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
作者:張閔筑
出版:三采
簡介:
「要是我有能力保護自己,就好了。」
「如果當時有人能拉我一把,一切會不同嗎?」
「當他們發現真實的我,還會繼續當我的朋友嗎?」
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
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
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父母……
以親身經歷的第一手書寫,進入升學壓力下的扭曲世界,
內心運作著什麼?所謂的「正常人」是什麼?
什麼樣的不完美,可以適度地原諒自己?
什麼樣的情況,必須正視問題,迫使自己做出改變?
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正常人」,
只有每一個獨特的個人。
此書買了一段時間,但僅讀了幾頁而已,當時我是處於無法讀完的狀態。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每個字我都看得懂,但當他們組裝在一起,完全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
作者描述自身經歷,也讓我想起很多不想回憶的回憶。
就說一個相較起來比較輕的。從國中時期,我就喜歡在無名小站(看出年紀了吧)寫些日記文,偶爾寫些幻想文,到了高中,同學看到我的部落格,稱讚我寫得很好,第一時間是強烈的自我懷疑,認為他們應該是客套而已,但也覺得自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寫文這件事大概是唯一能說是我喜歡的事情。
高中二年級,國文老師推派幾個人寫閱讀心得出去比賽,還記得我們站在辦公室裡,老師拿著我的作文紙看著我說,「妳知道你們都寫得很爛嗎?還要我來改,不得已才選你們」,那瞬間真的是把我在網路上建立的一點點對寫文的自信心,狠狠地丟在地上來回輾壓。
從來沒想過我寫得東西會被批評成一文不值,而且還只是閱讀心得。拿回老師改好的作文紙,看著那些更改的字句,心想,如果改成這樣,就不是我寫的,這並不是我的閱讀心得。以至於這篇閱讀心得獲獎,我都抱持著強烈的抵抗心,因為那不是我的。
生活有很多小事,在我這裡會變成大事,無法解決、找不到人訴說,只好壓在心裡,等到爆炸的時候,才會覺得,啊,原來我撐不住了。我可能也會擅自將他人的情緒過度解讀,「他這樣是不是討厭我」、「他今天看起來心情不好,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事嗎」,但其實對方可能只是很累而已。
我可能還處於最開始的階段,儘管今年初在日記本上寫著,我要好好過日子,可是到了現在,我的所作所為一直是背道而馳的,去年擅自停藥,且一段時間沒有治療。最近因為一些事情,透過日記發現似乎又回到那個不可控制的時期,「啊,什麼好好過日子,還是先從固定看醫生開始比較實際」。
回到書的內容,作者的親身經歷可能不是每個憂鬱症患者都會有的,每個人的症狀不同,不能僅用一個人的症狀去評斷身邊的人。沒有學術理論告訴你該怎麼做,很直白地說出作者自己在面對這些情況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可以讓不理解的人慢慢了解,原來憂鬱症發病是這種感覺。
其實不只是病患身心俱疲,長時間陷入全是汙泥的沼澤狀態,身邊的人同樣也很辛苦,畢竟他們不是患者本身,所以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哪句話可能會傷害到人,初次碰到也不知道該如何對待。糖尿病、心臟病、癌症,他們吃藥、化療,不舒服及外觀上的改變很直觀,但心理疾病痛苦在於,它看不見,不理解的人認為是在裝、在逃避、抗壓性太低,就算患者想要解釋,但每一句話都蒼白的令人不知所措。
看到最後,會發現我們終要與所有人事物,最重要是與自己和解。作者還提到就算緩解,也不可能馬上變「正常」,還是要經過復健。
有人曾告訴我,進步得很慢沒關係,五十公分是一步、三十公分也是一步,就算後退也不要害怕,要隨時告訴自己,妳已經做得很棒了。
🖊片段
每回聽到有人否認我的「痛苦感受」時,內心的疼痛便加劇至意識抽離身體一般(解離),不曉得自己該如何「存在」於世上。因為那些讓我之所以是我的「情緒」與「性格」被否認掉了——我的感受被別人認為是假的,以至於我不知道什麼是真的,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不能相信,那我還能相信什麼?若我的性格不被允許存在,而我又沒有其他選擇,那麼,我是誰?我該怎麼「存在」?我連悲傷的權利都沒有,那麼我存在的意義和資格仍成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