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師父開示,出離心與菩提心.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出離心」指的是超越世俗執著和放下貪愛執念的修行。涉及到對人世間一切事物的執著和執念的超越,以達心靈的平和、解脫和開悟,甚為不易,但還是值得去追求這樣的心境與生命維度,修得出離心,人生就沒有什麼能讓你煩惱了。

離開對物質的執著: 包括對財富、地位、名譽等物質和社會的執著。這不是說要拋棄這些事物,而是超越執著,不受其困擾,不以它們為生命的中心。

離開對感官的執著: 包括對於感官享受的執著,如對於美味食物、愉悅音樂等的過度追求。這意味著要學會平衡感官享受,不被它們所左右。

離開對自我執著: 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指的是超越對於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的執著。這不是說要否定自我,而是超越執著於自我,明白自我實際上是一個流動、變化的過程。

離開對情感的執著: 包括對愛慕、執著、厭惡等情感的執著。這不是否定情感,而是超越執著,以平和和智慧面對情感的起伏。

總體而言「出離心」通過修行和覺察,超越對世間一切事物的執著,以達內心的平和與開悟。這是佛教修行中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追求心靈解脫和智慧的核心。

而「菩提心」就是:

追求覺悟: 首要目標是覺悟,即菩提。覺悟是指超越生死輪迴,達到心靈解脫智慧開悟的境地。也是佛教中最終目標,也是成佛的要務。

利益眾生: 菩提心的另一重點就是將覺悟成就,利益眾生。修行者不僅為了自己的解脫而努力,還要關心協助其他眾生走向解脫之路。這包括提供教誨、幫助解決問題、減輕他人苦難等。

悲心與智慧: 菩提心同時具有悲心和智慧。悲心使修行者能感受眾生苦難,而智慧則指引如何最有效地幫助眾生。兩者相輔相成,是菩提心實現的基石。

無私奉獻: 菩提心也涉及到無私的奉獻。修行者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報酬,而是出於對眾生的關懷,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幫助他人走向解脫之路。

總的來說,菩提心是佛教中強調利益他人和關懷眾生的心靈態度。不僅體現在尋求個人覺悟,更注重將覺悟成就轉化為對他人的利益,促使整個世界的解脫。

所以讀者試著朝出離心與菩提心前進,除離心對自己有益,菩提心對身邊的人有益,而達利他的境界,你是否也想讓擁有這樣的心境,你不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只要你把這出離心與菩提心當作生活方式,日復一日,不知不覺你就自然的有了這樣的心境,這不須向外求,而是由內而生的心.

分享聖嚴師父的開示,還有筆者生活累積的經驗與心得,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raw-image



avatar-img
51會員
242內容數
這個專題主題以正能量文章為主,透過心靈交流,成為你的心靈捕手,分享我的努力過程,成功經驗,希望與讀者一起邁向成功,一起體會如何從優秀,卓越,輝煌,到達境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ustin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愛是迷茫時需要的導航. 是黑暗時需要的光明, 是奮鬥時需要的毅力. 是失敗時需要的勇氣, 是失意時需要的釋然. 是痛苦時需要的堅強, 是落後時需要的奮起. 芸芸眾生,有多少人懂得愛是一種寬容不是計較? 紅塵來去,有多少人明白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索取? 若你得以幸福的活著, 那是因為
在這個世界上, 你的健康,財富,愛情,幸福, 你的所有一切都是你的福報顯化出來的. 那如何做些積福報的事情呢? 就一個字,愛. 你得懂愛, 當你懂了愛以後,你就能帶給別人希望. 說正能量的事, 你只會想正能量的事, 你只會作正能量的動作. 當你有了愛之後, 你的格局自然開啟擴大
只有相同磁場的人才能懂你. 只有相同磁場的人才能相互欣賞. 只有相同磁場的人才能成為知己好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想要怎樣的好朋友, 你就得先成為怎樣的人. 你愛上夜店就都是找愛上夜店的人. 你愛去誠品看書就是能遇上一樣愛閱讀的朋友. 你愛上健身房,當然也會與上健身同好. 當
有些時候, 你不需要去自證,也不需要解釋. 如果你是聰明的人,智慧的人. 是不會跟爛人爛事去糾纏. 因為那將毫無意義. 因為有些人有些事就像你生命中的黑粉. 他們總是用批評,抹黑,攻擊你. 當有些人攻擊你的時候, 用人格詆毀你的時候, 你能夠把這些事情視而不見嗎? 相信你能夠做到
老鼠從不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 蒼蠅從覺得自己髒, 蝙蝠也不知道自己有毒, 畢竟在烏鴉的世界裡, 天鵝都是有罪的. 思想不在同一個高度, 沒必要互相征服.
學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
愛是迷茫時需要的導航. 是黑暗時需要的光明, 是奮鬥時需要的毅力. 是失敗時需要的勇氣, 是失意時需要的釋然. 是痛苦時需要的堅強, 是落後時需要的奮起. 芸芸眾生,有多少人懂得愛是一種寬容不是計較? 紅塵來去,有多少人明白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索取? 若你得以幸福的活著, 那是因為
在這個世界上, 你的健康,財富,愛情,幸福, 你的所有一切都是你的福報顯化出來的. 那如何做些積福報的事情呢? 就一個字,愛. 你得懂愛, 當你懂了愛以後,你就能帶給別人希望. 說正能量的事, 你只會想正能量的事, 你只會作正能量的動作. 當你有了愛之後, 你的格局自然開啟擴大
只有相同磁場的人才能懂你. 只有相同磁場的人才能相互欣賞. 只有相同磁場的人才能成為知己好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想要怎樣的好朋友, 你就得先成為怎樣的人. 你愛上夜店就都是找愛上夜店的人. 你愛去誠品看書就是能遇上一樣愛閱讀的朋友. 你愛上健身房,當然也會與上健身同好. 當
有些時候, 你不需要去自證,也不需要解釋. 如果你是聰明的人,智慧的人. 是不會跟爛人爛事去糾纏. 因為那將毫無意義. 因為有些人有些事就像你生命中的黑粉. 他們總是用批評,抹黑,攻擊你. 當有些人攻擊你的時候, 用人格詆毀你的時候, 你能夠把這些事情視而不見嗎? 相信你能夠做到
老鼠從不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 蒼蠅從覺得自己髒, 蝙蝠也不知道自己有毒, 畢竟在烏鴉的世界裡, 天鵝都是有罪的. 思想不在同一個高度, 沒必要互相征服.
學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命中,世俗我執常常使我們埋沒於自利的思維之中。透過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導,我們瞭解到必須斷除這種我執,從而實現解脫。本文探討了斷除我執的方法,包括從法性真如中悟,認識人生無常,多做利益眾生的事,以及修忍辱等修行方式,幫助我們提升慈悲心,妥善面對困境,最終走向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放下執著 我曾追求無欲無求的狀態,就像佛教裡面常會說的“放下執著”這句話。我開始不再去執著平常人在追求的事物,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生活不是我要的,因為那不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命中,世俗我執常常使我們埋沒於自利的思維之中。透過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導,我們瞭解到必須斷除這種我執,從而實現解脫。本文探討了斷除我執的方法,包括從法性真如中悟,認識人生無常,多做利益眾生的事,以及修忍辱等修行方式,幫助我們提升慈悲心,妥善面對困境,最終走向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放下執著 我曾追求無欲無求的狀態,就像佛教裡面常會說的“放下執著”這句話。我開始不再去執著平常人在追求的事物,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生活不是我要的,因為那不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