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誤觸桿子而得到了食物,但得花多久的時間才會「剛好」碰到?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經典實驗,Skinner設計了一個箱子,把一隻飢餓的老鼠放進箱子之中,老鼠首先會在箱子內探索,直到終於誤觸到箱子內的桿子,並且有食物掉下來,老鼠就得到了食物,並且學會了壓下桿子就能得到食物。看似簡單的實驗,後續還有很多的相關衍伸,著名的「制約」理論就是從這個箱子開始發展出來的。
儘管我們常常說「如果當初」,但事實上當初的自己還是只是當初
很多時候,往前追溯回憶,往往都會想起在那許許多多選擇的瞬間,如果當初做了另外一個選擇,現在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我最常在腦中回到的時期,就是高三那年要升大學的時候。如果能回到那時候,或許我應該要勇敢的選擇自己想就讀的科系,然後勇敢的嘗試突破萬難,達到自己想達成的目標。當時的我,想念中文系,想當國文老師。
但是其實我不夠勇敢,所以當學校的國文老師跟我說有關中文系、國文老師的職涯時,光只是用聽的,我就已經卻步了。然而,儘管現在的我可以有自信的說我會有勇氣去追這個夢,但如果回到當初,我還只是個沒有勇氣的高中生的話,其實我還是不敢念中文系,如果當初的自己只是當初那個還沒有經歷過什麼的自己,仍然不敢下定決心在如今少子化的社會中,力爭上游爭取一個不容易的國文老師的職位。
也許胡亂瞎闖之後,才能發現「咦?原來這麼簡單」
斯金納的老鼠一開始並不知道壓下桿子就能得到食物,但是牠卻很餓,而且被困在一個箱子裡面。正如我們在尚未探索未來之前一樣,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要靠什麼賺錢來養活自己填飽肚子。
老鼠在胡亂瞎闖了那個箱子之後,最後才能終於「恰好」壓下桿子,得到了食物,據說實際上在操作這個實驗時,也有可能老鼠會先選擇忍耐飢餓,要能夠觸碰到那根桿子,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容易!
而在我尚未能理解我自己和這個社會之前,也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得到食物,大學是「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也是一個宇宙(Universe),有人說要多嘗試各種新鮮事物,有人說要多交朋友玩社團,有人說不要當成補習班,有人說要在大一大二念好書打好基礎......當初不敢肯定自己想念中文系,所以一邊雙主修中文系,一邊在大學也試了各式各樣的東西。
直到今天,也還是在試著不同的東西,希望能找到一個桿子能讓我壓下去之後得到食物。已經有壓到了桿子,找到了穩定的工作,掉下來的食物也讓人很滿足,但還是離開了箱子,再去找其他的桿子,看看會不會掉下不同的食物,雖然也許好吃、也許不好吃。
不過在壓下桿子之前,根本不知道原來只要壓下去就可以,得胡亂瞎闖一番之後,才終於剛好試到了那根桿子。有的人可能很快就找到,有的人可能試了很久還試不出來,知道的會說很簡單,不知道的,還是只能再繼續嘗試錯誤。
只要選擇了,就很勇敢,無所謂可惜不可惜
It is our choices, Harry,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當初的我,考上了中文系,但沒有選擇中文系。畢業後的我,選擇了繼續念書,碩士念完了之後,又選擇了再次升學。而我也曾經選擇了暫時離開大學去工作,接下來快要畢業的時候,又要再一次的選擇畢業之後要做什麼下一步。也正因為我沒有選擇念中文系,所以我去了日本留學,也學到了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想事情的方法,確實也跟高三的自己有很大的不同。
有時候也會想到,如果不是因為選了另外一個系,我不會修農學院的台灣文化與生物多樣性課程,走訪台灣的高山森林、濕地、海岸、峽谷,也不會因為傳播系而學了點攝影和設計,然後走到偏鄉去和山上的孩子們一起玩鬼抓人,甚至或許正是因為不在中文系也沒有修教程,並非待在大學的象牙塔內,才真正發現到自己對於教育議題的興趣。
要回首,很簡單,因為自己已經知道桿子在哪裡,也知道箱子長什麼樣子。但是當下那每一刻的胡亂瞎闖,每一次做出選擇下定決心要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那些抉擇瞬間,都必須得帶著勇氣與希望才能做到吧!而因為如此而得到的東西,我想無所謂可惜不可惜,那其實都是自己在各種努力與掙扎之後,掉落下來的結果。而那些掙扎的過程,和那個正在下決定的自己,也就是真正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