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看見限制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兒子就讀國小附幼,因應畢業典禮,園方跟小朋友們練了一支舞要上台表演。表演前一天安排預演,當天家母帶兒子到校,發現除了台上表演的幾分鐘以外,其餘時間小朋友們都只是坐在台下等候,更巧的是當天刮著強風,下著大雨,部分師長和同學被淋濕了。看到這樣,母親決定隔天不讓他的孫子參加那場畢業典禮。當然,舞也沒得跳了。
身為三歲的孫子,可能不會感到可惜,但身為兒子,這讓我聯想到以前的自己。猶記得女兒剛錄取同一間附幼的時候,報到當天學校安排所有的國小與幼兒園新生在穿堂進行歡迎儀式。眼前所見,一個小小的穿堂擠滿了席地而坐的學生與站立觀禮的家屬。儀式進行,校長開始冗長的致詞,我當下越聽越不耐,這樣的內容,一個三歲的小孩哪聽的懂?為什麼要為了儀式,為了致詞,讓孩子待在原地聽著他不懂的話,意義在哪裡?到了家長座談的時間,我帶著情緒質疑學校,還因為校長打斷了我的發言而更加憤怒。
這裡有個概念,叫「代間傳遞」,是一種世代間連續的過程,家庭中的成員藉由互動與共享的基因、社會環境,讓兩代之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態度、信念與行為(齊雪芬,2012)。簡單的說,就是長輩怎麼看事情、怎麼處理事情,會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對我來說,我知道自己即便到了現在,體內還是保留著從我母親身上所學到的「只要敢一絲絲的侵犯到我,不管你有什麼理由,都不可原諒」的信念。這讓我面對任何類似的情境,只要我不慢下來思考,這個信念就會自動化在我的人際關係中重演,使我的信念、人際關係,以及他人對我的看法都維持在一樣的模式。
這模式的鬆動,發生在我開始能看到他人也有限制,以及這模式在我眼前上演的時候。舉例來說,我的新主管是位很想要創新的人,一到任就對團隊提出各種改革要求,即使團隊成員紛紛表示依據實務經驗與校內規範相當為難,新主管無視建議,強勢推動,這不只增加團隊執行上的困難與財物的損失,也影響到學生的權益。這讓我體會到,只要在一起做事,沒有人或體制是完美的,看不見(或不願看見)這些限制,只是把關係跟事情推到死胡同,大家一起困在那裡,哪兒都去不了。
承認人有限制,才能突破關係的限制
你當然可以維持完美無弱點的自我認同,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怎麼做,這世界應該要提供給你什麼才對,不過,活在這樣憤世嫉俗的劇本裡,一不滿意就指責,一不順心就暴怒,讓旁人離的你遠遠的,這是一個理想生活的樣子嗎?早年你很可能很少機會能體會感覺被他人接納,犯錯被他人理解與包容,面對挫折時很少有人願意跟你站在一起,使得你只能靠自己的方法長大。這不是你的錯,你也不需要為了這些「靠自己長大的方法」感到不舒服。
要突破這樣的限制,你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相反的,你可以尋求他人的協助:
  1. 跟親友聊聊,在他們眼中,你通常是什麼樣子?他們對於你這個樣子的想法是什麼?對你有沒有什麼樣的擔心跟建議?
  2. 培養同理跟願意理解他人處境的能力,練習「真的聽懂」對方的想法跟處境,就像他的處境彷彿就是你的一樣,他會怎麼想,感覺到什麼。你是人,你一定有感覺,練習去相信你的感覺,而不是急著用慣用的思考去取代它。
  3. 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跟心理師一起合作,學著看懂自己,練習新的方法,讓你的生活有更好的可能。
人生是你的,你沒有複製上一輩人生的義務;過去的環境可能讓你很艱苦的活過來,但現在的你可以停下來看看,是不是還要用這樣的方式活著?只要你願意停下來,反思自己看待世界的限制,也為別人的限制想一想,當你有些看見,就會對限制多些包容,了些新的選擇,擁有不同的人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48內容數
歡迎大家留下意見或問題,一起討論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裡聊天室 的其他內容
「老師,我想要去看憂鬱症,可是我媽不願意,你可以幫我跟她談談嗎?」,小新在校園碰到我,他淡漠的表情中有一些憂心。家屬衛教也是大學心理師工作的一環,跟學生要了電話之後,我答應他會找時間跟媽媽聯絡。 「我是小新的媽媽,請問你有什麼事?」,接起電話的那一端帶著些許的防衛。面對這種情況,先表明身分與目的是明
我跟一間機構合作,提供民眾公益心理諮詢,最近接到的一個諮詢議題*是:「想要找回原本的自己」。來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這裡稱他為安迪好了,換了幾個工作之後,他發現自己總是跟上司意見不合,存在衝突,彼此的關係也很緊張。他覺得面對上司時,自己的言行好像脫離了控制,總是那麼防衛、緊張,面對上司的那個自己,好像
