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題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自由的黑暗面與焦慮的關係、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以及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三篇短文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
為何選擇從心理治療觀點介紹自由、決定與焦慮,我於前篇
從心理治療談自由的黑暗面與焦慮的關係|日更挑戰第 4 天 有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本篇介紹決定與承擔責任如何成就了個人自由?
責任的承擔是治療過程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一旦能體認到自己在生活困境的產生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就能了解自己有改變處境的力量。
本文先談何謂「承擔責任」:是做出選擇,並承擔選擇後的風險、結果(這個結果可能是正向或負向)。如何做出選擇,就是「決定」的過程。
承擔責任,也是自我負責,能掌握人生的控制權。雖然人生有很多外部因素非一己之力可以掌控,但我們仍然對自己的人生有可以選擇、決定的空間,這就是人能夠自我改變處境的力量可發揮之處。 而當人了解自己有不受限制、改變處境的力量,他也開始在邁向自由的道路上。
其實責任的承擔並不是這麼嚴肅的事,人生很多細小的層面都在做出決定、決定後承擔責任。如:
決定晚餐吃什麼?
決定東西怎麼買?價錢可以負擔嗎?
兩人共同商量約會的形式:看電影或者逛街?
出門前看見天氣烏雲密布,決定要不要帶傘?
那讀者應該都有遇過不負責任的人的經驗,如:決定吃哪家餐廳時,有人會習慣性回答:「隨便,都可以」,結果實際吃飯時,那人又對餐廳有各種不滿意。這種就是責任缺失行為,主要表現為「逃避決定」、「推卸責任」和「責備他人」。
歐文.亞隆在書中提到,病人無法認識到自己要承擔的責任,治療師所能做的很有限。
只要病人堅信自己的主要問題是某種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別人的行為、神經質的病態、社會階級的不公平、基因)所造成的結果,治療師所能做的就很有限了(頁211)
中文俗諺「一個銅板拍不響」,所有關係都是互動出來的,人在關係或事件中遇到挫折,這也是人自身對該段關係或事件的詮釋、互動的結果。當人在遇到挫折、關係上的困難的慣性反應往往是先責怪他人或外部因素,雖然這種慣性反應是人類下意識的自我保護,但這種功能僅僅止於發洩情緒,對於改善求助者的處境無濟於事,真正需要的是在於求助者反省自身在面對該段關係或者該事件的反應、心態或行為模式,從而有所調整,這才是找到能改變自身處境的著力點。
而每個人都有他改變的速度,歐文.亞隆也提醒,每個病人都有不同時間表,準備好接受責任。但只要病人準備好承擔責任,改變自然而然就會發生。
什麼時候準備好接受責任,每個病人都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一了解自己在挫折中的角色就能接受責任;有些人很難發掘自己該承擔的責任,結果大部分的治療都在處理這個困難,一旦邁出這一步,改變幾乎就會輕鬆而自動的發生(頁212)。
我們小時候常被教育要做「負責任的人」,但沒有人會教導,如何幫助人承擔責任?
歐文.亞隆提供了團體治療的觀點。強調回饋的團體治療可以提供有效的著力點,會引發以下步驟,使成員承擔起責任:
(1)成員了解別人怎麼看自己的行為。
(2)然後知道自己的行為會使別人有什麼感受。
(3)他們觀察到自己的行為如何塑造出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4)最後他們能了解是前三個步驟塑造出自己對自己的感受。
這個過程開始於病人的行為,結束於每個人被他人和自己評價的方式。這四個步驟可以形成團體治療師有效介入的基礎(頁213)。
在個別治療中也可以利用此時此地的資料,指出病人對治療過程該負的責任(頁213)。
以下歐文.亞隆的提醒,很重要。承擔責任,同時也知道行為對未來/往後(時間觀)的影響,對別人的影響(人我關係)、對己身發展塑造的影響(自我成長的方向及期許)
回顧一個人的一生,並接受自己所做一切事的責任時,可能會產生極大的遺憾,治療師必須預先考慮到這種悔恨,並試著重新架構這個經驗。歐文亞隆常常鼓勵病人想像未來的自己,並考慮現在要怎麼活,好讓五年後的自己回顧現在時,不會再次後悔落淚(頁214)。
不要急著為病人做決定,你的決定多半不是好主意。病人所提供的資訊不旦經過扭曲,還會隨著時間改變,或是隨著與治療師關係的改變而改變(頁215)。
如果病人提供的資訊強烈支持某種特定的作法,不論基於什麼理由,就表示病人在尋找別人支持某種特別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不見得是最明智的做法(頁218)。
「從個案的角度,由於求助者相對較弱勢(處於精神較為脆弱、無法理性思考的狀況),個案會容易在沒有覺知到自己真實的需要下,被動地、或者是依賴地接收任何他認為是權威者的建議,做為他自己的決定,這是危險的。
那從輔導者的角度,這是避免輔導者受到人性陰暗面的傷害。有些個案被動地、沒有真正思考下聽了建議所做的決定,在實行後效果或成果並不如預期,或者是決定後的後果是個案無法接受的,人性的陰暗面很容易會產生怪罪、指責他人的負面情緒,但這是個案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對輔導者本身也是個傷害。」
不過歐文.亞隆特別警告,有時病人受到別人虐待的證據非常明顯,顯然需要果斷的行動,治療師就該義不容辭,盡可能影響病人做適當的決定,如他會勸阻受虐的女性回到可能再被毆打的環境(頁218)。
註:歐文.亞隆在《生命的禮物》前言說明,由於他受的是內科學和精神醫學的訓練,已習慣用「病人」這個措辭,他用這個名詞是與心理學和諮商輔導常用的「案主」同義,他想要鼓勵的是以投入、開放和平等為基礎的治療關係
(待續)
參考書籍:
歐文.亞隆著,易之新譯,《生命的禮物》(2021修訂版),心靈工房出版。
「傾聽憂鬱說說話」專題介紹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如果對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會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發佈的通知訊息。同時也請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