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te...white...學語言一定要學文化?因為會鬧笑話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些日子某黨的英文網站出現了這麼一個宣傳口號 "Vote white, vote right." 隨即遭到炎上,許多人認為這句口號會讓人聯想到「投給白人,投給右派」,更進一步與白人優越主義(white supremacy)有所牽連,是在政治、種族相關議題上,極為敏感的一句話。當然姑且以台灣本土的角度來看,這句口號實在想不到根白人或種族有任何關係,畢竟沒有白人要參選總統,該政黨也非右派,至於有人說,這是國際笑話,確實,稍微運氣不好,類似的情形可能成為國際笑柄,但這次事件看來,在國際上並無太多關注。

以這件事來切入今天的主題,語言和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這毋庸置疑,但會了一種語言,卻對於其文化不甚熟悉的情形想必也很常見,舉例來說,每當對於日本地理或文化有疑問時,我詢問身邊日文流利的朋友,往往得到不知道的回答,他們表示以前沒學過,或是範圍太廣,也許他們只對某個特定地區或領域熟悉,比如要他們講出最近流行的動漫,他們能侃侃而談,但問到傳統人文,便滿臉問號,這說明了兩點,會語言不一定了解其文化,文化範圍太廣,也難以了解。

學習文化,避免鬧笑話?

以這次某黨口號事件來看,想出此英文slogan的人可能對於white以及right在政治界的意涵不太清楚,甚至審定的人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這多半是因為沒有學過英文相關的文化,這其實也很合理,我們要是沒在一個地方住過,又怎麼會對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有多深入的了解呢?然而這很難成為鬧笑話時開脫的藉口,因為英語文化算是很主流的文化了,即便沒去過美國,也可能聽過美國的種族議題,何況身為政黨,也該對於left和right這種用字更謹慎。

所以為了避免鬧笑話,學習語言的時候,多半的課程會納入文化內容,許多語言學習課本其實在每一單元中都會有一兩大題是在說文化的,但較為可惜的是,老師上課卻未必會去提,很多也可能直接略過不上,實屬可惜。我過去學西班牙語時,課本每一單元後都有一頁在介紹西班牙或拉丁美洲的文化,但老師從沒上過,都得要自己一知半解的讀,當時我想要是哪天被問到關於西班牙語世界的知識,我應該也可能鬧笑話,還好後來有另一門西班牙文明和拉美文明課,隨然難度很高,但也稍微補足這方面的知識。

那麼既然上課不教,自己學習總行吧,找些電影戲劇或是網路資源就有辦法學得了一國文化嗎?就可以避免鬧笑話嗎?像我前面說的,實在很難!文化包羅萬象,各個民族、地區都有其特色,很難真的成為達人,也不知道自己找到的資訊有沒有錯誤,難保哪天還是在別人面前出糗。可是你說因為這樣就不學了嗎?其實一些主流的、能見度高、或有明確答案的,我認為是有必要知道一下,例如美國種族議題、阿拉伯世界男女的習俗、日本的都道府廳制度等,這些似乎已經算在基本常識了,也沒有人會去質疑這些文化的存在,那多了解一些總是好的。

只是為了不鬧笑話而學?那可以不要學嗎?

學與不學當然是個人抉擇,沒有特別學習文化能不能把一個語言講得流利,或許還是可以的,並非絕對的要素,而且在學語言的過程中,其實多少還是會接觸到文化,因為這兩者是無法分離的。另外我認為學文化是沒什麼壞處的,而且好玩,就像我們去到一個國家旅遊,會想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會想體驗當地人的行程,因為文化就是如此特別、有魅力,那麼平時多點時間來了解你感興趣的語言其背後的文化,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再來,你會發現若有機會與當地人用外語聊天,很多時候找話題是需要文化背景的,和德國人可以大談政治,和西班牙人可以一起罵政府等,都需要對他們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有段時間和幾個西班牙的線上家教上課,一開始不知道聊什麼,我一律先說說社會上的狀況,然後再一起罵政府什麼也沒做,或做得不好,大多數時候都能成功開啟話題,我想這也是學習文化的好處之一。

最後我想再次表明,語言是文化是一部分,並非說使用英文口號,但目標觀眾是台灣人,就沒有英文文化的問題,任何有些文化素養的人,在聽到句子的當下,會根據他所知道的文化去做聯想,當然你可以不特別去學某語言的文化,但就是可能鬧笑話。至於學了呢?我想不到什麼壞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enHsun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面幾篇說過,準備考翻譯所是我人生中最倉促的決定之一,我大約是十月中旬才決定的,算一算大概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讀書,所以希望這以下可以幫助到同樣是時間所剩不多的考生。
我時常在想,考上翻譯所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的個性、能力、夢想是什麼?而是不是一定要和他們一樣才能擠進這個小圈子?而我又為什麼想擠進這個小圈子呢?
決定報考翻譯研究所絕對是我人生中做過最倉促的決定之一,不過我的個性向來如此,需要點衝動,才能為人生翻開不同的篇章。備考的過程中,我不斷夢想是不是明年三、四月時,我也能有資格寫一篇上榜心得?但同時又怕到時寫是落榜心得,所以想著想著,何不來寫篇備考心得,順便磨練一下自己生鏽多時的中文文筆。
前面幾篇說過,準備考翻譯所是我人生中最倉促的決定之一,我大約是十月中旬才決定的,算一算大概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讀書,所以希望這以下可以幫助到同樣是時間所剩不多的考生。
我時常在想,考上翻譯所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的個性、能力、夢想是什麼?而是不是一定要和他們一樣才能擠進這個小圈子?而我又為什麼想擠進這個小圈子呢?
決定報考翻譯研究所絕對是我人生中做過最倉促的決定之一,不過我的個性向來如此,需要點衝動,才能為人生翻開不同的篇章。備考的過程中,我不斷夢想是不是明年三、四月時,我也能有資格寫一篇上榜心得?但同時又怕到時寫是落榜心得,所以想著想著,何不來寫篇備考心得,順便磨練一下自己生鏽多時的中文文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今後,想以此為基礎,針對自己所處的菲律賓華語教學現場,做一個通盤的檢討,但我不打算以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究這個理論在中文教學時的應用,而是轉由學生學習的方向來切入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台語是語言,因為只會台語的台澎住民沒辦法理解只會華語的台澎住民。身為被迫學華語,比較擅長英語的台澎住民。鼓勵台語老師學英文對語言的保存有一定重要性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有其任意,雖然語言學者曾提出各種判斷標準,但是,這些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今後,想以此為基礎,針對自己所處的菲律賓華語教學現場,做一個通盤的檢討,但我不打算以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究這個理論在中文教學時的應用,而是轉由學生學習的方向來切入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台語是語言,因為只會台語的台澎住民沒辦法理解只會華語的台澎住民。身為被迫學華語,比較擅長英語的台澎住民。鼓勵台語老師學英文對語言的保存有一定重要性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有其任意,雖然語言學者曾提出各種判斷標準,但是,這些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