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禪的智慧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禪的智慧流轉

禪的智慧流轉

過年這幾天,發個願把佛教的智慧思想與歷史淵源好好梳理了一遍。這裡整理一些大家可能誤解或不熟悉的典故,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希望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發:

[禪的由來]

附圖一就是梵文的禪定,歐美翻譯為正念/冥想(Meditation)。附圖二是金剛經慧觀最有名的一句,要修禪定方能體會,因為"佛曰: 不可說"。古印度思想百家爭鳴,猶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從吠陀典,淨行(梵)書發展到奧義書,在佛陀之前就已有許多思想與修道法,其中瑜伽派發展一整套的打坐-手印-吐納- 入定法門,後來廣為各大宗派採納改良。佛教的禪定由此而來,不過佛陀認為瑜珈派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天"仍有退轉的可能,所以進一步悟出了禪定如如不動的慧觀境界。

[因果輪迴觀]

一樣,在佛陀之前,吠陀典只是純粹的多神原始信仰,接下來的梵書開始提到地獄與轉世,然後奧義書才把整個因果輪迴與業報的理論架構完全。到了佛陀時代的百家爭鳴都是在探究更細微的業力如何作用,與靈魂意識的存在與意義。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十二因緣說,就是其中的顯學。如同儒家後來由漢武帝獨尊,佛教也從百家中脫穎而出,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提倡,北傳漢藏蒙日韓,南傳東南亞各國。可惜十二世紀回教入侵破壞,原始經典多遭焚毀,堪比秦王焚書。佛教在印度本土就此沉寂。

[無我與五蘊皆空]

佛教既然講輪迴,邏輯上就會有靈魂,那麼所謂的無我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是佛教智慧引人入勝的地方。如波羅蜜多心經提到的五蘊皆空,"我" 的存在是 ”色受想行識” 五蘊這五種因緣的聚合。古語的"色"是物質的意思,眼睛看得到的東西稱為色蘊/名色。其他四種則是精神面或者業力等無形的東西。人之生死就是緣起緣滅的聚合離散,其中最像"靈魂"的概念就是"識"蘊,但人的識與六根相連(眼耳鼻舌身意/大腦),與受蘊想蘊相依,死後的識蘊到底還是不是本來的”我””靈魂”? 這些精細的哲思開啟了兩千多年來佛教各種大乘小乘空宗有宗的論辯,也是吸引唐宋名家大儒們潛心研究的智慧所在。再說下去就太深了,先打住。

[大乘小乘空宗有宗]

自古以來,有人就會分門派,正所謂文人相輕。不過印度各宗派有很強的思辯傳統,更精彩的是很多派別並不是純粹的只是”信”,而是發展出各種哲學方法論與修行實證去研究。像數論派的邏輯(因明學),比希臘的三段論法還早。其他派也有發展前述禪定覺察的方法(瑜珈派),甚至勝論派的極微粒子如同原子論,還推演了二重極微三重極微如同分子高分子的概念。有些甚至走向純粹理性的唯物論,或者如同存在主義的順世派。近代大哲叔本華就很推崇這些精采紛呈的古印度哲學。

佛教也是一樣。佛陀涅槃後弟子集結的阿含經(如同孔子離世後弟子集結論語)大部分都是個人的解脫成佛之道(上座部),但從某些經文(大眾部)發展出度化眾生的菩薩道理論更為精深,如了悟空性的空宗,以及唯識學派眾生八識內藏佛性的有宗。玄奘留學的那爛陀寺,在古時佛陀傳法的王舍城附近。就是七世紀唯識理論的學術殿堂,堪稱當時的國際大學。傳入中國的主要是這派,中譯為大乘,以空性唯識的理論為基底,並把印度南傳一派稱為小乘,帶有一點貶意。所以法鼓山聖嚴法師改稱為"原始佛教",表示是最接近佛陀親授的教法,而現代國際佛教界則稱為上座部佛教,取意為佛陀涅槃後第一次蒐錄經典,由500名最親近的上座部長老弟子所集結。而大乘佛教除認可上座部經典,還從第二次集結的大眾部經典推演出空性唯識論,但這部分的大眾部原典幾乎佚失,所以南傳佛教這派認為大乘佛教的理論不算佛陀親授。

[結語]

記得歷史課本曾經讀到,漢代今文經古文經之爭。秦王焚書之後儒家經典由師徒口傳數代,直到據傳從孔子故居破壁取出的古文原典現世,與今文經版本有些不同,因此出現了學派之爭。還有非常有名的禮運大同篇,據近代考據,也不是原典。

基督教也一樣,近代考古發現的古希伯來經書”死海古卷”與現在流傳的,古羅馬政府頒訂的舊約聖經版本有些不同,因此出現了許多的爭論。更不用說同樣崇拜亞伯拉罕的上帝的可蘭經,以及其後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千年恩怨了。

印度古文有梵文巴利文兩種,尤其巴利文更接近西方拼音文字系統。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考古所得的許多佛教古文經典,就科學考據來說,某些英文翻譯經文其實比玄奘或鳩摩羅什翻譯的漢文佛經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教法,古時候鳩摩羅什翻譯時就感歎過文字的侷限性了。這恰好也符合金剛經所描述的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乃至禪宗六祖慧能的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不知道為何,這些聖哲都出現在兩千多年前,他們的智慧思想與教法原意都是悲憫救世,希望受苦的人們能得到解脫救贖。然而後世人們只顧著爭論誰的經典教法才是聖哲原意,失去求真求善寬容悲憫的初心,這樣就真的離聖哲越來越遠了。

----------------------

寫於2022春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