了?能怎麼辦?...重新建立的不應該只是孩子的認知而已,連父母都應該好好修正與調整的。
      
            青少年階段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就是解決個人的「統合危機」,以便承擔青年期的責任。根據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的理論,所謂的「統合」,意思是一種「知道自己是誰、正面往何處、以及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之堅定、連貫的感覺。」要有好的「統合」包含著許多重要的選擇:我想從事什麼樣的生涯、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價值?信仰?我是怎樣的男人或女人?等重要的探索。青少年的「統合危機」,就是他們思索「自己今日的模樣」與「未來想(應該)成為的模樣」,在尋求過程中必然有的混亂、焦慮。千萬不要以為長大再,這事情又不會發生在現在,現在把考試考好比較重要的心態。一再延後探索的結果,會使得少年的「統合危機」與迷失感,延長到成人時期。大學生沒有學習動機一直再考研究所、不斷「延畢」的社會現象,就是缺少探索的青春期後遺症。
           就一個評量卷問題的延伸,是既簡單又複雜。或許會認為我太嚴肅了,就一個這麼小小的測驗卷問題,都講到未來去了;或許又有人會問我,不怕得罪人?其實說到底正因為心中充滿愛,才知道該面對的總是目的而不是目標。目的在於得堅持對的觀念做對的事。目標不在於人而在於事。正因為所有的補習班都寫了堆積如山的評量卷,才顯示出蒲公英的可貴罷!堅持理念,目標明確,自由意志之下的選擇,向來都是很獨立的思考,強迫不得。親愛的家
    長朋友們,要走在這同一條路上並不簡單;不在同一條路上也不代表你是錯的。但我們都得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和承擔。去年的暑假,當我看到天心這小野驢(爸爸媽媽都這麼叫她),從閱讀繪本的世界在采誱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悠遊自在的掉進閱讀長篇故事裡。我就知道有些東西非堅持下去,否則你不會知道。有些事情更不會發生,有些景象你不會看到。一段過程在走,不會很快就看到結果,但不耕耘就永遠冒不出芽來。
              對於教育理念,我篤定中有著堅持,溫柔中帶著鋼強,很難被嚇唬的。打不過就跟著做的無奈中,不見得是對的,它其實有著很多恐懼。不要給恐懼能量,就不用去迎合;正面迎向挑戰,釐清事實、面對真相是父母和老師要做的功課。不用嘗試著說服蒲公英的老師這件事,老師既清楚又明確的獨立思考,都有著愛與專業。很能在教育良知之中識別清楚。同時我也知道,同一條路上走的人會愈來愈多。我很有力量的。『您,可以改變方向的。跟上來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輕輕吹,蒲公英飛】《快樂的孩子,分享快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