各位台中市的朋友好,小弟是在大學服務了11年的心理師(諮心字第1695號),從小在台中長大。有鑑於在專業成長的路上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想為滋養自己的地方奉獻微薄的心力。 這裡提供小弟的電子信箱(yucheng406@gmail.com),在尋求專業協助之前,若你想要有一個人可以討論,請告知我【您所處
一位年邁的爺爺有一對子女,他們各自成家,也有自己的後代。有一天,這位爺爺的雙腳不知怎麼的開始腫脹,同住的兒子認為不需要帶去就醫,爺爺的女兒雖然擔心,但傳統觀念告訴她,嫁出去的女兒不應該多給意見,她只能選擇默不作聲。日子一久,爺爺開始在晚上會在客廳看見幾個白色透明的小孩在嬉鬧,兒子說沒看到白色小孩,覺
「其實我想,學校應該是最需要講誠信的地方,也許算是以身作則,如果教育端都沒有,那如何期待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如何期待台灣的未來?」。讀著研究生的回信,我的心情也不太好受。年初面試的時候講好7月的實習會提供免費的專業督導,沒想到這個月長官大刀一揮,把3位兼任專業人力(其中1位老師的工作正好是實習生的專業
周末休假時,公務信箱收到一封公文簽核通知,瞄了一下信件主旨,心裡面不愉快的感受再度升起:「主管大概又只看標題就又胡亂分文,為什麼每次都這樣,她為什麼不能把內文看完再判斷?造成我很大的困擾」。這樣的想法與不舒服的感受,就這樣跟完我的假期。直到上班日正式點開公文,我才發現我的主管這次有看過公文,才把它指
「老師,我想要去看憂鬱症,可是我媽不願意,你可以幫我跟她談談嗎?」,小新在校園碰到我,他淡漠的表情中有一些憂心。家屬衛教也是大學心理師工作的一環,跟學生要了電話之後,我答應他會找時間跟媽媽聯絡。 「我是小新的媽媽,請問你有什麼事?」,接起電話的那一端帶著些許的防衛。面對這種情況,先表明身分與目的是明
我跟一間機構合作,提供民眾公益心理諮詢,最近接到的一個諮詢議題*是:「想要找回原本的自己」。來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這裡稱他為安迪好了,換了幾個工作之後,他發現自己總是跟上司意見不合,存在衝突,彼此的關係也很緊張。他覺得面對上司時,自己的言行好像脫離了控制,總是那麼防衛、緊張,面對上司的那個自己,好像
各位台中市的朋友好,小弟是在大學服務了11年的心理師(諮心字第1695號),從小在台中長大。有鑑於在專業成長的路上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想為滋養自己的地方奉獻微薄的心力。 這裡提供小弟的電子信箱(yucheng406@gmail.com),在尋求專業協助之前,若你想要有一個人可以討論,請告知我【您所處
一位年邁的爺爺有一對子女,他們各自成家,也有自己的後代。有一天,這位爺爺的雙腳不知怎麼的開始腫脹,同住的兒子認為不需要帶去就醫,爺爺的女兒雖然擔心,但傳統觀念告訴她,嫁出去的女兒不應該多給意見,她只能選擇默不作聲。日子一久,爺爺開始在晚上會在客廳看見幾個白色透明的小孩在嬉鬧,兒子說沒看到白色小孩,覺
「其實我想,學校應該是最需要講誠信的地方,也許算是以身作則,如果教育端都沒有,那如何期待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如何期待台灣的未來?」。讀著研究生的回信,我的心情也不太好受。年初面試的時候講好7月的實習會提供免費的專業督導,沒想到這個月長官大刀一揮,把3位兼任專業人力(其中1位老師的工作正好是實習生的專業
周末休假時,公務信箱收到一封公文簽核通知,瞄了一下信件主旨,心裡面不愉快的感受再度升起:「主管大概又只看標題就又胡亂分文,為什麼每次都這樣,她為什麼不能把內文看完再判斷?造成我很大的困擾」。這樣的想法與不舒服的感受,就這樣跟完我的假期。直到上班日正式點開公文,我才發現我的主管這次有看過公文,才把它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在教育下一代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要打破從眾效應,勇於表現,在古代社會,從眾效應或許曾是保護的一種機制,但如今卻可能限制了自己的發展。這篇文章以活潑生動的故事說明這個觀念。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在教育下一代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要打破從眾效應,勇於表現,在古代社會,從眾效應或許曾是保護的一種機制,但如今卻可能限制了自己的發展。這篇文章以活潑生動的故事說明這個觀念。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