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手勢動作與理解 ~ 閱讀分享《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5)

    終於來到第二章的最後一篇了(相信我 這章真的很長,下一章短很多。見圖)

    《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這本書的第二章主要討論行動動作和認知的緊密相關性,Movement對認知與學習的影響。而前兩篇文章分享了這一章前面討論很多有關嬰兒階段與超過嬰兒階段的行動與認知的相關性研究。(詳細內容可參考留言處的連結分享)今天這篇接續最後一段研究

     

    <有關手勢(Gesture)與理解象徵意義的研究>

     

    手勢能幫助理解象徵意義,即使嬰兒也是如此。研究顯示14個月大的嬰兒如果有較多的手勢,當他長到42個月大時,會具備比較多的字彙能力。如果父母同時用手拍的動作姿勢,及使用語言word來說明「鳥」,而這個嬰兒會提早一個月用手勢來表示鳥,比起會使用鳥這個word來表示。

    另一個研究顯示,父母經常使用手勢,會加速孩子的語言發展,但影響主要在2歲之前,超過3歲就不明顯了。且還有另一個方法,可以提供給父母想要提升孩子的語言學習,就是當孩子用手勢表達時,父母用語言回答,用口語去回應孩子的手勢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語言。

    研究也顯示用手勢搭配語言來表達兩個字的意思,例如:吃蘋果,其實包含吃以及蘋果兩個字。而用手勢來搭配會更容易理解,手勢搭配語言比起能說出兩個字要早。而且對於象徵意義的理解,手勢確實很有幫助,例如:實驗中擺放一個小槌子的模型,與做一個用槌子錘東西的手勢動作,後者反而容易理解什麼是錘子。

    因此透過手勢動作比口語更有效的可以溝通傳達象徵意義。

     

    <象徵意義的具象化 蒙特梭利的數學>

    蒙特梭利教具的設計是讓孩子能用手去探索抽象的觀念,而且是循序漸進的方式。如同之前介紹過的粉紅塔就是一個例子。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二項式與三項式立方體,他是可以用實際的立方體來理解數學公式的。(如圖)

    而在幼稚園當中,這個教具是被當作感官教具來讓孩子玩的,如同拼圖一樣,好玩的嘗試去拼起來。但到了小學要重新介紹這個教具時,會重點去理解二項式,而且當孩子會做之後,可能會很興奮的自己演繹要一直做一下去,做到很難的程度(eg: a+b+c+d+e+f+g) ,這是傳統教育數學公式時,不太可能會有的狀況。

    而常規學校或許會有類似的教具,但是可能設計的較為花俏,反而會讓孩子有不同的理解。而蒙式的教具多是平淡的,比較能傳達單純老師想要表達的數學觀念,所以教具是可以有所操控的,但是要很好謹慎的選擇。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 除了感官、數學之外 其他領域的行動動作>

    行動動作也在蒙式的其他課程當中佔有分量,例如:植物課要畫出植物的各個部位,地理課使用拼圖,並用手描繪地圖等等。儘管這些其實是可來自課本的內容,而常規教育也可以加入這些手動方法,但是蒙式教育中是一直要到中學才有文本課本。

    儘管蒙式小學階段在做專題時,會用到較多的讀和寫,但還是會有很多手動的教具加入,例如: 調查不同氣候下人們如何解決食物問題,會自然而然地去拿出地圖教具來使用,因為之前有使用過。而儘管常規教育偶爾也會有做專題,但和蒙式教育很不同,蒙式小學課程中老師都是先說一個故事,來引發孩子的興趣,所有的專案都是孩子自己主動想去做的,因此手動自主活動是根基在蒙特梭利教育的土壤中,這和偶爾有點相似的做專案的常規教育,是兩者奠基在完全不同的土壤中的。常規教育學學字彙是坐著學的,但蒙式是用字卡放在實物旁邊,透過這樣也自然會知道這個放在物品旁邊的是名詞。而行動的字卡要做出動作,自然知道是動詞,副詞也是用表現出來這樣的方式學習。

    而因為要表現出來,也會更注意這個字的精準度,而這也是使用字卡所要達成的另一個目標。

     

    蒙式教育的外出

    除了教室中的動作教育,蒙式教育也強調外出,而且這種外出是為了教育目的不是休閒目的,是為了去發現真實世界當中,和課程有相關的內容。小學階段就會因為個人研究興趣需求,而外出去博物館等地方,找更多研究資料。外出基本上是學習的一部分,和常規教育的校外旅行不同,不是去放鬆休閒的。

