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紙本或儀器測驗的門檻,是怎麼設定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無論今天是持續性的招考,每一次的班別都只有二十人,或是年度一次性的大幅度的招考,一次收件是幾百人,當所有人完成測驗之後,都會需要有一個適用標準,來決定有多人通過和多少人未通過。這個標準可能也不是通用性的,可能會因為測驗性質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學科測驗的標準,和認知測驗的標準可能會不同。

這篇文章要處理的是傳統心理測驗在處理的切截分(cut-off value)問題。自從心理測驗開始進入需要區分組別(例如:實驗組/對照組)或是進行疾病的診斷時,什麼樣的切截分才合理,變成一個需要花心思處理的問題。在甄選中,我們也會設下切截的標準,將標準以下的人留在這個階段,剩下的前往下一個關卡。這個切截對於招募的成敗是格外重要:一但留下的人太少,後面的標準能選擇的範圍就會變得十分有限;但一但留下的人太多,表示測驗本身不具鑑別度之外,增加了後面甄選工具的負荷。也因此,到底切截分怎麼設定,其實是高度的甄選技術問題。

這個章節中,我們一共列了三個不同的甄選標準的設計邏輯供參考。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林楷庭|臨床心理師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尋找讓生活更快樂的方式,浣熊心理師執勤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補習班對培訓機師考生及CPL考生而言,都是一個相當艱困和棘手的問題。對考生而言,補習班訓練可能可以大幅度提升取的培訓飛行學員的機會;但對航空公司而言,補習班訓練可能造成甄選系統失準,造成無法接受的訓練資源浪費,更嚴重的可能影響到安全風險,使得各家公司都會主張「本考試與補習班無任何關係」。到底該去嗎?
自從航空公司正式將「航醫中心心理衡鑑」納入官網的甄選階段後,「心理衡鑑」一詞開始慢慢被航空人員和考生所熟悉。但心理衡鑑到底是什麼?維也納測驗是不是就等於心理衡鑑?在航醫中心、民航局、航空公司之間的三角關係之中,誰才是心理衡鑑服務的對象?心理衡鑑在航空業中的三角關係中非常特別。
如果今天有一個甄選的說明會,除了「考什麼」之外,最常出現的問題大概是「我有⋯的狀況,是不是不能考」的問題。什麼能考什麼不能考,除了報名的資格外,大概問的都是某些條件是否符合甲類體檢標準;有些補習班甚至會先建議先去做體檢,先去看看身體行不行。 到底航醫的心理測驗怎麼樣不會過?這是這章要處理的問題。
在一般的飛行員甄選設計流程中,走到了面試,表示心理測驗已經認可受試者完訓的能力,到了考量完訓以外問題的階段。怎麼確保面試委員能夠對考生有一致而正確的看法?而對考了再考的應徵者來說,不再考慮完訓與否,那還需要考慮哪些?面試未通過,是不是表示我真的不適合飛行?還有哪些可能影響面試結果的因素?
航空公司在招考的初期階段,會安排部分學科(如數學和物理)的紙筆測驗;部分使用成套的測驗軟體(例如COMPASS),也內建有數學和理科的測驗題項。但評估數學和理科的目的是什麼?這對判斷個人適不適合擔任飛行員有什麼幫助?而這兩個測驗的範圍、難度,又應該怎麼被訂定?
我們大概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些朋友在路上騎車、開車,會習慣性的快搶黃燈,或是刻意鑽一些車間的縫隙,目的都是更快的能夠取得更好的交通效率。正確的來說,這些駕駛人他們選擇採取較具風險的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以取得交通過程中更快到達。 這樣風險偏好的特質,也可能類推到航空
補習班對培訓機師考生及CPL考生而言,都是一個相當艱困和棘手的問題。對考生而言,補習班訓練可能可以大幅度提升取的培訓飛行學員的機會;但對航空公司而言,補習班訓練可能造成甄選系統失準,造成無法接受的訓練資源浪費,更嚴重的可能影響到安全風險,使得各家公司都會主張「本考試與補習班無任何關係」。到底該去嗎?
自從航空公司正式將「航醫中心心理衡鑑」納入官網的甄選階段後,「心理衡鑑」一詞開始慢慢被航空人員和考生所熟悉。但心理衡鑑到底是什麼?維也納測驗是不是就等於心理衡鑑?在航醫中心、民航局、航空公司之間的三角關係之中,誰才是心理衡鑑服務的對象?心理衡鑑在航空業中的三角關係中非常特別。
如果今天有一個甄選的說明會,除了「考什麼」之外,最常出現的問題大概是「我有⋯的狀況,是不是不能考」的問題。什麼能考什麼不能考,除了報名的資格外,大概問的都是某些條件是否符合甲類體檢標準;有些補習班甚至會先建議先去做體檢,先去看看身體行不行。 到底航醫的心理測驗怎麼樣不會過?這是這章要處理的問題。
在一般的飛行員甄選設計流程中,走到了面試,表示心理測驗已經認可受試者完訓的能力,到了考量完訓以外問題的階段。怎麼確保面試委員能夠對考生有一致而正確的看法?而對考了再考的應徵者來說,不再考慮完訓與否,那還需要考慮哪些?面試未通過,是不是表示我真的不適合飛行?還有哪些可能影響面試結果的因素?
航空公司在招考的初期階段,會安排部分學科(如數學和物理)的紙筆測驗;部分使用成套的測驗軟體(例如COMPASS),也內建有數學和理科的測驗題項。但評估數學和理科的目的是什麼?這對判斷個人適不適合擔任飛行員有什麼幫助?而這兩個測驗的範圍、難度,又應該怎麼被訂定?
