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區分問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親子關係研究這些年進展飛快,
從以往以家長為中心的是非觀,
逐漸演變成尊重且多元的價值觀。
大人如果還停留在舊觀念,
不懂得跟著與時俱進,
會感覺教養好難好苦,
那是一定的!
▪️
上課鐘聲響完,
我正準備蹲下身子去繫脫落的鞋帶。
空蕩蕩的長廊,
一對母子低沈的對話聲顯得格外的清晰。
我忍不住抬頭,
看見一對母子怒目對視著。
「你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給我惹事蛤!」媽媽刻意壓低音量說。
「嗯~~~」男孩撇眼回答,不忘先嘆個大氣。
「嗯什麼!你那什麼態度哈!」
「我又沒有怎樣!」
「沒怎樣?!你態度很差!」媽媽雙手抱胸。
「我哪有啦!…..呼~」男孩再次嘆大氣。
「哪沒有?!這什麼態度!」
「吼呦~你到底要我怎樣啦?!」
「怎樣!?你就是這樣!丟不丟臉呀你!」
「就。跟。你。說。我沒有態度不好呀!」
「我說你有就有!我感覺你有!你就有!你聽懂了嗎?!!」
「呼⋯⋯」男孩瞪著ㄧ旁的玻璃窗,不斷的深呼吸。
………………….
▪️
是誰的問題?
是!答案很明顯!
⋯⋯
當下,
我感覺母子倆都好辛苦,
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大人,
讓情境演變得更難了!
根本是沒有結果的鬼打牆呀!
果然,
下節課我再次經過走廊,
他倆還僵持在那⋯⋯
▪️
你其實可以區分問題。
面對親子矛盾可以先做問題區分,
區分出誰有訴求就是誰的問題。
▪️
比如,
孩子問題一般用「傾聽」。
真正的聽到孩子在說什麼,
幫助他從情緒中理清自己真實訴求,
引導他自己提出解決方案,
也為自我負責。
比如,
家長自己的問題當用「我信息」,
明確說出自己的訴求。
許多家長會用權力去壓迫孩子就範,
就會將問題轉化到孩子身上。
比如,
如果是雙方都有問題時,
就可以細化雙方訴求,
找到雙方核心訴求都能盡量滿足的方法。
▪️
#希望我有成功將複雜理簡單些了
#弟弟的畫畫ㄦ外公家的耕田機
    avatar-img
    12會員
    118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茶米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媽媽早安: 不是已經很努力靠近孩子,怎麼還是這樣對嗎? 目前孩子這樣的狀況, 急切反而會壞事的。 邀請媽媽想一想, 長時間的不信任感, 聊天一兩個小時可能化解嗎? 過於急切, 目的性太強, 孩子都聰明, 下次他就知道你的目的, 就更不願意跟你談話了。 ▪️ 對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時間很難說得明白
    「欸!爲什麼有班級全班被廣播到學務處呀?是誰的班呀?」同事問我。 「XX的班,這個班級聽說非~常~的活潑。」 「唉~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學校的老師好辛苦,下課常看到老師站在班級外走廊,苦口婆心的跟學生勸說。」 「XX老師我看他就很少回辦公室休息,⋯真累~」 同事邊說邊抽兩張衛生紙給我,示意該去洗手間上個
    湯米進入青春期, 那該有的「症頭」全都來了。 對事物總是抱怨, 不耐煩的態度越來越頻繁, 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 還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 對我們撂狠話…… ▪️ 全中運放了六天假的湯米, 並沒準備好收心。 我:「湯米,時間晚了。記得去把明天要上課的書包整理好喔!」 碰! 是書包被用力往地上放的聲音,
    在育兒的過程中發現, 在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時, 會令我內心感到非常的糟糕。 於是我很容易就放棄了理智, 失去耐心, 任由脾氣衝爆棚。 以前不明白為什麼, 會為了這樣的行為感到羞愧, 會責怪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會懷疑自己……。 ▪️ 現在我明白了! 是因為自己的內在有一些未被療癒的部分, 而孩子其實是
    一位好友和我閒聊著。 會呀! 我想這是一個思維擺盪到了極端的自然結果。 是現在的孩子的「自我」, 被過度保護了呀! 而且我還時常感覺到,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工作混淆, 加劇了這個現象。 ▪️ 教育的大方向應當是: 由「家庭教育」守護好孩子的自我,再配合「學校教育」去完整他的社會化。 可是現在卻變成,
    曾經看過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動畫短片《臍帶》, 完美詮釋了親子間的「掌控」, 最終造成了母子兩人一生悲劇的動畫。 現在的人孩子生得少, 對於孩子的關注又比以往來得更多了。 特別是媽媽這個角色……。 一個女人, 在生了孩子後, 就容易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孩子和家庭, 忘了自己的需求。 像個陀螺每天轉不停
    媽媽早安: 不是已經很努力靠近孩子,怎麼還是這樣對嗎? 目前孩子這樣的狀況, 急切反而會壞事的。 邀請媽媽想一想, 長時間的不信任感, 聊天一兩個小時可能化解嗎? 過於急切, 目的性太強, 孩子都聰明, 下次他就知道你的目的, 就更不願意跟你談話了。 ▪️ 對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時間很難說得明白
    「欸!爲什麼有班級全班被廣播到學務處呀?是誰的班呀?」同事問我。 「XX的班,這個班級聽說非~常~的活潑。」 「唉~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學校的老師好辛苦,下課常看到老師站在班級外走廊,苦口婆心的跟學生勸說。」 「XX老師我看他就很少回辦公室休息,⋯真累~」 同事邊說邊抽兩張衛生紙給我,示意該去洗手間上個
    湯米進入青春期, 那該有的「症頭」全都來了。 對事物總是抱怨, 不耐煩的態度越來越頻繁, 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 還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 對我們撂狠話…… ▪️ 全中運放了六天假的湯米, 並沒準備好收心。 我:「湯米,時間晚了。記得去把明天要上課的書包整理好喔!」 碰! 是書包被用力往地上放的聲音,
    在育兒的過程中發現, 在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時, 會令我內心感到非常的糟糕。 於是我很容易就放棄了理智, 失去耐心, 任由脾氣衝爆棚。 以前不明白為什麼, 會為了這樣的行為感到羞愧, 會責怪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會懷疑自己……。 ▪️ 現在我明白了! 是因為自己的內在有一些未被療癒的部分, 而孩子其實是
    一位好友和我閒聊著。 會呀! 我想這是一個思維擺盪到了極端的自然結果。 是現在的孩子的「自我」, 被過度保護了呀! 而且我還時常感覺到,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工作混淆, 加劇了這個現象。 ▪️ 教育的大方向應當是: 由「家庭教育」守護好孩子的自我,再配合「學校教育」去完整他的社會化。 可是現在卻變成,
    曾經看過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動畫短片《臍帶》, 完美詮釋了親子間的「掌控」, 最終造成了母子兩人一生悲劇的動畫。 現在的人孩子生得少, 對於孩子的關注又比以往來得更多了。 特別是媽媽這個角色……。 一個女人, 在生了孩子後, 就容易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孩子和家庭, 忘了自己的需求。 像個陀螺每天轉不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