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給了孩子什麼?孩子以你為榮嗎?

    你到底給了孩子什麼?孩子以你為榮嗎?                              文/黃莉莉所長

    這樣的問話,適合問誰?

    適合問爸爸媽媽、適合問老師。

    孩子進入人的環境以後,主要照顧者對他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

    主要照顧者無非是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或褓姆或老師....

    我們無法確實掌握遺傳基因的問題,但是我們在乎後天環境的掌握。

    要給孩子什麼?「我們給了孩子什麼?」,

    我想這是我們當人父母或老師的人一直要去思考的問題....「到底給孩子什麼?」。

    曾經有一個爸爸分享,他說:「我覺得做一個爸爸要做的事情很多,說也說不清楚,

    但有一個點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孩子以你為榮嗎?』」他當你的孩子他覺得光榮嗎?

    我常常說的是「作為一個典範」,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的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想這當中有著共通的意義。

    做為一個典範容易嗎?你的孩子覺得快樂嗎?不管是你給他錢也好;你給他買玩具也好;

    說一段故事也好;你載著他在路上開車;你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他在你身邊也好;

    你跟自己的另一半,跟你自己的父母在談話,他在旁邊看著你的時候,他以你為榮嗎?

    的確,要謹言慎行。

    有時會聽到或看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或對話,吵起來時,

    孩子會脫口而出「x x  娘」...你會嚇一跳,因為很少有孩子會這樣講話,

    頂多罵人「笨蛋啦」那一些,你若再問孩子「你怎麼這麼說話」,他就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

    說「我爸爸都是這樣罵我媽媽的」。....這其實可以想起那位爸爸的童年經驗,

    他的父母又是怎樣的相處方式?......

    我想,這是個家庭習慣的語言,這種語言會在學校傳染,也會在工作環境蔓延,

    但會阻絕於│良好的家規」,但卻又常常來自於家庭環境的延續。

    上週在大愛劇場中上演的蘭芳飄香,劇中的蘭芳回到家,

    孩子很高興的拿兩根棒棒糖說是鄰居給的,蘭芳馬上跟小孩說,

    我們把棒棒糖還給他們,等一會兒再叫爸爸買給你們...

    孩子的爸爸是楊慶煌演的納悶的問,覺得有什麼關係,只不過是兩根棒棒糖?

    蘭芳馬上跟先生說,那一家人不時都圍著桌子睹,.....

    原因很清楚明顯,媽媽不喜歡孩子與這樣每天賭的人有所接觸...。

    所以很多人都在談孩子的教育要怎麼樣..底要上哪一個學校好?

    到底要不要學英文、學美術、學電腦;哪一個是名師?考一百分給孩子一百元?少一分打一下...等?

    我要說的是孩子以你為榮嗎?孩子覺得你很棒嗎?他很喜歡當你的孩子嗎?

    有時候孩子在你身邊看你處裡事情,你是如何處理事情的?孩子會看在眼裡?

    你夠尊重嗎?夠柔軟嗎?夠理性嗎?...有時會替爸爸媽媽們捏一把冷汗?

    如何當一個典範?有時不用說教,孩子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學習著、浸漬著...

    我們就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就決定了有沒有發展姓。

    有時我們不常想到這樣的觀念的連結性!孩子以你為榮嗎?孩子跟你一起生活他感到容易嗎?

    我們常常提到的期望、壓力、相處的方式、互動的模式....都有著極度的相關!

    這還包括了父母本身的「情緒管理」〈品性與修養〉。

    有時孩子會常常說:「我媽媽〝又再〞生氣了,爸爸〝又再〞發飆了」。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國中生陪著他的老爸爸散步,那個爸爸滿頭的白髮,

    兩個人走路速度很急,爸爸頭低低的,孩子在旁邊低低咕咕的碎碎念,

    孩子小聲說著一句話「不喜歡當你的兒子...你知道嗎?」

    我想他們父子一定有著誤會。孩子不舒服,老子也難過...

    為什麼最後變成了「小子罵老子」!那以前老子花的心血又怎麼說呢?

    要好好的思考就會知道怎麼去帶我們的孩子。

    有時跟孩子談談我們的故事,讓典範的事蹟更為具體,讓品格教育變成故事的一部份.....

    我們不敢期望這一代的孩子將來會孝順我們,但是我們卻願意去期望一件事情,

    就是將來孩子都能跟我們親親密密的;現在我們牽著孩子的手慢慢走,

    我們老的時候,孩子牽著我們的手慢慢走,

    閱讀爸爸或媽媽就像閱讀歷史與哲學--越老越有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