我們大概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些朋友在路上騎車、開車,會習慣性的快搶黃燈,或是刻意鑽一些車間的縫隙,目的都是更快的能夠取得更好的交通效率。正確的來說,這些駕駛人他們選擇採取較具風險的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以取得交通過程中更快到達。 這樣風險偏好的特質,也可能類推到航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孩子因為升上五年級,很多科目學的內容比較難了,原先不怎麼唸書也能拿到90多分的他,現在有些小考變成7、80分 其實我對於成績的「數字」沒什麼太大的感覺,我經常跟孩子說的是「每一次考試其實就是一次健康檢查,而每天寫作業跟唸書的方法就像是我們平日運動跟飲食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眨眼一年,又是放榜時候。   為求安慰考生,人們常說:「文憑試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我同意。可是,文憑試是一把尺,嘗試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既然如此,文憑試本來就是「嘗試定義」一個人。   這把尺如何不公,社會早有公論,小弟不再重複。即便大學如何政治正確,說「我們收生會考慮其他因素」……
這一篇會介紹我當時填志願考量的點,例如面試時間、作備審的複雜程度(科系不要填得太廣泛太散)。透過我的經歷,大家應該能夠更好的了解現在的制度。還有蠻重要的一點是高三下的段考如何準備。個人申請的成績採計到三下,同步顧好段考也是重要的。希望學弟妹能夠通過我的經歷,讓自己在這個升學制度下能夠順利地走完~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寫在前面~ 心法:為了眾多參加分科測驗的莘莘學子,我特別把近5年的"分科測驗"解析放上來。尤其是111年的分科測驗,是舊制"指考"的演進。我每年都會鼓勵想要參加分科測驗的同學們,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果實,最為甜美。所以,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同學的影響,是在分科測驗拿到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高低分組,顧名思義,就是把考生的成績分成兩組:表現最好的一組和表現最差的一組。依據Kelley(1939),通常前27%的考生是高分組,後27%的考生是低分組。如果高分組和低分組的表現差異很大,那麼說明這題題目鑑別度高,能有效區分不同程度的考生。
Thumbnail
考上與沒有考上的人有什麼差別呢?差在一個會考試一個比較不會考試,如此而已(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而這考試既考不出思考力、考不出創意、考不出人品道德、考不出溝通能力、考不出長得帥不帥美不美等文字以外的所有能力;像個無知之幕一般,頂多以「字」取人(自認字還滿「藝術」的,辛苦閱卷老師了),只考會不
學測作文占學測國文總成績之50%,進而依此計算級分與五標,因此作文整整占了一半的比重,是108課綱新式學測中十分重要的改變。加上分科測驗不再考國文,學測國文直接定生死,準備作文就成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畢竟是考試作文,有評分規則與給分標準這個「拿高分的線索」,它們可以說是閱卷老師的審美和喜好,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孩子因為升上五年級,很多科目學的內容比較難了,原先不怎麼唸書也能拿到90多分的他,現在有些小考變成7、80分 其實我對於成績的「數字」沒什麼太大的感覺,我經常跟孩子說的是「每一次考試其實就是一次健康檢查,而每天寫作業跟唸書的方法就像是我們平日運動跟飲食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眨眼一年,又是放榜時候。   為求安慰考生,人們常說:「文憑試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我同意。可是,文憑試是一把尺,嘗試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既然如此,文憑試本來就是「嘗試定義」一個人。   這把尺如何不公,社會早有公論,小弟不再重複。即便大學如何政治正確,說「我們收生會考慮其他因素」……
這一篇會介紹我當時填志願考量的點,例如面試時間、作備審的複雜程度(科系不要填得太廣泛太散)。透過我的經歷,大家應該能夠更好的了解現在的制度。還有蠻重要的一點是高三下的段考如何準備。個人申請的成績採計到三下,同步顧好段考也是重要的。希望學弟妹能夠通過我的經歷,讓自己在這個升學制度下能夠順利地走完~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寫在前面~ 心法:為了眾多參加分科測驗的莘莘學子,我特別把近5年的"分科測驗"解析放上來。尤其是111年的分科測驗,是舊制"指考"的演進。我每年都會鼓勵想要參加分科測驗的同學們,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果實,最為甜美。所以,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同學的影響,是在分科測驗拿到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高低分組,顧名思義,就是把考生的成績分成兩組:表現最好的一組和表現最差的一組。依據Kelley(1939),通常前27%的考生是高分組,後27%的考生是低分組。如果高分組和低分組的表現差異很大,那麼說明這題題目鑑別度高,能有效區分不同程度的考生。
Thumbnail
考上與沒有考上的人有什麼差別呢?差在一個會考試一個比較不會考試,如此而已(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而這考試既考不出思考力、考不出創意、考不出人品道德、考不出溝通能力、考不出長得帥不帥美不美等文字以外的所有能力;像個無知之幕一般,頂多以「字」取人(自認字還滿「藝術」的,辛苦閱卷老師了),只考會不
學測作文占學測國文總成績之50%,進而依此計算級分與五標,因此作文整整占了一半的比重,是108課綱新式學測中十分重要的改變。加上分科測驗不再考國文,學測國文直接定生死,準備作文就成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畢竟是考試作文,有評分規則與給分標準這個「拿高分的線索」,它們可以說是閱卷老師的審美和喜好,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