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閱讀筆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 : 《底層邏輯》
作者 : 劉潤
審定 : 游舒帆
出版社 : 時報出版
▎書摘
▎(頁14-18)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1. 法學家 (@評論家) 誰證據確鑿,誰的錯
2. 經濟學家 (@政策制定者) 誰社會總成本低,誰的錯
3. 商人 (@真實人生) 誰損失大,誰的錯
如果自己有所損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變事情最終的結果——靠自己,自強者萬強。
作者說的最後一句話,其實很耐人尋味。畢竟一句話,有多種解讀是常見的事情,但是「自強者萬強」是一種可以讓自身脫離受害者思維,以及習得性無助的必要心理素質,我個人是這麼認為,大概也是一種苦口婆心的溫柔吧(?!
上述思維也最常出現在戲劇的轉折點,以及角色的愛恨情仇中,適用於此。法學家大概是最直接的「正義」,依照法律,依照道德和人性;而經濟學家的思考點又考慮更多「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問題,或許可以說是一種利益最大化、長遠建設性的思考;商人的思維其實很直接,就是全部由損失最大的人自付最後的責任。其實直接這麼說,可能會引起誤會,應該說是自付成本損失,以及避免最糟情況發生的個人思維。
(頁46-49)一個人的表述可以細分為四種。事實(Fact)、觀點(Opinion)、立場(Stand)、信仰(Belief)。作者圖2-1表示:
事實 : 獨立於人的判斷,客觀存在
觀點 : 對事實的看法
信仰 : 內部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
立場 : 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我很常聽到一句話「你決定用什麼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你就會看到什麼」,這個概念很近似於有色眼鏡的說法。這是我們的觀點。而事實是事物的本然,它需要求證,在我們嘗試解釋和解讀事實的時候。信仰和立場則是整個紛爭和矛盾之下,背後常常引燃爭論雙方的起始點,立場不同,這個立場不同,也會造就「觀點」的差異。前述與作者一開始提及的人的三種「對錯觀」相互呼應。
(頁200-207)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讀到這裡請別誤會是甚麼功利主義,我個人認為作者所說的觀念,更接近於「互惠原則」和「禮尚往來」,畢竟一段關係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時,兩人都會很難掌握到適合彼此的距離和相處方式,當你與一個人相處,彼此其中一方好似無限在消耗自己的時候,都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
說到「禮尚往來」或許會讓人覺得一板一眼?或是只顧做外表和社交?不知道是否在未正確解讀的狀況下,會產生這種誤會。因為付出的時候,不抱著太大的回饋期待,當你做一件自己上手或是也沒那麼困難,且自己也很滿足的事情,這件事情還能順帶幫助到他人,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狀態。
而且帶著別人沒有一定得幫自己的認知,自立自強也可以保持情緒的健康,不去過度依賴他人,作為自己情感或是經濟等層面上的依賴,可以適時尋求協助,互相幫助,展現態度,創造自己的價值,懷抱「感謝他人」的心,而不是「利用他人」的心,等到核心和能力夠明確,逐漸地會和適合的友人,互相吸引和幫助。
(頁255-)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這段其實讓我想到日劇《月薪嬌妻》的一幕,男主角在心裡描述女主角給予他的感受,男主角將女主角形容成海浪,好像很接近的時候,會察覺到自己的感受,默默地再退回,前進再退後,退後之後再前進。我想這也是作者說的「邊界感」吧。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一句話,那句話的大意是說「兩個人會是朋友,與其說是個性非常相似,或是非常互補,倒不如說是兩人可以抓到最適合彼此的距離」
不知道說到這裡,會不會有人說這好像太過於抽象,或是不符合現實。因為「互惠原則」等,我想也是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在閱讀時,作者說對所有權的認知是邊界感,而邊界感和距離我想是互為關係的。而遵守邊界感其實也是一種對自我保護,和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需具備的基本修養。
(頁272-277)世界三大法則 : 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作者圖5-1,以圖片表示世界三大法則。
自然法則,是個體與個體間的對抗,比誰更有力量,比誰更兇狠。
族群法則,遵守規矩,利用規矩,組織內個體間的溝通。
普遍法則,找到彼此的共通點,挑戰立場&信仰。這是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協作。
在讀這篇的時候我覺得很驚豔,作者解釋了「暴力在某些必要狀況的可行性」,也解釋了組織協作裡面常出現的,「有理走天下,理直氣壯啊!」其實並沒前面那句話,那是我說的。但是在看一些動作影片和警匪片時,真的說明和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三個法則。
分享就到這裡囉~ 跟各位分享以上這幾個我特別有感覺的段落,謝謝大家的閱讀。
#底層邏輯 #閱讀分享 #書籍分享 #心得分享
avatar-img
4會員
20內容數
女子之力 斤運生風 之以為之 巾幗英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女斤之巾 的其他內容
第一話03 習以為常的爭吵   西元二○二二年五月十三號,下午7點李賢勝家中,沒有棒球比賽的日子,看心理醫生前。   賢勝:「老實說,妳以為你在寫小說嗎?三不五時跟我說妳的夢,要不在我忙的時候傳訊息給我」   荷妮:「我說過了!你在球場的時候就把通知關掉,沒人要你秒回」 第一話04 飛機上的對話
  在一個下雪的飯店裡,李賢勝的妻子和一個陌生男子在飯店的房間裡。荷妮雙手敲著鍵盤,好像在記錄著甚麼。   沙發坐著一個陌生男子,突然荷妮開口說道。   「賢勝不知道我離開的事情。」   ......
