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地方創生 x 看見南門


「臺灣哪個縣市的人最愛自己的家鄉?」

1960年代,日本社區營造大師宮崎清,曾進行過上面這項研究。

答案出乎我們意料,居然是「宜蘭縣」。

為什麼?

 

研究團隊發現,臺灣人的家鄉認同感來自於「能不能常看見自己的家鄉」,

也就是說,越常看到自己家鄉的人,越能認同自己。

原來,因為近代都市化的發展,宜蘭人大多離鄉背井,到大台北都會區打拼,

返鄉時,搭著蘭陽火車穿梭在東北群山中,

到了蘇澳段的某個轉角,龜山島、蘭陽平原與太平洋會一起映入眼簾,

這時就會產生一種「到家了啊」的感覺,宮崎清稱其為「抵達感」。

把抽象的「家鄉」形象,轉化為具體的圖像。

抵達感越強烈的地區,自我認同感就越強。

(我幾年前機車環島時,也發現從宜蘭市區剛上北宜公路的那一段,能將整個蘭陽平原的美一覽無遺。)

 


地方創生的基礎,是對自己家鄉的「凝視」:你是否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

最近流行起「地方創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概念始於日本,近幾年也吹到臺灣來。

地方創生的定義是:「建立所有國民得以懷抱希望和夢想,安心經營富饒生活的地方社會」。它與社區總體營造概念類似,但更強調永續經營的理念。

說來巧合,我在5年前就辦過具有地方創生精神的活動。

 

我的服務學校座落台北市中正區,附近有許多國家政府重要機關,是俗稱的蛋黃區。

全校學生有2/3是跨區就讀,有許多學生甚至是從新北市跨橋通勤而來。

在這樣的組成下,學生像上班族,上學通勤到校,放學直接回家或補習,對於學校座落的中正區幾乎一無所知。

前面說過,「越常看見自己家鄉的人越愛家」。

中正區沒有山丘,無法一眼眺望全區;也沒有像是龜山島這樣富有「抵達感」的自然地形,怎麼辦?

 

只能從「凝視」開始。

於是我辦了「看見南門攝影比賽」,讓學生開始認識自己就讀學校所處的區域。


活動從舉辦工作坊開始,我先集合所有參賽學生,開了堂「城南有意思」課程,先對小南門周遭有基礎的認識,並介紹本區重要的文物古蹟。

再來,既然是攝影比賽,免不了要加強學生的攝影技巧,所以也辦了兩堂「攝影課」,讓學生學光線、構圖與取景。(學生真是辛苦!)

學生利用兩週的時間,在中正區自由取景,拍攝具有「地方記憶」的照片,說明拍攝理念,最後繳交作品。

收到的成品完成度令人訝異。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比賽的精神,有些從中正紀念堂取景、有些從總統府取景,也有些從家裡附近的小宮廟、水圳取景。

不僅是學生,連我們都對中正區有不同的認識!

最後,我們還做了一張參賽作品地圖,標出學生的取景位置,作為比賽的「共同記憶」(這就是認同感!)。

 


看見南門攝影比賽,雖然只是一個小型的活動,但卻是我辦過最具有文化脈絡、地方創生與自我認同的生命教育活動。

臺北市是大型都會區,要實踐地方創生的理念並不容易。

但如果不踏出第一步,就永遠無法抵達終點。


延伸閱讀:《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