     

    休息時間以及體育教育

    蒙式反對固定的休息運動時間,因為這樣會打斷孩子的專心研究,實際蒙式教師就有經驗,當有一天下午是安排小旅行或者其他藝術課程時,該天的早上時間,孩子就會比平時沒有下午特別安排時無法專心在工作上。

    另一個蒙式教育沒有固定休息時間的原因,是因為不需要,因為常規學校之所以需要下課時間,是對比平時上課需要乖乖坐好聽課,所以休息時間有身體上、心理上、社交上的需求,但這些在蒙式教室中平時就已經被滿足。

    心理娛樂上的需求對於蒙式孩子也不需要,因為孩子本來就被允許自己選擇想要休息一下就休息,社交功能也一樣,因為蒙式教室中原本就允許孩子聊天討論,甚至一起工作,所以社交並不是發生在玩樂操場上的,而是平時就在進行。

    但是如果沒有休息時間,如何安排粗大的體育運動活動? 理想情況下,蒙式的教室有一些戶外地區與設備,孩子是被允許如同其他課程工作一樣,如果想去就自己去,如果想要找同伴去,也要自己想辦法找同伴願意放下手邊工作一起去,而這也是一種學習。另外,也有的蒙式學校是安排在一般放學後有體育課程。

     

    <創造一個藉由手勢(Gesture)的學習環境>

    而本章最後一個議題將討論行動動作對老師教學法的潛在影響

    首先研究發現,手勢動作不只是協助認知,甚至是領導認知的。在Piaget有名的守恆概念實驗中,發現多數小於6歲的孩子是缺少守恆概念,也就是他們並不清楚改變物質的外觀,實際上並不會改變它的基本性質。有一個實驗是兩排相同數量的跳棋,一排擺得比較密,,一排比較疏遠小孩會說排到較疏遠的那排因為較長,所以覺得有比較多數量的跳棋。而如果讓孩子用手一個對應一個地比出兩排跳棋,即使他在口語上還是說第二排比較多,但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只是語言還沒有跟上。孩童在認知上有時候動作的表示,會比口語的表示來的更早,而有趣的是實驗發現,如果告知孩童在學習數學當下或者之前做一些手勢動作的話,這些孩童將能夠學習到更多。可見手勢動作是負擔了一些認知的責任。

     

    手勢-口語表達不一致

    如上所說,常常手勢會先於口語表達,而且當認知發生時,手勢和口語可能回答的是不一致,而這種情況下,提供一些指導將有很大的幫助。

    一個實驗是在做數學等式,孩子們在有經過研究員指導之後再測試一次,答對的機率比沒有被指導的高,而且尤其明顯的是,在pre-test中回答答案時手勢和口語回答不一致的孩子,在經過指導之後,更明顯地的提高答對率,表示其實他們原本已經透過手勢,有意識到正確的方法了,只是口語表達出來不一致。

     

    教師無意識的會注意到手勢

    而之前的那個數學等式實驗中,給予指導的是固定的同一位研究人員,現在換成不同的老師,而且沒有固定的指導腳本,發現當孩子手勢和口語表達的認知不一致時,老師會給予不同的指導,而研究也發現,透過老師觀察孩子的手勢和說的不同,來給予指導的效果非常好。孩童似乎透過手勢在創造一個可以被指導的環境,而老師如果能仔細觀察孩子的手勢,來調整他的教學策略,同時可能可以透過孩子的手勢,去發現其實這個孩子已經準備好了要接受指導,從中獲得良好的學習。

     

    <本章總結>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在1966年就說,即使是科學家以及教育學家,都沒有成功的注意到行動動作對於人類發展的重大影響。

    蒙式深信行動動作與認知的緊密相關性,並建議從出生開始就要提供機會,讓人能有目的性的行動。因此在蒙特梭利教室當中,行動動作是根本性的融入在幾乎所有學習工作當中的,這和常規教育坐著被動聽寫非常不同。而因為人有自由意識來決定如何動他們自己的手和身體,而蒙式教育當中相當重要的洞見之一就是自由選擇,因此下一章將討論自由選擇對學習以及幸福感的重要影響。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實驗教育

    #教養

    #育兒

    #兒童心理

    #蒙特梭利 #montessori

    #心理學

    #兒童哲學

    #哲學諮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