  妻子消失的第十天,李賢勝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焦慮感,打開妻子日記的第一頁,發現平常被他抱怨:「妳到底再幹什麼?為什麼韓語都不好好學?」的妻子居然用韓文寫日記……隨意翻開其中一頁。   西元二○二二年五月二號,我和李賢勝吵到分手了!   「該死的男人!」   「國王是指我嗎?」李賢勝道。
如果想要從本書得到對年齡「焦慮」的解決之方,可能會失望。 但是這本書可以讓你明白,這種焦慮感從來不是你獨有的,而是社會的共同焦慮。 即便我們認為自己不會隨意地將社會傳統價值觀以及期待,直接放在自己的身上。 「請好好休息一下吧!相信自己可以在工作與休息間跳轉!」 書名:《三十而慄?》 #讀後感
現在回想起那一天,心裡依然有一陣暖流,很不可思議。或許一點一滴的將過去發生的好人好事,記錄下來,心裡有些什麼疙瘩時,再回頭看看那一天,會有仿若今日的幸福感,也說不定。
喜歡一個人以後,很多反應會開始變得笨拙不已。 曾經試圖主動與靠近對方的行為,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笨拙地讓人不禁失笑。 其實當初只是想多認識他一點點,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與捉摸不定,讓我決定放棄。 在與他認識後滿一年的今天,向自己宣告將這份心情就此埋葬。 想過很多可能性,但或許就維持這樣就好,空蕩蕩的心,
第一話03 習以為常的爭吵   西元二○二二年五月十三號,下午7點李賢勝家中,沒有棒球比賽的日子,看心理醫生前。   賢勝:「老實說,妳以為你在寫小說嗎?三不五時跟我說妳的夢,要不在我忙的時候傳訊息給我」   荷妮:「我說過了!你在球場的時候就把通知關掉,沒人要你秒回」 第一話04 飛機上的對話
  在一個下雪的飯店裡,李賢勝的妻子和一個陌生男子在飯店的房間裡。荷妮雙手敲著鍵盤,好像在記錄著甚麼。   沙發坐著一個陌生男子,突然荷妮開口說道。   「賢勝不知道我離開的事情。」   ......
  妻子消失的第十天,李賢勝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焦慮感,打開妻子日記的第一頁,發現平常被他抱怨:「妳到底再幹什麼?為什麼韓語都不好好學?」的妻子居然用韓文寫日記……隨意翻開其中一頁。   西元二○二二年五月二號,我和李賢勝吵到分手了!   「該死的男人!」   「國王是指我嗎?」李賢勝道。
如果想要從本書得到對年齡「焦慮」的解決之方,可能會失望。 但是這本書可以讓你明白,這種焦慮感從來不是你獨有的,而是社會的共同焦慮。 即便我們認為自己不會隨意地將社會傳統價值觀以及期待,直接放在自己的身上。 「請好好休息一下吧!相信自己可以在工作與休息間跳轉!」 書名:《三十而慄?》 #讀後感
現在回想起那一天,心裡依然有一陣暖流,很不可思議。或許一點一滴的將過去發生的好人好事,記錄下來,心裡有些什麼疙瘩時,再回頭看看那一天,會有仿若今日的幸福感,也說不定。
喜歡一個人以後,很多反應會開始變得笨拙不已。 曾經試圖主動與靠近對方的行為,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笨拙地讓人不禁失笑。 其實當初只是想多認識他一點點,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與捉摸不定,讓我決定放棄。 在與他認識後滿一年的今天,向自己宣告將這份心情就此埋葬。 想過很多可能性,但或許就維持這樣就好,空蕩蕩的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近期拜讀底層邏輯 第一篇就很有趣 劉潤提出三種對錯觀 1.法學家:看證據 2.經濟學家:看社會成本 3.商人:看損失 過往的學習 也都要我們學習看事情的不同面向 這篇的三個面向很值得細細思考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近期拜讀底層邏輯 第一篇就很有趣 劉潤提出三種對錯觀 1.法學家:看證據 2.經濟學家:看社會成本 3.商人:看損失 過往的學習 也都要我們學習看事情的不同面向 這篇的三個面向很值得細細思考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