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公平--弱勢學生需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考試,難道政府都做不到嗎?

404公平--弱勢學生需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考試,難道政府都做不到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于2013.03

二十三年前的一場公平的競爭(高中聯考)讓我有機會從弱勢族群開始往上爬,經過十年的奮鬥與努力終於脫離了弱勢。因為我成為家族(家族是指祖父以下的堂兄弟姊妹及表兄弟姊妹)中第一個大學畢業生(我的同輩有三十幾人),雖然在其他人的眼裡這不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對於我的家族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就在2013年,我依舊是家族中唯一一個大學畢業生。


Yu Chen Lin on Unsplash

Yu Chen Lin on Unsplash


我很慶幸我是很早出生的,因為如果我晚出生二十年的話,恐怕我就沒有機會念高中及大學了,因為我出生在台灣西部最偏僻的海邊,兩年前我才知道原來我的故鄉是偏遠地區,在那裏工作居然有偏遠加給,真是太讓我驚訝了!

因為在國中階段我沒有任何的才藝與專長,只有因為搬家念了三所國中,從升學班念到放牛班,這不知是否也可以算是專長與特色?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比賽得名,只有因為打架在學校很出名。更沒有做過志工,因為我自己就是別人做志願服務的對象。知識與常識嚴重不足,嚴重到高中時老師問楊梅有幾個交流道我都搞不清楚,竟然回答四個,因為南下有出口與入口,北上也有出口與入口,因此加起來應該是四個。此話一出全班哄堂大笑,因為好笑的不僅是將一個交流道誤認為四個,同時最悲慘的是楊梅有兩個交流道,當時我真想挖個洞鑽進去躲起來,因為我在高中是全校第十名,但是我卻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

這幾年我看到高中職升學管道的改變,心中就覺得慶幸與難過,慶幸的是還好我不必接受這樣的升學制度,否則我一定連最後一個公立高中都考不上,也不可能考上大學。一定得跟我哥哥一樣只有國中畢業的學歷就必須去做工,現在非常有可能我的小孩依舊是弱勢兒童。

難過的是這幾年在服務弱勢兒童的過程中,看到升學管道對弱勢兒童越來越不利,越來越難靠教育及本身的努力(因為可以加分或要比序的項目大多數都是靠家庭的力量栽培出來的)翻身,而有權力的官員只看到多數中產階級以上學生的升學壓力,卻忽略教育是絕大多數弱勢家庭學生翻身的唯一機會,因為在民主的程序當中少數絕對是輸的一方,但是這卻很難讓人相信是公平與正義。

十二年國教的升學方式就像是對一個平均月收入10萬元的家庭,每個月得到了1萬元的意外之財,雖然很高興,但是對家庭經濟沒有太大的幫助,沒有這筆意外之財也生活無虞。但是對一個平均月收入2萬元以下的弱勢家庭,每個月遺失1萬元,這1萬元就會讓這個弱勢家庭陷入高度危機,引發一連串的不幸與犯罪事件,而不幸與犯罪的事件即有可能會擴及到平均月收入10萬元的家庭,而政府與民間社福團體每個月就要花2萬元以上的經費來處理這兩個家庭的問題,這樣的結果是錯誤的政策讓所有人受害,最後社會階層無法藉由教育正常流動,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弱勢孩子需要的是政府與社會給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升學是學生間個人的競爭與考試,考試時有家長在旁邊一起答題是一種作弊的行為,弱勢學生需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考試,難道政府都做不到嗎?

社會工作是讓人們幸福的專業,期待有更多人支持這個專業。每月2篇文章刊登,購買持續訂購方案連續6個月或贊助300元以上者可以獲得<解鎖-我的火火社工路>一書,限定50名,送完為止。訂閱完成者請主動聯繫a0921183608@gmail.com吳文炎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2會員
202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文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阿平 隔代教養父吸毒,投靠陣頭處遇難;充權祖母守金孫,繩鋸木斷水滴穿。 吸毒父親仍是爹,親情羈絆無可斷;父子努力互期待,浪子回頭金不換。
也許我們不經意的善舉,便陪伴他/她走過了一段生命的旅程,溫暖了他/她的生命,也溫暖了自己......
疫情時代,戴口罩、勤洗手已經是每日標準配備。然而,戴口罩也產生了溝通與聆聽的難度,即使是聽力正常者,也可能因為口罩的阻隔,而聽不懂或聽不清楚他人的話,對於聽覺沒那麼敏銳的聽力損失者而言,聽別人說話更常是種挑戰。
阿平 隔代教養父吸毒,投靠陣頭處遇難;充權祖母守金孫,繩鋸木斷水滴穿。 吸毒父親仍是爹,親情羈絆無可斷;父子努力互期待,浪子回頭金不換。
也許我們不經意的善舉,便陪伴他/她走過了一段生命的旅程,溫暖了他/她的生命,也溫暖了自己......
疫情時代,戴口罩、勤洗手已經是每日標準配備。然而,戴口罩也產生了溝通與聆聽的難度,即使是聽力正常者,也可能因為口罩的阻隔,而聽不懂或聽不清楚他人的話,對於聽覺沒那麼敏銳的聽力損失者而言,聽別人說話更常是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