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洞見

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

Is That True? Critical Thinking for Sociologists

Joel Best  2021 麥田出版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說明社會學家如何分析和研究問題,以及該如何運用批判性思考。


重要字句: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意謂著透過權衡支持論證的證據,來評估論證。

批判思考要求我們考慮自己的假定有誤的可能性。

所有論證都包含立場、論據、結論與假設。

社會學是社會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等)之一,其目的是探索社會中人類互相影響發生的方式,還有這些影響所揭露的模式。較少聚焦在個人腦中的認知歷程。

社會科學的論證傾向於出現在已出版的研究報告裡,而所有的報告都牽涉選擇,包括測量上的選擇、比較上的選擇、證據的選擇,我們應該檢視研究者的選擇是否影響研究發現。

 

摘要:

什麼是批判思考?

一個「主張」指的是斷言「某件事就是這樣」的陳述,批判思考是用以評估詮釋各種主張的工具,將其分為較可信或較不可信的。我們聽到一種主張的時候,不論事情大小,應該評估支持與反對它的證據,透過檢視證據的強弱來決定這個主張是否讓人信服。批判思考是在啟蒙運動期間開始流行,現在大多數人都同意證據很重要,雖然對於證據證明了什麼,他們可能有不同意見。

本書討論的是社會學家的批判思考,社會科學的研究透過確認、收集和評估我們這個社會世界的證據,以提出論證嘗試解釋人如何、還有為何以這樣的方式行動,還有這樣的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問題。社會學科的論證通常被用來辯護影響需多人的社會政策,所以我們需要能夠批判性地思考這些論證。

 

論證與假設

論證argument由立場(提供基本資訊)、論據、還有結論構成,例如「現在正在下雨(立場),而我們不想弄濕身體(論據),所以我們應該等雨停晚點出門(結論)。」批判思考需要評估每一個元素,甚至要包含隱含而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部分。可透過修辭學(論證說服的能力)和邏輯(論證的力量)來理解論證。

真正困難的是對我們自己或觀點相同的人提出的論證作批判思考。研究者對自己研究的期待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傾向,不一定是蓄意造假。尤其社會學研究不太可能使用雙盲研究。社會學家本身的背景、對某個社會現象的興趣、意識形態都會影響社會學家的期待和研究的可預測性。

有缺陷的日常論證包含軼聞(轉述的故事、選擇性符合自己想法的敘事、或特例,幾乎都包含了非典型的行為)、人身攻擊論證(把焦點放在人的立場)、神話/迷思(說一個主張是迷思就宣稱它是假的,藉以阻止別人去檢視證據)、民間智慧/格言/隱喻(過度簡化問題的複雜性,裡面可能包含需要檢視的假設)、事實(事實仰賴社會的共識,會因不同團體而異,主張某件事是事實不足以結束辯論)。

 

社會科學的邏輯

對於社會科學來說,批判思考的重點在於評估人類如何行為舉止的證據和解釋。社會科學的開端,就是設法辨識出社會生活中的模式(傾向)。當辨識出模式後我們會想要替模式找出一個解釋,為什麼會有特定的模式存在,這就牽涉到因果論證。

因果論證的判準:

  • 先行性:因必須發生在果之前。但在實際運用上,兩件事物可能會互相反饋影響,所以不一定有很清楚明確的順序。
  • 有模式的變化:通常要使用統計學。
  • 基本原理:對於原因為何應該會形塑出結果的解釋能力。
  • 非偽關係:結果是由某種第三方因素所導致。這也是我們永遠沒辦法確定一種關係絕對為真的原因。

 

在科學的討論裡,每個解釋都可以受到挑戰,但是挑戰和被挑戰的論證一樣要接受同樣的評估,都要以最佳可得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

主張的權威性可以看成一個連續光譜,一邊是證據最扎實的事實,另一頭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意見。社會學家的權威介於兩者之間,常見的批判包括用術語包裝只是基本的常識、研究路線偏向意識形態而非科學,因此批判思考對社會學家尤其重要。

 

社會學的社會世界

社會學可以根據特定的理論學派以及研究方法(量化或質性)區分為不同陣營,相同陣營的學者傾向肯定他們自己路線的價值,而認為其他陣營的事很無趣,再加上陣營偏愛特定的術語,所以要理解彼此更加困難。而期刊的審查員多半和論文作者是相同陣營的成員,因此更難對論文內容作批判性思考。所以陣營有同溫層的作用。

社會學家可能因為本身社會位置和身分認同的觀點,引導他們去覺察人類彼此影響的方式,而有不同的取向。例如樂觀主義(早期的社會學,演化式進步的觀點)/悲觀(當代的社會學家,懷舊形式);文化(詞彙、規範、價值觀)/結構;局內人/局外人等等。

我們都仰賴語言來思考,我們所知的詞語和我們指派給這些字的意義,形塑了我們的思考。用語的選擇、概念定義的範圍延伸、用語流行的演變等等都會改變一個論證的清晰程度。

 

問題與測量方式

社會學家或社會政策辯論經常處理公平正義的問題,但公平正義的主張是價值判斷,仰賴的是個人價值觀,所以價值觀也形塑了社會學家如何選擇與詮釋他們的研究和證據。

根據經驗性問題收集必要證據的項目、測量方式、以及如何執行都會影響證據的有效性(有測量到應該測量的東西嗎)與可靠性(每次使用此方法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嗎)。而方法論和統計學就提供了很多相關的資訊。

社會學家比較式研究的問題:

  • 將人分類的困難
  • 通常負面的結果(假說預期要有差異但實際結果沒有差異)不會被發表,而少數的正面結果反而找到門路出版,成為唯一的公開言論。
  • 社會學研究要複製很困難,尤其是質性研究。
  • 所有的比較都反映了選擇,因此都可能被批評。

 

證據

呈現證據也免不了做選擇,研究者在某些時刻會被迫以他希望提出的論證為基礎,決定哪個證據值得寫下來。質疑證據選擇是社會學中常見的批判思考形式,例如使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或加入其他的變數、論證研究者誤解了他們的觀察等等。

有效證據包括切中要點(直接處理議題且測量方法清楚)、結果一致的多種測量(在相關的主題提出不同的問題)、多種不同範疇的案例、與廣泛被接受的理論或其他研究一致、處理了預期的質疑而讓人信服。

沒那麼有效的證據包括間接(例如早期的犯罪率缺乏紀錄必須用謀殺率取代)、單一測量、單一案例、與理論或方法不一致、給人印象不深。

 

短評:

作者直面了社會學研究時會遇到的問題,只要牽涉到人就一定會有選擇,證據的選擇、方法的選擇等等都會影響研究的結果。其實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會遭遇這種情況,因此對任何主張都應該保持批判性思考。社會學研究會影響公共政策的辯論以及人民的風向,更需要批判思考評估它的證據。本書的觀念不錯,不過並沒有挖掘得更深的或是提出比較能實際應用的做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