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讀書心得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改變從來是為了自己,而非別人。唯有你想改變,才是真正的開始
  •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BY-溝通分析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前言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主要講述蛤蟆先生看心理師的歷程。經由好心朋友的介紹,在與心理師溝通後,他發現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若處於極度壓力下,經常無法應對和處理。經過和心理師的幾次談話,他學會了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以及為自己設定健康的生活目標。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就像是蛤蟆先生一樣,跟著心理師的引導,一步步的探索自己情緒及壓力的來源。在不知不覺中,也受到療癒。如果你也有相同的困擾,這本書可說是心理諮商療程的標準範本。

介紹

在這本書中,蒼鷺心理師使用的是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簡稱TA)療法。透過這個理論的觀點,帶領蛤蟆先生覺知自己在與人的互動時產生的狀態,人生腳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理解那些未被辨識出來的心理遊戲等。

書中,蒼鷺先生運用基礎心理學中的三種「自我狀態」,一步步的引導蛤蟆先生,認知到自己在面對情緒時,會出現哪些狀態及反應。從而找回自己。一開始蛤蟆先生,還是習慣性的讓別人提供他問題的答案及解決方法。

咨詢一開始他就問蒼鷺先生,有什麼辦法能讓他不再那麼憂慮。蒼鷺告訴蛤蟆,他們之間是一種「合作」關係,也就是說我們是站在平等的地位,要想得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必須雙方都積極參與去尋找問題及方法,而不是由一方告訴另一方該怎麼做。當蛤蟆先生意識到咨詢是要在雙方都願意的狀態下,咨商才真正的開始。

書中提到,自我狀態分別為,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及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我們可以同時是小孩也是父母。你能分辯出,哪些是從父母承襲而來,哪些又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而非自己的。

兒童時期的自我狀態又分為自然型跟適應型。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是喜、怒、哀、樂。也是兒童時期最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快樂、深情、憤怒、恐懼( 害怕) 是再自然不過的情緒。回想一下,我們的兒童時期,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的。

成長的過程中,兒童為了適應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情緒反應,而發展出「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若照顧者以高壓(權威式)的教育方式,兒童在沒有反抗能力下,只能順從。我們為了適應父母或照顧者,又發展出那些適應行為了?

蛤蟆先生,在面對情緒時養成了取悅、道歉的順從行為。面對問題時,依賴他人給予意見。正是他小時候為了適應大人而發展出的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

在面對父母自我狀態時,蛤蟆先生以為他自己並不存在這樣的一種狀態。因為他從來不批判別人。

在蒼鷺引導下,蛤蟆認識到他在無形中,把父母對他的挑剔要求,強加在自己身上,以至於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蛤蟆不敢否定他人,但對自己卻強烈批判,譴責自己、懲罰自己,就是一種隱性的父母自我狀態。

當蛤蟆先生意識到他的批判總是指向自己的時候,才明白批判,不單單是指我們對待他人,我們對自己的批判往往比他人來的更加嚴厲。

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進行了高度的批判?

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唯有處於成人的自我狀態時,才是成長的開始。這個階段的你有自己的價值觀,懂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結尾

跟著蒼鷺先生與蛤蟆先生走過一場心理諮商療程,你是否找到成人自我狀態,開始了你的成長之旅。現在的你正處於那個自我狀態呢?

心理咨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心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

也就是說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人才想咨商的時候,才能真正有所改變。

人生的主控權是在自己的手裡,你才是情緒的主人。我們生來不是為了討好誰。 改變必須發自內心,就像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唯有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

「了解自己」是每個人畢生的功課。唯有靜下心來,找到自己情緒的來源,擁抱你的內在小孩,正視你內心的想法,看清楚自己內在的本質,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