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好書推薦《人生4千個禮拜》- 時間管理可能是人生的最大盲點

Heibon近期讀了一本書《人生4千個禮拜》(原文書名"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作者Oliver Burkeman曾是英國《衛報》的記者。

這本書的論點很有趣,對於曾有大段時間執著「效率」、「產出」、「成本」等等社會科學用詞的Heibon給出很棒的思考方向。作者提出一種獨特的時間管理哲學,深刻探討人類對時間的使用以及生命的意義。


「4000個禮拜」不只是書名,也可能是人存在這世界的時間

強調時間的有限性,假設年齡來到80歲,這個世界時間「只有」有限的4000個星期,每天寫日記類似一種反覆的習慣,而每月又似乎間隔偏久,在不短不長的交錯時間感縫隙,Heibon開始以「星期」為單位做生活記錄,心中竟然出現「哇,一個星期過去了。」

不過我想不用過度執著在4000這個數字,這本書的基調也不是在討論如何延長壽命或面對生死,而是對自我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透過強調時間的稀少性,作者試圖喚起人們對時間的珍惜,激發更有意識地選擇、更遵從心中所想如何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


當你過度專注在時間管理,其實你正在無意義浪費生命

「浪費時間」這個常見問題在書中被好好討論一番,作者認為許多人在瑣碎的日常活動中浪費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本來是可用於追求更有意義的目標。記得最近有則新聞報導「以前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大家的娛樂是什麼?」不可諱言科技的進步帶動娛樂選擇更多更廣,專心在單一事件成了最難能可貴的事情。

以及你是否有那種眼前的事情無法靜下心做,結果告訴自己稍微看看論壇文章、社群短片來「平靜心情」?

想想一天下來有多少時間在滑手機這動作溜過?花在社群媒體、線上串流影音等娛樂活動,為了讓自己跟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轉動,我們常常不自覺把自己丟到一個資訊不斷膨脹的空間,在其中掙扎試圖挖出一條路。

討論浪費時間議題之外,作者引導讀者重新評估屬於自己的優先事項,並思考如何更好地分配時間,以更好地追求個人目標。

書中也對「時間焦慮」進行了深入剖析。

當我們過於關注未來、過於擔心時間不夠用時,反而容易在當下迷失方向,所以他提倡在追求目標的同時,要珍惜每一刻的經歷,體驗當下的美好。

對當下的專注有助於減輕時間焦慮,使人更能享受生命的過程。


關於生命的凹凸,時間是度量衡

關於時間的哲學思考中,作者還談到生命的意義。他有個論點讓我記憶深刻:「生命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追求目標和成就,更在於體驗、學習和成長。」在書中他時常鼓勵讀者思考什麽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而不是被社會期望或他人期望所左右。

從時間管理延續到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彷彿是個時間投影,將軸距拉長,讀者可由近而遠調整時間管理策略,追求更為滿足和有意義的生活。


你在時間管理還是被時間管理?

作者還關注數字化時代對時間的影響,他認為雖然科技為我們提供更多的便利,但也讓人們更容易陷入時間的虛無。社群媒體、電子郵件等工具讓我們難以擺脫對手機和電腦的依賴,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因此,他呼籲人們審視自己的數字生活,學會更有意識地使用科技,以更好地管理時間。


在旅行的這幾年,Heibon常會被問「人生怎麼規劃」、「人生意義是什麼」、「活在當下」等問題,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並沒有跟著iPhone強大和AI演化而消失,反而增添更多迷惘的色調。

有很多成功學、管理學都告訴所有人把握時間、追求更高效率等等,你是否曾想過會不會到頭來時間管理做得太好反而讓生命本質流失。

記得曾經讀過一種概念:

"當有限的人生面對「抽象地無限」且「不可逆地朝向虛無」的時間,時間本身是虛無的。"


有人也說昨天、今天和明天並非不同的日子,而是同一天在不停重複。

你呢?你屬於哪種時間哲學家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人生4千個禮拜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