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出任何決定前,先想想你是誰吧。推介好書,《記得你是誰- 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記得你是誰- 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作者:Daisy Wademan
在哈佛商學院有一個傳統,就是每一科的最後一課,任教的教授會對着台下的學生,說一段關於他自己的故事。侃侃而談,可能是一件生活軼事,一個趣聞,或者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提醒大家不要再重蹈覆轍,抑或可以學到些什麼。教授們有些緊緊握着手稿,有些兩手插袋,滿懷自信,抑揚頓挫,道出一段在書本課堂中也給不了的人生智慧。本書摘錄教授在最後一課的分享的哲理,從開拓視野,到管理自我,領導他人,建立原則,一共四個方面。
翻開這本書的序錄,才知道之後的章節都是從商學院的教授分享,心想一定是充滿商業味道的專業名詞,各種公式及計算,如何在社會闖出一片天,賺取更多的金錢成為一個名成利就的,所謂成功人士。不然的話,一定是如何在複雜的人事關係中生存。帶着這從前設中閱讀第一個故事後,便打破了這個前設的框框。
在這裏我分享一個章節吧,正如書名,記得你是誰。
引述教授的經歷,他來自一個人才輩出的家庭,一位兄弟是大學校長, 另一位是著名的醫生兼醫學教授,一切歸功於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的母親亦對子女的期望甚高。教授從小都會被媽媽「洗腦式」教育,每天早上離開家的,她都會叮嚀道,今天是要出門去當領袖的,要明辨是非,不要被別人牽着鼻子走,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家人的名譽,爸媽的期望和夢想,不要忘記你是誰。
來自母親從小灌輸這種觀念,對於還拿着母親做的飯盒去上學的教授,確實是摸不著頭腦。但事實是在潛移默化下,確實對於他日後待人接物,處理手法上起了點作用。
在現今社會中或是在網絡上,現在都缺乏了點責任感,好像在討論區上的留言,你對某個素未謀面的人破口大罵,對她或者他的外貌,言行,作出不禮貌的批評。可能只是你不喜歡這個人的語氣,外貌,衣着,或者這個人說了點不中聽的說話,與你的立場不一樣。可能會令你舒服些,作為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對於她/他來說,可謂一種功德。不論在現實社會或者在網絡上,應該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因為你的背後,除了你自己之外,還背負着對兄弟姊妹,父母,朋友,整個社會的責任。所以應該在作出任何決定前,先想想你是誰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1936年11月,今年的初雪,好像比以往更早降臨在阿姆斯特丹的土地上。寒風凜冽的一個晚上,街上的路人都行色匆匆,褸着身子,急速地趕回那溫暖的家。 布朗先生則緩緩地抖一抖雪茄,從口中吐出一縷濃烈的尼古丁煙霧,提起那深褐色的牛皮手提包,左手則拿起黑色的羊絨手造帽子,從火車站旁邊一家咖啡店走出來。
人大了,慢慢忘記了當初奮不顧身的樣子,忘記了去愛的能力。 即使看見很喜歡的人,都會笑笑的說着不用了。
頓時我又停下腳步,有想回去再看一眼那個男孩子的衝動,腦海漂過無數個和他相識,一起見面,交談, 甚至是相愛的親暱畫面,嘴角自然向上揚,臉容藏不住我的笑意。我決定回去那家畫廊,猛然回頭,發現原來他一直獨自站在畫廊門口,他正朝着我走的方向那邊望過來,掩耳之際,我倆四目交投,一股暖流從頭皮走到括約,對方的心
我曾經有一刻很討厭阿祖,不過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阿祖還沒有和我在一起。他經常和那個叫Anita的女孩在一起,害我都不敢接近阿祖,生怕阿祖跟我都不是同一類人。 父親替他取名阿祖,是寄語阿祖長大後勿忘祖輩為後代積下來的財富陰德,要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同時,亦要為家族傳宗接代,代代同堂,視為孝道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者:Robert de Board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經典童話《柳林風聲》呢?沒看過的不要緊。作者只是將《柳林風聲》的角色,包括主角蛤蟆先生搬進到書中,而與它的內容並沒有相抵觸。 主角蛤蟆患有抑鬱症,也是一個釀酒家族企業的唯一繼承人,親人都離世,剩下蛤蟆孑然一人,獨自守在蛤
她自畢業以來就一直在工作,從沒有停歇下來。 即使在休息的日子,她都會上各種課程,參加的朋友聚會, 盡量將自己的時間表填滿,外人看起來她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可惜,好景不常。 公司不堪財政壓力,繼而遣散部份員工。 她,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把她所有計劃都被打斷。 她失去所認為最有價值的事物,
