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行動,聆聽,不打嘴砲──《照護的邏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面對一位憂鬱症患者,有人認為他應該要按時服藥,因為他處在失能的狀態;也有人認為不應該逼他吃藥,因為他有選擇的權利。但是,上述兩種觀點都沒有關心到患者真實的狀況。與其探討他有沒有權利做選擇,他往往更在乎的是「有沒有人關心我」。
因此,重要的不是有選擇或沒選擇,而是到底「該做什麼」,才能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
任教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便於《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指出,「選擇的邏輯」(logic of choice)雖能提升病人的自主性,但不一定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因為選擇本身無法面對生活的複雜性、疾病的不確定性,甚至會將責任歸咎於病人錯誤的選擇,進而產生悔恨的情緒。相對地,「照護的邏輯」(logic of care)講求互動、開放、修補、調整、專注與堅毅,需要病人與醫師一起來努力,針對特殊的處境,想辦法來讓病人活出一個更好的生活。

照護不是買得到的產品,而是不斷調整的過程

摩爾首先指出,照護不是買得到的產品,而是不斷調整的過程。產品講求立即明確的效用,用得不開心還能退貨;但照護講求的是面對現實,與疾病共生,坦然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並一起想辦法與醫師、家人、朋友努力生活。
「這正是照護的邏輯,患病的身體是無法預測的。延續著此不可預測性,照護並非一種界定明確的產品,而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嘗試、調整、再嘗試。當面對一種慢性的疾病,照護的過程也同樣是緩慢進展的。直到死亡的那一天才會終結。」(頁60)

身體不是被分析的客體,而是鑲嵌於行動中

再者,摩爾指出,照護不是指出身體的因果運作,解釋身體與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怎麼彼此影響,彷彿只要給定適當的治療模式與條件,就會得出一個健康的身體。相較於這種公式的思考,照護更強調病人的生活實況,思考該做什麼事情,才能活下來、活得更好。
照護強調行動的重要性,病人不是一個需要獲得疾病知識的學生,而是一個需要與疾病共存的人。不要只是解釋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事。
「在『照護的邏輯』下,身體不是困在因果鏈中,而是鑲嵌在治療實作裡。」(頁100)
病人不是一個需要獲得疾病知識的學生,而是一個需要與疾病共存的人。不要只是解釋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事。

治療目標的可變性,行動先於價值判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摩爾指出,選擇的邏輯會跟「悔恨綁在一起」(頁183),病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起全責。沒辦法,這是「你的選擇」。然而,照護的邏輯不怪罪任何人,而是實際地面對問題,召喚堅毅的態度,一起重新調整目標,讓身體變得更好。
照護的邏輯強調實際的行動,而非價值判斷。什麼是更好的治療方式、更好的生活方式,都是在行動當中不斷重新調整與建構。另外,治療目標並非一個固定的線性次序,彷彿只要有技術性的介入,就能解決問題。相反的,建立目標本身就是治療的一部份。哪種目標適合哪些人,很倚賴病患的處境,這即是「修補功夫」(doctoring)的精神。
摩爾如是說:
「作伙修補……一方面從事創造性、謹慎的試驗,同時也尊重彼此的經驗。他們要讓所有可辨的變數,彼此協調合宜,但又要注意每個人的強項與限制。如果需要,他們要改變一切,包括自己。作伙修補要求我們不把任何事情當成理所當然,或是事先給定,而是尋找我們可以做什麼,好來改善與病共存的方式。而且要記住,失敗不可避免,死亡是我們唯一能夠確保的事。」(頁137)
照護的邏輯強調實際的行動,而非價值判斷。

不是選擇權不足,而是沒有人願意聽

摩爾指出,病患在抱怨健康品質不好時,雖有時會說自己的選擇權不足,但更多時候是覺得自己受到忽略。沒有人願意聽他們的故事,同理他們為何無法照著醫生的囑咐按時吃藥、照顧身體。
有一個前陣子飽受憂鬱所苦的學生曾跟我說,自從他被診斷有憂鬱症後,他覺得自己「無路可走」。這個診斷彷彿定義了他的人生,讓他做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或許有人會說,擁抱憂鬱症這個疾病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真正有問題的事使之汙名的社會文化。這沒有錯,但在支持系統不足夠的時候,被診斷出憂鬱症大都會使患者承受莫大的污名,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充裕的資源來與疾病共存。
在他周遭的人,鮮少有人聽他說故事。就算是關心,也是基於他是「憂鬱症患者」的憐憫,而非積極地聆聽與同理。他不想吃藥,為要保持腦袋清醒,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當他覺得孤立無援時,為了抑制極大的負面情緒產生,他又不得不吞較高劑量的藥,讓他睡眠極不穩定、腦袋昏花、思考遲緩。但沒有人理解他的兩難。
這些故事,在診間裡聽不到,在家庭裡聽不到。我有幸能夠藉由自身工作的優勢,從信仰團體的視角切入,在一起散步的過程中,聆聽這些故事。我並非醫療專家,但這似乎是「照護的邏輯」可以延伸的地方。我不是分析他的症狀、他的數據,而是將他的生活的憂慮、原生家庭的創傷、信仰的疑惑一起納入談論的內容,並與他一起思考如何漸進式地改變生活。

結語:喬看看,不打嘴砲

《照護的邏輯》內容簡短、立論清晰,著實帶給醫療領域外的人不少啟發與理論性的指引。它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推崇行動。很多人能夠分析問題、解釋世界發生什麼事,以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教導人;但鮮少有人願意與一起受苦的人行動,不預設治療的結果,而是在聆聽、開放、互動中重新調整目標,並共同思考過一個更好的生活意味著什麼。
「對於打破專業社群獨占知識,照護的邏輯則建議一種不同方式。我們以某種方式來作伙修補吧。讓我們一起試驗看看、體驗看看,喬看看,很具體操作,不打嘴砲。」(頁137)
不打嘴砲,這就是照護的邏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