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旭之都 - 病患:About Mental Disorde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人的思緒不像數學題一般有公式可以套用、解答,那是如宇宙般浩瀚無垠的未解之謎,或許人類終其一生也無法研究透徹,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理解卻能做到體諒與包容。
  微風輕拂帶動窗紗翻捲,陽光透過玻璃窗映入室內形成道道光束,悠閒的午後時光難得放假的穆以溫坐在書桌前,從書桌抽屜拿出一袋資料,是關於近期要新接手的一個病人,與往常熟悉的抑鬱症、憂鬱症或者焦慮症不同,這次的病人同時患有肌膚飢渴症(Skin Hunger)與感動恐懼症(Haphephobia)。
  看到這,穆以溫動作一頓,腦海中思緒繁雜萬千,可又強行按捺下繼續翻閱資料。
  所謂的感動恐懼症又稱為觸摸恐懼症,是一種歸類於恐懼症中但同時又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息息相關的一種心理疾病,常見多發族群為女性,因社會環境與人文因素,女性較容易遭遇到侵害或是暴力對待等,患者多數是在童年或少年時期遭遇外界強大的刺激或傷害而形成創傷。
  會說是與PTSD息息相關是因為,觸摸恐懼症屬於恐懼症中的特殊情境類恐懼症,任何的觸碰都有可能導致他們記憶閃回,精神上無意識回到對他來說是創傷的回憶,體驗到了當時困擾他的相同感受、感覺和經歷,記憶與現實的界線模糊,似乎一切都在重演,從而引發症狀。
  這點就跟PTSD患者相似,PTSD患者接觸到相關人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緊迫頻發等。
  通常情況下接觸恐懼症會伴隨著PTSD一起,像這位病患同時患有相反的肌膚飢渴症的可以說是極為少見的。
  肌膚飢渴症又稱為渴膚症,是由於長期缺少肢體接觸傳達的關愛而引起,多發群體為幼兒或者青少年,成人多為幼兒時期缺少親人撫慰而造成。主要表現為肌膚飢渴、心靈孤獨,不輕易擁抱别人,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没有安全感,自卑,怯懦,欺軟怕硬等。
  現代科學發現,在一塊五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1000多個神經末梢,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有著最豐富的感覺接收器,通過肌膚接觸所產生的神經刺激,皮下壓力接受器被刺激,進而使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發送神經訊號,會促使心率和血壓隨之下降,同時,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也會下降,腦電波顯示人會處於放鬆狀態。因此,也有研究顯示,擁抱與肌膚接觸的過程會促使身體釋放催產素,從而有安心和愉悅的感覺。
  這也是為什麼人在處於焦慮不安時會環抱上臂,反覆摩擦來得到自我安慰,而睡覺時喜歡抱著伴侶或玩偶,也是一種觸覺刺激的表現。
  長期以來,我們的皮膚處於饑渴狀態,心靈也因此陷入孤獨的困境。我們不會輕易去擁抱別人,因為缺少擁抱,也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生命的快樂和憂傷。 帶有愛意的身體接觸,特別是撫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
  正因這位患者如此棘手醫院才會將他交到穆以溫手上,即便他的拿手領域並不在此也一樣。 不,或者說正是因此才會被導師力排眾議的交給他。導師也是有名的心理醫生,主攻研究方面為PTSD,當初在穆以溫拜入門下時,透過平時相處看出他患有渴膚症與接觸恐懼症,雖說程度很輕微也透過自我調理而達到幾近無影響,可到底是心理疾病沒辦法完全痊癒的。
  修剪圓潤的指尖滑過資料上一行行文字,冰冷的文字無法傳達患者本身情感,但卻能透過文字傳達每一位患者擁有的淒冷遭遇,看著那些遭遇穆以溫陷入沉思,嘈雜的思緒將他帶回童年時光, 在他尚且懵懂的時期。