在1936年11月,今年的初雪,好像比以往更早降臨在阿姆斯特丹的土地上。寒風凜冽的一個晚上,街上的路人都行色匆匆,褸着身子,急速地趕回那溫暖的家。 布朗先生則緩緩地抖一抖雪茄,從口中吐出一縷濃烈的尼古丁煙霧,提起那深褐色的牛皮手提包,左手則拿起黑色的羊絨手造帽子,從火車站旁邊一家咖啡店走出來。
人大了,慢慢忘記了當初奮不顧身的樣子,忘記了去愛的能力。 即使看見很喜歡的人,都會笑笑的說着不用了。
頓時我又停下腳步,有想回去再看一眼那個男孩子的衝動,腦海漂過無數個和他相識,一起見面,交談, 甚至是相愛的親暱畫面,嘴角自然向上揚,臉容藏不住我的笑意。我決定回去那家畫廊,猛然回頭,發現原來他一直獨自站在畫廊門口,他正朝着我走的方向那邊望過來,掩耳之際,我倆四目交投,一股暖流從頭皮走到括約,對方的心
我曾經有一刻很討厭阿祖,不過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阿祖還沒有和我在一起。他經常和那個叫Anita的女孩在一起,害我都不敢接近阿祖,生怕阿祖跟我都不是同一類人。 父親替他取名阿祖,是寄語阿祖長大後勿忘祖輩為後代積下來的財富陰德,要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同時,亦要為家族傳宗接代,代代同堂,視為孝道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者:Robert de Board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經典童話《柳林風聲》呢?沒看過的不要緊。作者只是將《柳林風聲》的角色,包括主角蛤蟆先生搬進到書中,而與它的內容並沒有相抵觸。 主角蛤蟆患有抑鬱症,也是一個釀酒家族企業的唯一繼承人,親人都離世,剩下蛤蟆孑然一人,獨自守在蛤
她自畢業以來就一直在工作,從沒有停歇下來。 即使在休息的日子,她都會上各種課程,參加的朋友聚會, 盡量將自己的時間表填滿,外人看起來她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可惜,好景不常。 公司不堪財政壓力,繼而遣散部份員工。 她,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把她所有計劃都被打斷。 她失去所認為最有價值的事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最近在看的一個Podcast訪談中,所聽到的一句話。 你還記得你是從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為自己做「決定」嗎? 我想起了兩則身邊人的故事: 以前有一個比我年長的同事跟我分享了她和她女兒的故事。她說,當初她女兒在大學選填志願的時候,因為她自己覺得老師的工作比較穩定,適合女孩子,所以希望
Thumbnail
這裡大部分的學生都對彼此抱持著「自己活,亦讓別人活」的生活態度,但對照我們學習的目的就覺得有點好笑。賈德.赫爾坎普(那個在實驗室擔任外科醫生的心理變態)和金髮男子西蒙.山普森似乎不約而同,把我視為他們達成目標的阻礙,要不是我擔心他們可能會試圖永除後患,我應該會覺得很好笑。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Thumbnail
在將大學畢業前夕,這本《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全書共15篇,每篇讀完只需要15-20分鐘,內容淺顯易懂。這本書分享了教授們的高山低谷的人生故事,讓我更清楚見到職場中的陷阱與機會。無論是準備踏入職場的學子,或已在職場穩定的人,都值得一讀。
Thumbnail
身為講師,到底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應該要有怎樣的思考?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最近這樣的感觸尤其深。 整個五六月,課程上得挺密集,其中不乏跑到別縣市,或和新單位合作,甚至,講的課程內容,是和我下半年規劃的方向很相似的主題。 看似一直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作者在軍中退伍後,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未來人生,並走上創新發明家這條路。他訴說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面對瓶頸,經歷成功的感受,以及將工作與夢想連結的故事。最後,他也分享瞭如何從發明家轉變為教人創新思維的講師。故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挫折,並重申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這本哈佛的老師們分享自身經驗並給的核心觀念,雖然分成好幾個篇章說明不同老師的分享,但大方向的綜觀下來,其實講的都是同樣的概念,是的,就是做自己。