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行動,聆聽,不打嘴砲──《照護的邏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面對一位憂鬱症患者,有人認為他應該要按時服藥,因為他處在失能的狀態;也有人認為不應該逼他吃藥,因為他有選擇的權利。但是,上述兩種觀點都沒有關心到患者真實的狀況。與其探討他有沒有權利做選擇,他往往更在乎的是「有沒有人關心我」。

因此,重要的不是有選擇或沒選擇,而是到底「該做什麼」,才能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

raw-image

任教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便於《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指出,「選擇的邏輯」(logic of choice)雖能提升病人的自主性,但不一定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因為選擇本身無法面對生活的複雜性、疾病的不確定性,甚至會將責任歸咎於病人錯誤的選擇,進而產生悔恨的情緒。相對地,「照護的邏輯」(logic of care)講求互動、開放、修補、調整、專注與堅毅,需要病人與醫師一起來努力,針對特殊的處境,想辦法來讓病人活出一個更好的生活。

照護不是買得到的產品,而是不斷調整的過程

摩爾首先指出,照護不是買得到的產品,而是不斷調整的過程。產品講求立即明確的效用,用得不開心還能退貨;但照護講求的是面對現實,與疾病共生,坦然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並一起想辦法與醫師、家人、朋友努力生活。

「這正是照護的邏輯,患病的身體是無法預測的。延續著此不可預測性,照護並非一種界定明確的產品,而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嘗試、調整、再嘗試。當面對一種慢性的疾病,照護的過程也同樣是緩慢進展的。直到死亡的那一天才會終結。」(頁60)
raw-image

身體不是被分析的客體,而是鑲嵌於行動中

再者,摩爾指出,照護不是指出身體的因果運作,解釋身體與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怎麼彼此影響,彷彿只要給定適當的治療模式與條件,就會得出一個健康的身體。相較於這種公式的思考,照護更強調病人的生活實況,思考該做什麼事情,才能活下來、活得更好。

照護強調行動的重要性,病人不是一個需要獲得疾病知識的學生,而是一個需要與疾病共存的人。不要只是解釋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事。

「在『照護的邏輯』下,身體不是困在因果鏈中,而是鑲嵌在治療實作裡。」(頁100)
病人不是一個需要獲得疾病知識的學生,而是一個需要與疾病共存的人。不要只是解釋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事。

治療目標的可變性,行動先於價值判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摩爾指出,選擇的邏輯會跟「悔恨綁在一起」(頁183),病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起全責。沒辦法,這是「你的選擇」。然而,照護的邏輯不怪罪任何人,而是實際地面對問題,召喚堅毅的態度,一起重新調整目標,讓身體變得更好。

照護的邏輯強調實際的行動,而非價值判斷。什麼是更好的治療方式、更好的生活方式,都是在行動當中不斷重新調整與建構。另外,治療目標並非一個固定的線性次序,彷彿只要有技術性的介入,就能解決問題。相反的,建立目標本身就是治療的一部份。哪種目標適合哪些人,很倚賴病患的處境,這即是「修補功夫」(doctoring)的精神。

摩爾如是說:

「作伙修補……一方面從事創造性、謹慎的試驗,同時也尊重彼此的經驗。他們要讓所有可辨的變數,彼此協調合宜,但又要注意每個人的強項與限制。如果需要,他們要改變一切,包括自己。作伙修補要求我們不把任何事情當成理所當然,或是事先給定,而是尋找我們可以做什麼,好來改善與病共存的方式。而且要記住,失敗不可避免,死亡是我們唯一能夠確保的事。」(頁137)
照護的邏輯強調實際的行動,而非價值判斷。
raw-image

不是選擇權不足,而是沒有人願意聽

摩爾指出,病患在抱怨健康品質不好時,雖有時會說自己的選擇權不足,但更多時候是覺得自己受到忽略。沒有人願意聽他們的故事,同理他們為何無法照著醫生的囑咐按時吃藥、照顧身體。

