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室回聲|『欲』即隱藏在每一個行動背後的動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動機,就是『欲』,也就是讓一個人心中升起『想要/追求』的那個觸發點。

動機必然是被『觸發』,觸發則需要:

主體(者)+狀況(境)

當主體接觸到狀況時,則會產生結果,此結果會帶來『感受』
當主體感受到這個結果時,就會開始分別/判斷/認識/識知
識知這個感受後,主體會做出下一步的動作,那便是『欲』
無論是『想要繼續/持續/再來』,或是『想要中斷/中止/拒絕再來』,都是欲,也就是動機。

『機,主發謂之機。』~說文解字/許慎
『機持經者。機持緯者。則機謂織具也。機之用主於發。故凡主發者皆謂之機。』~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以白話文來解釋,『機』帶有主動而為的意思。
所以『動機』就是『某個體主動地產生行為』

因此,以法性來說,『欲』並無好壞,它只是說明了事情並非無緣無故而發生,每一個行動的內部,都必然有『欲=動機』
亦可說這就是『起心』『動念』

心念只要一升起,就是種下了『因』的種子,若是再加以適當地培育,搭配上適合的條件,這個因就會結成果實。

這便是『因緣法』

善因只會結出善果,惡因只會結出惡果。--這是佛陀用了無數的輪迴累積出來的結論。

他並沒有對眾生真正開示過《發趣論》,也就是解釋『因緣』的經藏,因為那實在是太深太廣,以人類的生命長度來說,是聽不完的。

但他曾經對舍利弗尊者開示過,那就是我們現在得以粗略一窺的『24因緣』。
即便可能已經是精簡再精簡,卻仍然讓人深感玄之又玄。

所以,為了不讓學佛變成讀佛,我們仍然要回到自身體證。

不管在行住坐臥,每個行為中,都要深刻地去看到『動機』,看穿自己為什麼會想要『走這一步』『拿起某個東西』『打開手機』『看或聽或聞或嚐...』

若真的仔細地看下去,肯定會發現欲,根本上確實不離:


謓(嗔)
癡(痴)

就像是醫生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探知病人的病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我們也必須要透過各種方式來看到自己的心因,才知道究竟自己是織起了什麼樣的網,想要透過這張網得到什麼?

那確實是我真心想要的嗎?或者只是他人告訴我應該要?
我確實可以從中得到利益嗎?或者我只是活成了他人的利益?

必須要非常坦白地面對自己,就像是進了手術室那樣,幾乎是一絲不掛,不留餘地。

如此才能更進一步去思考:

這個行為動作應該要繼續或是中斷。

avatar-img
1會員
22內容數
謹以此專輯紀念Star Trek中的真實虛構人物:James T. Kirk(詹姆士 T. 寇克)與Spock(史巴克)兩人之間那無法用人類的語言所描述的T'hy'la情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帝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個從小到大,一直困擾我的問題。而今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 關於『自信』到底是什麼?
每一個當下都是完美並且必須如此的,要細心觀察,接納領受,注意一切行...而不常常去想『早知道...』
『淨身出戶』是一個乍聽之下很殘忍的離家條件,但用來形容脫離人生苦海,卻是可以使人感受到醍醐灌頂的一句話。
外境是心境的反射,是此有故彼有,無法改變的業果。 或許也類似一張成績單...看到一張不滿意的成績單,光靠塗改分數,實質上完全無法改變沒有考好的事實。
中文字中包含了『形、聲、意』,分別可產生『視覺』、『聽覺』和『意識』三種層面的頻率能量。在我們強調『自知力』之前,若能先理解『字之力』,就能從『字』中找出開啟心鎖的所需要的『關鍵』,本篇分享的字是『平』。
當一個人將一切當真時,在他的世界中,那就是真實。 那個痛也是真實的、那個悲傷、快樂、喜悅等等都是真實的。
這是個從小到大,一直困擾我的問題。而今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 關於『自信』到底是什麼?
每一個當下都是完美並且必須如此的,要細心觀察,接納領受,注意一切行...而不常常去想『早知道...』
『淨身出戶』是一個乍聽之下很殘忍的離家條件,但用來形容脫離人生苦海,卻是可以使人感受到醍醐灌頂的一句話。
外境是心境的反射,是此有故彼有,無法改變的業果。 或許也類似一張成績單...看到一張不滿意的成績單,光靠塗改分數,實質上完全無法改變沒有考好的事實。
中文字中包含了『形、聲、意』,分別可產生『視覺』、『聽覺』和『意識』三種層面的頻率能量。在我們強調『自知力』之前,若能先理解『字之力』,就能從『字』中找出開啟心鎖的所需要的『關鍵』,本篇分享的字是『平』。
當一個人將一切當真時,在他的世界中,那就是真實。 那個痛也是真實的、那個悲傷、快樂、喜悅等等都是真實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人的生存動力出於本能,而人的煩惱亦來自本能,這個本能主要有兩個部分:「性」與「自我認同」。人追逐這兩者,又同時為兩者所傷。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人類所有行為都是出於「自利祈求」嗎?
Thumbnail
你所想的與你所得到的定然是完美的共振,唯其如此,才有助於使你所想與生活中的作為形成有意識的關聯,但是,你若能夠事先弄清楚自己應該何去何從,那將會更有幫助。一旦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及其所給出的重要訊息,甚至不需要等到經驗來告訴你,你就能了解自己的振動,只要透過感受,你就可以明白自己的方向。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人的生存動力出於本能,而人的煩惱亦來自本能,這個本能主要有兩個部分:「性」與「自我認同」。人追逐這兩者,又同時為兩者所傷。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人類所有行為都是出於「自利祈求」嗎?
Thumbnail
你所想的與你所得到的定然是完美的共振,唯其如此,才有助於使你所想與生活中的作為形成有意識的關聯,但是,你若能夠事先弄清楚自己應該何去何從,那將會更有幫助。一旦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及其所給出的重要訊息,甚至不需要等到經驗來告訴你,你就能了解自己的振動,只要透過感受,你就可以明白自己的方向。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