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思考框架」:「小」,才能成就「無限」

上個禮拜,我們初步瞭解到思考框架是如何對人類發揮它的功用。

像是在面試的時候,我們只要讓思緒順著「STAR 法」所整理出來的「情景、任務、行動、結果」等 4 個方向來導航,講出來的話就會簡潔又有架構,不但別人聽得懂,更認為你這個人很靠譜,對你產生信賴感。

僅有 4 個要素造成的 STAR 法,以思考框架來看,不特別大、也不複雜。

話說,有沒有更小、更簡單的思考框架呢?我上次也說過思考框架可大可小,而且是人類文明的基石,這話怎麼說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這要先從老祖宗的故事說起……



語言的產生

幾百萬年前,我們人類的老祖宗跟其他野生動物一樣,居住在一大片草原、森林、山地、或沿海地帶,同樣著以肉體之軀面臨著許多威脅和挑戰。

他們的體力比大多數動物還要虛弱,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能力也沒有特別突出,卻必須一邊對抗著天災、氣候等環境因素,一邊避開比他們更強大的獵食動物,努力狩獵、採集樹果,以確保族群的生存和繁衍。

可以想見,在這麼嚴苛的環境下,單獨的個體幾乎只有被淘汰的份,人類想提升生存機率,勢必得跟其他動物一樣相互溝通、合作。

此時,就需要語言的存在。

語言並不是人類的專利,其他動物也有各自的語言形式。

動物的語言不一定需要用到聲音,像是螞蟻會使用身體分泌出來的費洛蒙,蜜蜂會透過在空中飛舞的頻率和形式,告訴夥伴食物在哪裡。

當然,使用聲音來傳達訊息的動物比較多,猴子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牠們某種特定的叫聲代表著「有老鷹!」,這個叫聲做一些微調之後就代表「有獅子!」,其他猴群們聽到之後,就會驚慌地望向天空、或跳到樹上,做出相對應的警戒行動。

我們人類也是使用聲音來發展出一套語言系統,但跟其他動物相比,有顯著的區別。

我們會把特定的聲音組合,當成是一個框架或容器,約定俗成地把一些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的概念,像是「獅子」、「老虎」、「水」、「獵物」等放入其中,這些就是「語彙」。

注意到了嗎?語言系統中的最小單位:語彙,這個承載著特定概念的容器,實際上就是最小單位的思考框架

透過這些語彙,我們得以跟其他人類溝通、分享訊息、尋求協助。到這裡為止,跟猴子辦得到的也很類似。

然而,我們的語言能辦到的並不僅是「有老虎」、「有獅子」的程度,能做到的事情可多了!

例如說,我們可以告訴夥伴:「昨天下午我看到東南方十里外的草原有獅子出沒,我們等會去獵捕羚羊的時候,最好走另一條路。記得叫平常總是橫衝直撞的阿三,這次不要一個人跑得太前面,以免危險!」

有獅子,那是昨天的事情,其他的動物遇到這種情形時,大吼大叫來提醒夥伴並沒有意義,因為今天就是看不到獅子。

然而,當我們人類遇到同樣情形,卻可以清晰地表達這個完整的概念,告訴夥伴們要小心今天不一定會有、但昨天存在的獅子,並延伸出進一步的行動方案,以提升所有人的存活機率。

因為跟其他動物相比,人類語言系統中的詞彙不只包含食物、獵物、和掠食者的訊息,還包含了「時間」、「方位」、「數字」、「距離」、「行動」、「社交關係」、「建議方案」等各種包羅萬象的概念,更能詳細地描述並且理解環境,甚至克服環境。

一個人類在原始環境裡,論單打獨鬥絕對會輸給一隻豺狼。

但是人類可以透過複雜語言系統來規劃高效的行動方案,並相互合作。沒有豺狼的尖牙利爪,我們可以請教部落裡的老獵人,請他教我們製做石矛、弓箭、陷阱,或是乾脆召集壯丁們武裝起來,進行狼群圍捕計畫。誰怕誰啊!


文字的出現

語言系統的確很好用,但是長久下來人類就發現到一個大問題:「資訊容易被遺漏或是誤傳」。

因為人類大腦的容量有限,並不適合長期性地儲存訊息。而且人難逃一死,資訊如果只存在於人腦記憶,最多一百年之內就會消失。

就像傳訟百年千年的故事一樣,把資訊口耳相傳告訴他的親朋好友和子孫,子孫們再告訴他們的子孫,這樣如何呢?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像這樣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一件事情輾轉經過一大堆人口述,講的人可能講錯,聽的人也可能沒聽懂,多傳個幾層之後,最終的內容會與原始事實天差地別。

而且,誰能保證那些人們真的能世世代代地存活下去呢?

如果人類一直都維持著 50 到 150 人的小型村落組織,口耳相傳也許還不會造成什麼大問題。那麼更多人呢?

若是數千到數萬人所組成了國家,不只是生存環境的挑戰,他們還將面臨更多內部的麻煩問題。

其中一種就是收稅,要辦好這件事,牽扯到極為龐大的資訊流。

除了要清點國家中有多少個家庭、每家有多少年輕力壯可工作的人、有多少需要扶養的老人小孩、各個家庭的總收入和財產……會數以百萬計的資料需要儲存和處理。

這些訊息無法只靠口耳相傳,而且若不妥善處理,國家將無法掌握和估計目前和未來可以運用的資源,那就像瞎了一樣。

因此,人們需要比語言更可靠和嚴謹的系統,讓他們得以把訊息儲存在大腦之外。

於是乎,人們發明了文字。

口語系統裡不管有什麼詞彙,都可以指定一個或數個可以刻在泥板、石頭、或竹片上的符號對應它。

文字,就等於是把口語上所有詞彙的概念,在具體的世界裡也找一個容器,放在裡面。

把一段話刻在竹片上,就算數百年之後,其他的人只要受過相關訓練,用不著實際聽你說話,也可以解讀你當時那段話說了什麼意思。

如此,透過文字,詞彙這樣的思考框架就得以具體化,並且讓人類的訊息交流達到另一種層次:「跨越時間與地域」。


比自身更大的事物

我們可以這麼解釋,要嘛透過言語、要嘛透過文字,詞彙承載著人類對於生存的執著、以及對於世界的理解。

這些詞彙就是一個個小巧的思考框架,也就是我所定義的:「概念的容器」。

我們人類組合這些詞彙,像是組樂高積木一樣,創造更多精細且複雜的概念,拚裝成小至孩子們拿在手上把玩的模型飛機,大至國際樂高展裡陳列的泰姬瑪哈陵、吳哥窟等縮小版名勝古蹟,各種各樣琳琅滿目,有著無限可能的變化。

運用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組合概念、號召群體合作,讓人類能成就出「比自身更大的事物」,這是人類的拿手絕活。

累積無數個「小」,來成就「無限」,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George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