而他們所謂的「做自己」,如果不是放縱,那實際上到底怎麼個做法呢↓↓↓↓↓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一書裡沒有雞湯,也沒有現在非黑即白的成功學或處世法則。看完15篇故事,可以感受到這些故事都融合了教授們的職場經驗、人生經歷所得出的體悟,而且這些體悟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都十分受用。我想這些故事不只能夠鼓舞畢業生,也能鼓舞在職場打滾,還持續在人生路上奮鬥的人們。無論走到人
Thumbnail
  無論是大學學測,還是分科測驗,成績公布後,最重要的事,莫過於選填志願。選擇志願,老師們常常建議,要不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要不隨著自己的「能力」下手。然而,我今天要告訴大家,以上這些建議都是錯的!   學生總覺得自己已經滿18歲了,為什麼選志願還要看家長臉色?或者自己可以打工負擔學費,為什麼不能
Thumbnail
這是最近在看的一個Podcast訪談中,所聽到的一句話。 你還記得你是從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為自己做「決定」嗎? 我想起了兩則身邊人的故事: 以前有一個比我年長的同事跟我分享了她和她女兒的故事。她說,當初她女兒在大學選填志願的時候,因為她自己覺得老師的工作比較穩定,適合女孩子,所以希望
Thumbnail
這裡大部分的學生都對彼此抱持著「自己活,亦讓別人活」的生活態度,但對照我們學習的目的就覺得有點好笑。賈德.赫爾坎普(那個在實驗室擔任外科醫生的心理變態)和金髮男子西蒙.山普森似乎不約而同,把我視為他們達成目標的阻礙,要不是我擔心他們可能會試圖永除後患,我應該會覺得很好笑。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Thumbnail
在將大學畢業前夕,這本《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全書共15篇,每篇讀完只需要15-20分鐘,內容淺顯易懂。這本書分享了教授們的高山低谷的人生故事,讓我更清楚見到職場中的陷阱與機會。無論是準備踏入職場的學子,或已在職場穩定的人,都值得一讀。
Thumbnail
身為講師,到底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應該要有怎樣的思考?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最近這樣的感觸尤其深。 整個五六月,課程上得挺密集,其中不乏跑到別縣市,或和新單位合作,甚至,講的課程內容,是和我下半年規劃的方向很相似的主題。 看似一直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作者在軍中退伍後,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未來人生,並走上創新發明家這條路。他訴說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面對瓶頸,經歷成功的感受,以及將工作與夢想連結的故事。最後,他也分享瞭如何從發明家轉變為教人創新思維的講師。故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挫折,並重申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這本哈佛的老師們分享自身經驗並給的核心觀念,雖然分成好幾個篇章說明不同老師的分享,但大方向的綜觀下來,其實講的都是同樣的概念,是的,就是做自己。而他們所謂的「做自己」,如果不是放縱,那實際上到底怎麼個做法呢↓↓↓↓↓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一書裡沒有雞湯,也沒有現在非黑即白的成功學或處世法則。看完15篇故事,可以感受到這些故事都融合了教授們的職場經驗、人生經歷所得出的體悟,而且這些體悟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都十分受用。我想這些故事不只能夠鼓舞畢業生,也能鼓舞在職場打滾,還持續在人生路上奮鬥的人們。無論走到人
Thumbnail
  無論是大學學測,還是分科測驗,成績公布後,最重要的事,莫過於選填志願。選擇志願,老師們常常建議,要不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要不隨著自己的「能力」下手。然而,我今天要告訴大家,以上這些建議都是錯的!   學生總覺得自己已經滿18歲了,為什麼選志願還要看家長臉色?或者自己可以打工負擔學費,為什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