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好書推薦|《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父母「等待」與「跟隨」的愛,更能有效靠近孩子。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聽管不住。我行我素。

要如何拿捏彼此之間愛的距離,讓愛在關係中能如實傳遞,的確是門學問。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真的是秒懂青少年的狀態,跟親子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

作者張閔淳諮商心理師提到,與青少年互動,先觀察 他的言行舉止並理解他、再反應 說出他的狀態情緒、後詢問 最後提出問題與詢問 的互動原則。

比如,

我看到你課業繁重,壓力好像很大。(觀察,停下來) 給孩子機會去表達他的想法跟意見。


我跟你說這些,你好像會覺得生氣跟煩躁。(反應他的狀態)

你有碰到什麼困難,有我可以協助的嗎?(詢問)

讓彼此心意有效傳遞的3個方式

1.化主動為被動。

與青少年溝通,與貓咪互動相似,有時需要等一下,看孩子反應,再決定說什麼跟不說什麼。

先細微觀察,善用眼睛跟感受,去看他的反應跟表情,再以口語的方式適時的提醒,才能充分發揮管教與促進關係的作用。

2.將關愛換作非語言訊息。

行動要比語言多一些,例如在互動中,可以搭著孩子的肩膀,更能讓孩子感到關係的靠近。 

有時候面對面溝通擔心衝突,也可以改用文字傳達,可以讓情緒緩下來,也可以反覆觀看文字再選擇要不要傳遞出去。

當然,文字只是一個暫時替代方式,並不表示與孩子互動僅能透過文字交流。最終還是期待能透過語言相互溝通。

3.溫和的講出孩子心中的OS

其實青少年敏感細膩,很多事情,看在眼裡,嘴上不說。所以可以試著說出他心裡的話,比如「我猜你一定覺得我很煩,要一直管你。」

當沒說出的話,透過重要的人表達出來,那是一種使關係靠近的有效方法。

我們說出孩子心中的話,一部分是理解,一部分是猜測,所以如果能用「 好像」、「 似乎」、「 我猜」當作開頭,讓孩子覺得我們的表達並不是絕對的意思,給予彼此都保有彈性空間,孩子會更願意和我們互動。

避免以父母的主觀感受去反映孩子的狀態。

像是「同學們笑你,你就不要理他們就好。」

「筆不見了,這有什麼好在意的,不過就是小東西。」

這些話我自己以前也曾經聽過、說過,後來發現不但沒有安慰到孩子,反而讓孩子情緒更大。

有次在急診室,碰到一位媽媽帶著約莫小一年紀的孩子就醫,孩子看到護理人員馬上就大哭:「我不要打針!我不要打針!」媽媽怒斥:「有什麼好怕的!就像蚊子叮一下而已,又不會痛!」孩子哭得更大聲:「會痛!很痛!我不要打針!」

護理人員安撫著說:「我沒有要幫你打針啊!你看,我手上並沒有針筒,我只是要先幫你做檢查,把這個包在你手上,會緊緊的,量血壓而已喔!」孩子哭聲馬上停下來,恢復平靜。

打針明明就是件令人害怕的事(因為我也很怕),為什麼要跟孩子說不會痛?多數父母認為這樣可以安慰孩子,但孩子反而會覺得大人是不可信任或不理解自己的人。

張閔淳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有保母證照,擁有相當豐富的照顧孩子與臨床的諮商經驗,這本書可以陪伴父母,滋養出穩定教養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