有一個前陣子飽受憂鬱所苦的學生曾跟我說,自從他被診斷有憂鬱症後,他覺得自己「無路可走」。這個診斷彷彿定義了他的人生,讓他做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或許有人會說,擁抱憂鬱症這個疾病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真正有問題的事使之汙名的社會文化。這沒有錯,但在支持系統不足夠的時候,被診斷出憂鬱症大都會使患者承受莫大的污名,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充裕的資源來與疾病共存。

在他周遭的人,鮮少有人聽他說故事。就算是關心,也是基於他是「憂鬱症患者」的憐憫,而非積極地聆聽與同理。他不想吃藥,為要保持腦袋清醒,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當他覺得孤立無援時,為了抑制極大的負面情緒產生,他又不得不吞較高劑量的藥,讓他睡眠極不穩定、腦袋昏花、思考遲緩。但沒有人理解他的兩難。

這些故事,在診間裡聽不到,在家庭裡聽不到。我有幸能夠藉由自身工作的優勢,從信仰團體的視角切入,在一起散步的過程中,聆聽這些故事。我並非醫療專家,但這似乎是「照護的邏輯」可以延伸的地方。我不是分析他的症狀、他的數據,而是將他的生活的憂慮、原生家庭的創傷、信仰的疑惑一起納入談論的內容,並與他一起思考如何漸進式地改變生活。

raw-image

結語:喬看看,不打嘴砲

《照護的邏輯》內容簡短、立論清晰,著實帶給醫療領域外的人不少啟發與理論性的指引。它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推崇行動。很多人能夠分析問題、解釋世界發生什麼事,以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教導人;但鮮少有人願意與一起受苦的人行動,不預設治療的結果,而是在聆聽、開放、互動中重新調整目標,並共同思考過一個更好的生活意味著什麼。

「對於打破專業社群獨占知識,照護的邏輯則建議一種不同方式。我們以某種方式來作伙修補吧。讓我們一起試驗看看、體驗看看,喬看看,很具體操作,不打嘴砲。」(頁137)

不打嘴砲,這就是照護的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6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Thumbnail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Thumbnai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原則就是一定要發言,有個黃金關鍵句:「我基本上同意XXX對於OOO的看法,不過我這邊有意點補充 (or 我這邊有另外一個角度)…」
Thumbnai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原則就是一定要發言,有個黃金關鍵句:「我基本上同意XXX對於OOO的看法,不過我這邊有意點補充 (or 我這邊有另外一個角度)…」
Thumbnail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Thumbnail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Thumbnail
本系列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以及討論人為何抗拒做決定?
Thumbnail
本系列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以及討論人為何抗拒做決定?
Thumbnail
本系列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本篇介紹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
Thumbnail
本系列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本篇介紹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
Thumbnail
最近在想辦法弄懂羅傑斯(Rogers)的人本主義理論, 一開始讀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懷」(Unconditionnal Positive Regard)這理念,心理就忍不住想吐槽,在基本假設中,要求諮商者和教學者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懷」,這實在太強人所難了吧?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就想寫一篇吐槽文,結果卻
Thumbnail
最近在想辦法弄懂羅傑斯(Rogers)的人本主義理論, 一開始讀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懷」(Unconditionnal Positive Regard)這理念,心理就忍不住想吐槽,在基本假設中,要求諮商者和教學者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懷」,這實在太強人所難了吧?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就想寫一篇吐槽文,結果卻
Thumbnail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Thumbnail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Thumbnail
某個藝術家出車禍,在醫生搶救之下勉強撿回一條命,但全身癱瘓,無法從事其原本的創作工作,也難以繼續原本的休閒嗜好和性生活。他的家人和醫生都認為應該先努力活下來,之後再慢慢復建,但他因為生命了無樂趣,打算中止必要的維生療程,因此向法院提告,要求院方停止對他進行治療。
Thumbnail
某個藝術家出車禍,在醫生搶救之下勉強撿回一條命,但全身癱瘓,無法從事其原本的創作工作,也難以繼續原本的休閒嗜好和性生活。他的家人和醫生都認為應該先努力活下來,之後再慢慢復建,但他因為生命了無樂趣,打算中止必要的維生療程,因此向法院提告,要求院方停止對他進行治療。
Thumbnail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哪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Thumbnail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哪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