  年少時期他也曾天真懵懂過,會仰著小腦袋脆生生的詢問為什麼總是看不到雙親,這時候大哥總會蹲下身摸摸他的頭不回應,幾次下來小小的穆以溫也懂得這個問題是不能問的,再後來下面多了一個弟弟穆以清,他跟大哥一個當爸一個當媽的拉扯著小弟長大,沒有長輩的關愛於小孩子來說是致命的,孩童的天性中會本能的渴望著父母的關愛與愛撫,可穆家三兄弟都沒有,他們擁有的只有彼此。
  那時候他們在生活中掙扎,一個拉扯另一個前進,像輛忙忙碌碌的三節小火車努力駛向未知的未來,成長的過程中不曾有人脫軌可也不再像小時候那般親密無間,各自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秘密,憧憬的對象、理想中的未來,還有⋯⋯一些不願意被兄弟們知曉的遭遇。
  孩童時期的穆以溫性子較為活潑外向,直白的誇讚與毫不扭捏熱烈的態度總能收穫一大票小夥伴,外出打球、鬼抓人,各種小遊戲每天輪番進行,面對長輩時也會做出乖巧文靜的姿態,深獲附近婆婆媽媽的喜愛,小小的穆以溫還會趁著外出時順便幫門衛伯伯跑腿帶水、買飯之類的,乖巧又貼心。
  生活的齒論規律轉動,門衛伯伯總會在小穆以溫幫他跑腿的時候塞點小零食或著一點點小錢給他當獎賞,剛開始他是極力拒絕的,覺得這不過就是一點小事,回家的時候順路帶點東西而已,但架不住門衛伯伯的熱情最後還是都會收下。
  漸漸的小穆以溫也習慣了伯伯的投餵,習慣了出門前總會繞道警衛亭去詢問門衛伯伯今天有沒有需要幫忙或者帶的東西,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的時候就記在心裡回家時去買,沒有的時候就開開心心的跑去找小夥伴玩耍一整天,之後趕在門禁前到家。
  有一次就當他玩了一天回來時,伯伯突然叫住了他說想請他幫個忙,讓小穆以溫先去地下室等伯伯很快就下去了,但由於那時候年紀還小,不像成年後不再怕黑的大穆以溫,小穆以溫對於空曠又沒人還黑漆漆的地下室感到害怕,躊躇半天不敢下樓只好待在電梯旁的逃生通道等待。
  「⋯⋯伯伯,我可以不要下去嗎?下面好黑我不敢。」
  「沒關係,在這裡也可以。」
  門衛伯伯關上逃生門,將小小的孩童拉到門後死角,關上門前還四處張望確認沒有其他人這才安心,單純的小少年並不知道他將要迎接的是什麼,善心與善舉有時候得到的並不是善意對待,有時候得到的是來自人性的醜惡。
  「伯伯,你要我幫忙什麼?我等等還要回家吃飯的,可能不能太久哦。」
  「小溫乖,伯伯要你幫的忙很快就好的。」
  中年男性灼熱的體溫襲來,雙臂大張一下子就將個頭還不到他肩膀的小少年擁在懷中,粗礪的大掌托住小穆以溫後頸向上抬迫使他抬頭,兩人距離逐漸逼近直至相貼,濕熱腥臭的舌在吮含上唇的同時還試圖撬開小穆以溫牙關。
  小小的少年被這突然的變故嚇到,呆楞著沒有任何反應,任由男子肆意親吻、撫摸,小孩兒的皮膚總是細膩柔嫩,稍稍一用力就能留下紅印,狡猾的大人挑選被衣服遮蓋的地方放肆撫弄,似是覺得不夠,男人放開對小穆以溫的箝制,將那早已勃發的慾望掏出,拉過他的手往前端上放,還不忘用那於小孩兒來說寬大的掌包裹收攏,切實的與柱身貼合套弄。
  『噁心⋯⋯實在是太噁心了,好痛苦,好難受,好噁心⋯⋯誰能來救救我⋯⋯。』
  『好噁心好噁心好噁心好噁心好噁心好噁心好噁心好噁心⋯⋯!』
  心跳如擂鼓狂烈跳動,耳邊傳來的是莫大的轟鳴聲,被嚇傻的小少年終於回過神,用力攥緊掌心使男人吃痛的鬆開手,小穆以溫趁這個機會一把推開人轉身逃出了陰暗的樓梯間。
  他跑上樓回到屬於自己的房間,家中一片安靜兄弟們都不在,只有他一人,只有穆以溫一個人在,他將自己關在房裡,不停的刷牙、洗澡,反反覆覆的搓洗那雙手。
  一遍又一遍,直到牙齦出血、雙手通紅才停下,他不明白,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麼原先和藹可親的警衛伯伯會這麼做,雖然小穆以溫年齡尚小可該懂的他都懂了,知道那是什麼行為,也知道他遭遇了什麼。
  「哥哥⋯⋯我好害怕,我好難受啊⋯⋯。」
  房間中迴盪的只有小少年無助的嗚咽聲,他躲在角落將自己蜷縮起來,懷中緊緊抱著大哥送給他的玩偶,沒有流淚,只是就那麼蜷縮著直到門外傳來響動才起身。
  「哥哥歡迎回家,今天也辛苦了!」
  小穆以溫笑容依舊乖巧柔軟,貼心的替自己在外一天的大哥拿東西,看著穆以遠臉上的疲倦,他最終決定將這件事封存在心中,不願意再給兄長添麻煩。
  那時候他並不知道過於乖巧懂事的孩子容易成為變態下手的最好目標,他也不知道在成長的過程中究竟會面臨來自世界的多少惡意。
avatar-img
2會員
6內容數
