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底層邏輯》閱讀筆記

書名 : 《底層邏輯》
作者 : 劉潤
審定 : 游舒帆
出版社 : 時報出版
▎書摘
▎(頁14-18)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1. 法學家 (@評論家) 誰證據確鑿,誰的錯
2. 經濟學家 (@政策制定者) 誰社會總成本低,誰的錯
3. 商人 (@真實人生) 誰損失大,誰的錯
如果自己有所損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變事情最終的結果——靠自己,自強者萬強。
作者說的最後一句話,其實很耐人尋味。畢竟一句話,有多種解讀是常見的事情,但是「自強者萬強」是一種可以讓自身脫離受害者思維,以及習得性無助的必要心理素質,我個人是這麼認為,大概也是一種苦口婆心的溫柔吧(?!
上述思維也最常出現在戲劇的轉折點,以及角色的愛恨情仇中,適用於此。法學家大概是最直接的「正義」,依照法律,依照道德和人性;而經濟學家的思考點又考慮更多「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問題,或許可以說是一種利益最大化、長遠建設性的思考;商人的思維其實很直接,就是全部由損失最大的人自付最後的責任。其實直接這麼說,可能會引起誤會,應該說是自付成本損失,以及避免最糟情況發生的個人思維。
(頁46-49)一個人的表述可以細分為四種。事實(Fact)、觀點(Opinion)、立場(Stand)、信仰(Belief)。作者圖2-1表示:
事實 : 獨立於人的判斷,客觀存在
觀點 : 對事實的看法
信仰 : 內部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
立場 : 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我很常聽到一句話「你決定用什麼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你就會看到什麼」,這個概念很近似於有色眼鏡的說法。這是我們的觀點。而事實是事物的本然,它需要求證,在我們嘗試解釋和解讀事實的時候。信仰和立場則是整個紛爭和矛盾之下,背後常常引燃爭論雙方的起始點,立場不同,這個立場不同,也會造就「觀點」的差異。前述與作者一開始提及的人的三種「對錯觀」相互呼應。
(頁200-207)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讀到這裡請別誤會是甚麼功利主義,我個人認為作者所說的觀念,更接近於「互惠原則」和「禮尚往來」,畢竟一段關係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時,兩人都會很難掌握到適合彼此的距離和相處方式,當你與一個人相處,彼此其中一方好似無限在消耗自己的時候,都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
說到「禮尚往來」或許會讓人覺得一板一眼?或是只顧做外表和社交?不知道是否在未正確解讀的狀況下,會產生這種誤會。因為付出的時候,不抱著太大的回饋期待,當你做一件自己上手或是也沒那麼困難,且自己也很滿足的事情,這件事情還能順帶幫助到他人,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狀態。
而且帶著別人沒有一定得幫自己的認知,自立自強也可以保持情緒的健康,不去過度依賴他人,作為自己情感或是經濟等層面上的依賴,可以適時尋求協助,互相幫助,展現態度,創造自己的價值,懷抱「感謝他人」的心,而不是「利用他人」的心,等到核心和能力夠明確,逐漸地會和適合的友人,互相吸引和幫助。
(頁255-)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這段其實讓我想到日劇《月薪嬌妻》的一幕,男主角在心裡描述女主角給予他的感受,男主角將女主角形容成海浪,好像很接近的時候,會察覺到自己的感受,默默地再退回,前進再退後,退後之後再前進。我想這也是作者說的「邊界感」吧。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一句話,那句話的大意是說「兩個人會是朋友,與其說是個性非常相似,或是非常互補,倒不如說是兩人可以抓到最適合彼此的距離」
不知道說到這裡,會不會有人說這好像太過於抽象,或是不符合現實。因為「互惠原則」等,我想也是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在閱讀時,作者說對所有權的認知是邊界感,而邊界感和距離我想是互為關係的。而遵守邊界感其實也是一種對自我保護,和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需具備的基本修養。
(頁272-277)世界三大法則 : 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作者圖5-1,以圖片表示世界三大法則。
自然法則,是個體與個體間的對抗,比誰更有力量,比誰更兇狠。
族群法則,遵守規矩,利用規矩,組織內個體間的溝通。
普遍法則,找到彼此的共通點,挑戰立場&信仰。這是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協作。
在讀這篇的時候我覺得很驚豔,作者解釋了「暴力在某些必要狀況的可行性」,也解釋了組織協作裡面常出現的,「有理走天下,理直氣壯啊!」其實並沒前面那句話,那是我說的。但是在看一些動作影片和警匪片時,真的說明和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三個法則。
分享就到這裡囉~ 跟各位分享以上這幾個我特別有感覺的段落,謝謝大家的閱讀。
#底層邏輯 #閱讀分享 #書籍分享 #心得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