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育部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後,第一線教育現場就出現混亂。我看了教育部的政策說明(註1)後發現,教育部將目的(走向世界)和手段(推動雙語)明顯做了錯誤連結。
任何政策的推動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教育部的政策問題是要培養出「走向世界」的下一代,也就是希望能培養出視野開闊、能跟上甚至走在國際脈動前端的孩子,那麼,花那麼大的資源和精力推動雙語明顯是錯誤的解答。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想說:「英語對於視野開闊、能跟上甚至走在國際脈動前端非常重要啊!」其實,語言與這個政策目標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讓我來舉個例子,供學生瞭解他們與國際脈動有何關係。
這一兩年來,由於新冠疫情,打亂大家的生活步調。為何新冠疫情會對大家的生活影響如此巨大?因為交通的便捷打破疆界,讓疫情傳播更加快速,許多國家才會嚴格管制入出境。
也因疫情的關係,讓許多跨國企業採用線上會議,許多國際學生改上線上課程,讓商業和教育的進行不受到距離影響,連帶造成電腦的需求大幅增加。這就是我們與國際間一致的脈動,也就是全球化。
請問,上述這些「走向世界」的生活化課程,是用孩子慣用的國文來上,孩子比較容易懂?還是用英文?如果老師講述上述內容時夾雜中英文,會讓學生的學習效能變得比較好嗎?
再舉一例。
由於線上課程的關係,所以,許多學生都必須會使用電腦。學生可以看看他使用的電腦裡的零組件,其產地是哪裡,進而開始讓學生瞭解目前全球化的環境中,原來一台電腦的生產是不同國家生產鏈共同促成的,進而瞭解為何要透過不同國家生產不同零件(全球經濟)。
請問,對我國的孩子來說,上述課程用國語上好懂還是英文?中英文夾雜會讓孩子比較好懂嗎?
如果教育部真的想為孩子和國家的未來佈局,就應該知道,在目前全球化的環境中,孩子們需要注意的是底層的工作不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高層的工作,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必須擁有讓自己不斷成長的能力,知識基礎必須更加紮實,而「延遲滿足」是打下厚實基礎的重要性格。
此外,由於一人公司在未來將越來越多,正職工作會越來越少,所以,孩子必須成為自己的經理人,需要在不同的專案中與不同的人合作,也就是說,孩子的EQ變得比現在更重要。
還有,全球化意味著打破疆界,所以,具備好奇心、觀察力和開放的心胸對於孩子的存活就非常重要。擁有好奇心,才能不斷學習新事物;擁有觀察力,才能發現人們新的需求並予以突破和改進;擁有開放的心胸,才能發掘並吸收別人的優點、強化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延遲滿足、有好的EQ、好奇心、觀察力和開放的心胸,這樣的孩子會學不好第二種語文嗎?應該不會。
現在最糟糕的是,從教育部推動政策的方式可以發現,教育部不但沒有教育專業,也沒有政策專業。
教育部以缺乏專業且跟著民粹走的方式進行政策制訂與推動,自然形塑出「只要有雙語能力,就能走向世界」的膚淺價值觀;進而讓第一線的老師、教育行政和家長像無頭蒼蠅一樣忙碌,讓許多打著雙語旗號的補教業者賺得盆滿缽滿,卻看不到此教育體制下的孩子得到政策目標想要的教育成果。
為了讓孩子真的擁有「走入世界」的能力,教育部應該好好強化自己的教育暨政策專業,不要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只學會抄襲別國的政策,而且又抄得四不像,教育專業發展評鑑、專審會和備觀議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教育部要知道,這種不用功胡抄、亂抄政策的方式,是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教育政策的。更重要的是,抄襲者只能跟著別人走,難以引領風潮走在時代的前端。
期許教育部在教育政策制定時回到政策基本原理,好好看看我國的教育問題是什麼,再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並停止抄襲別國的政策,我國的孩子才能適性發展,成為他們最棒的模樣。
註1:全面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培養臺灣走向世界的雙語人才(教育部新聞稿)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