穆家三兄弟中排行第二的穆以溫,關於他過往的經歷與一些未曾闡明的心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某個夜晚我們獲得緊急命令,全體戰鬥營分成若干小隊,去金門海岸各哨崗偕同戰士守夜。興奮無比,我被分配到海邊的一個小戰壕裡,當然還有一位正規士官陪同。 我們輪流守望,注意眼前的海面,不能走神,看到有不尋常的動靜,馬上搖電話告知總部。什麼是不尋常的動靜?老士官解釋了許多,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當今的四年級生,小時候真的沒甚麼好玩的。大女生跳橡皮筋玩沙包,大男生玩彈珠尪仔標,小一點的小孩兒就跳房子玩一二三木頭人或老鷹抓小雞。
有人說回憶是初老的症狀,大家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似乎年紀越大越喜歡回憶過往,不過這似乎真的就是人生的一個部份。 在父親過世後,二哥將老舊的平房整個打掉,父親的離開就是因為有天半夜起床要去上廁所,但老舊平房屋頂的屋瓦早已有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洞,父親因為連日下雨漏水造成家裡地面濕滑而意外跌倒
想起沈復的〈兒時記趣〉,在記憶裡搜索了以後,決定也來寫自己的兒時記趣,一共六則小故事。
語文教育的前輩們成立國語日報董事會,台大校長傅斯年兼任董事長,董事們全不領報酬,有人捐出自己的版稅給報社;他們多年作出無私的奉獻,終於穩住了局面,七十多年來未曾間斷的日日出報,蓬勃發展到今天。
某個夜晚我們獲得緊急命令,全體戰鬥營分成若干小隊,去金門海岸各哨崗偕同戰士守夜。興奮無比,我被分配到海邊的一個小戰壕裡,當然還有一位正規士官陪同。 我們輪流守望,注意眼前的海面,不能走神,看到有不尋常的動靜,馬上搖電話告知總部。什麼是不尋常的動靜?老士官解釋了許多,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當今的四年級生,小時候真的沒甚麼好玩的。大女生跳橡皮筋玩沙包,大男生玩彈珠尪仔標,小一點的小孩兒就跳房子玩一二三木頭人或老鷹抓小雞。
有人說回憶是初老的症狀,大家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似乎年紀越大越喜歡回憶過往,不過這似乎真的就是人生的一個部份。 在父親過世後,二哥將老舊的平房整個打掉,父親的離開就是因為有天半夜起床要去上廁所,但老舊平房屋頂的屋瓦早已有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洞,父親因為連日下雨漏水造成家裡地面濕滑而意外跌倒
想起沈復的〈兒時記趣〉,在記憶裡搜索了以後,決定也來寫自己的兒時記趣,一共六則小故事。
語文教育的前輩們成立國語日報董事會,台大校長傅斯年兼任董事長,董事們全不領報酬,有人捐出自己的版稅給報社;他們多年作出無私的奉獻,終於穩住了局面,七十多年來未曾間斷的日日出報,蓬勃發展到今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焦慮與高敏感族群(HSP)的情感連結,分析焦慮的來源和其對生活的影響。通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討論焦慮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出現,並提供高敏感族群的自我評量表,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與情緒的關係。最終,鼓勵讀者理解各種情緒的價值,並學會適時讓不同情緒幫助自己。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素食先生分享了他在面對恐懼與挑戰時的成長故事。這篇文章描述了他在面對情緒困擾和心理壓力時的轉變,並鼓勵人們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迎接光明的到來。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有些人的皮膚對於外在環境是敏感的, 除了對塵蟎、灰塵或貓毛過敏之事經常有所聞, 我自己的女兒小時候也因皮膚過敏就診, 醫生說,她是對陽光過敏。 沒想過吧! 經常性的,我會感到內心有如刀割,在遇到某些特定情境時。 