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書信 (20)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從上諸佛、諸祖、真實為人處,先教立決定志。

所謂決定志者,決欲此生、心地開通,直到諸佛、諸祖、無障礙、大休歇、大解脫境界。

無決定之志,則無決定信矣。

佛不云乎:「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云:「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如來地,即大休歇、大解脫境界是也。

在昔,歸宗拭眼禪師,曾有僧問:「如何是佛?」

宗云:「我向汝道,汝還信否?」

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

宗云:「只汝便是。」

僧聞宗語,諦審、思惟,良久,曰:「只某便是佛,却如何保任?」

宗曰:「一翳在目,空華亂墜。」

其僧於言下、忽然契悟。

這僧,初、無決定信,聞歸宗直指之言,猶懷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歸宗老婆心切,向他所乖執處,以金剛王寶劍、用事,劈面便揮;這僧,方在萬仞崖頭、獨足而立,被歸宗一揮,始肯放身捨命。

又,羅山法寶大師、嘗致問於石霜普會,曰「起滅不停時如何?」

石霜云:「直須寒灰枯木去、一念萬年去、函蓋相應去、全清絕點去。」

羅山不契,復持此語問巖頭。

問聲未絕,被巖頭、震威一喝,曰:「是誰起滅?」

羅山於言下大悟。

又,教中說:「菩薩修行,從初地、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謂:「從初地、至菩薩第八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謂:不起第二念。

又怕人理會不得,更引喻云:「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㝱寤,既㝱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第八地菩薩,佛心、菩薩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世間心既滅,寂滅心即現前;寂滅心既現前,則塵沙諸佛所說法門、一時現前矣;法門既得現前,即是寂滅、真境界也。得到此境界,方可興慈、運悲,作諸饒益事。

是亦從決定志、乘決定信,成就者也。

若無決定志,則不能深入、如來大寂滅海;無決定信,則於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不能動轉。

如,六祖大師、為江西志徹禪師,說常、無常義。

徹問祖曰:「弟子嘗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師慈悲,略為宣說。」

祖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祖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祖曰:「《涅槃經》,吾昔者,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此亦徹禪師決定志中、乘決定信,而感報祖師決定說之一也。

又,記得,安楞嚴看《楞嚴經》,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處,不覺破句、讀了,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沈吟良久,忽然大悟。後讀是經,終身、如所悟,更不依經文。

此亦決定志中、乘決定信,依義、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妙智居士,有決定志、而乘決定信,於此一段大事因緣,矻矻孜孜,以徹證不疑、為決定義,但未得噴地一下耳。

因以此軸、求指示,故引祖師為志徹禪師、巖頭為羅山、安楞嚴破句讀《楞嚴經》悟道,數段葛藤,且作他時、噴地一發之契券云耳。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