例如明明可以溝通,卻故意被忽略,或對方認為不需要溝通即下決定, 例如自己明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想起了20幾年母親離開的那一天,當時的我才上國二,原來應該是青春洋溢的年紀,陽光明媚的天空開始下起傾盆大雨,從那之後我的臉上沒有笑容,用冷言冷語與沉默抗拒關心我的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原因是什麼一開始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二月初第一場讀書會導讀的周慕姿心理師的「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
我的身體下意識地顫抖起來。 不是憤怒、不是恐懼,而是一種本能的肌肉記憶。 一隻手突然握住了我,我猛地轉過頭,剛好對上許濯錯愕的目光。 「你……」他微微蹙眉,看着我的眼中滿是擔憂。 我深吸了口氣,強迫自己冷靜,把手從許濯的手裏抽了出來。 「我沒事。」我的聲音不自覺帶上了一點冷意。 許濯卻明
Thumbnail
五十、多多擁抱 擁抱有著神秘的力量,對象不是重點,真的什個都可以。你會想擁抱的對象是誰呢?情人?家人?毛小孩?玩偶?真的都可以唷。 小朋友在剛轉換新環境還很不適應,一天早上要出門時突然跑來我身邊落淚,我問他需要我怎麼幫他呢?他說要我每天都抱他,這樣他才能放輕鬆。那時候他好小,都知道擁抱一個有安全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焦慮與高敏感族群(HSP)的情感連結,分析焦慮的來源和其對生活的影響。通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討論焦慮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出現,並提供高敏感族群的自我評量表,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與情緒的關係。最終,鼓勵讀者理解各種情緒的價值,並學會適時讓不同情緒幫助自己。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素食先生分享了他在面對恐懼與挑戰時的成長故事。這篇文章描述了他在面對情緒困擾和心理壓力時的轉變,並鼓勵人們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迎接光明的到來。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有些人的皮膚對於外在環境是敏感的, 除了對塵蟎、灰塵或貓毛過敏之事經常有所聞, 我自己的女兒小時候也因皮膚過敏就診, 醫生說,她是對陽光過敏。 沒想過吧! 經常性的,我會感到內心有如刀割,在遇到某些特定情境時。 例如明明可以溝通,卻故意被忽略,或對方認為不需要溝通即下決定, 例如自己明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想起了20幾年母親離開的那一天,當時的我才上國二,原來應該是青春洋溢的年紀,陽光明媚的天空開始下起傾盆大雨,從那之後我的臉上沒有笑容,用冷言冷語與沉默抗拒關心我的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原因是什麼一開始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二月初第一場讀書會導讀的周慕姿心理師的「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
我的身體下意識地顫抖起來。 不是憤怒、不是恐懼,而是一種本能的肌肉記憶。 一隻手突然握住了我,我猛地轉過頭,剛好對上許濯錯愕的目光。 「你……」他微微蹙眉,看着我的眼中滿是擔憂。 我深吸了口氣,強迫自己冷靜,把手從許濯的手裏抽了出來。 「我沒事。」我的聲音不自覺帶上了一點冷意。 許濯卻明
Thumbnail
五十、多多擁抱 擁抱有著神秘的力量,對象不是重點,真的什個都可以。你會想擁抱的對象是誰呢?情人?家人?毛小孩?玩偶?真的都可以唷。 小朋友在剛轉換新環境還很不適應,一天早上要出門時突然跑來我身邊落淚,我問他需要我怎麼幫他呢?他說要我每天都抱他,這樣他才能放輕鬆。那時候他好小,都知道擁抱一個有安全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