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內在望望‖正因如此,你是自由的。

  出生多久,就和自己相處有多久,難道會不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嗎?直到今日,還是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之中認識到不同面向的自己,而因此感到驚喜或是驚嚇。有的時候是發現到自己的改變,也可能是覺察到長久以來對自己的誤解,每當又有了新的發現,不免訝異,甚至可能陷入自我懷疑之中,久久不能自己。


自我認知是怎麼形成的?

  降生於世,最源頭的記憶與經驗已不可考。也許是嬰兒時期哭鬧時照顧者回饋的反應,也或者是透過探索見證到自己喜歡或討厭(抑或是不感興趣),更容易被放大看待的也可能是周遭他人的評論與評價。

  從和環境的互動之中,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逐漸形塑出來,透過感受、透過比較,一點一滴認識自己。


難以逃避的比較

  和他人比較、和過去的自己比較、和想像中理想的自己比較......雖然有時候「停止比較」這個觀點會被提出作為提醒,但腦袋已經太熟悉與擅長把有共通之處的兩者放在一起做攀比,這個過程可能不消毫秒,在「不要比較啊!」的聲音冒出頭來之前,比較業已完成。

  於是我開始覺得,比較是頭腦認知世界與自我的主要方式。揮手阻止比較的發生,可能是一件不自然、很逆天的事情。但是我能夠選擇的是我如何被自己比較後的想法影響。從我宛如膝反射的比較之中,可以看出自己最深處的價值觀與渴望在哪裡。我對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我容易把自己歸類在輸家或贏家?我從哪個角度看待自己?

  這裡存在的陷阱是,真正的自由可能在於,我不再反射性地把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事物做比較。當我意識到自己仍然有這個念頭時,可能代表著身處在人群社會中的不安全感,或者是對於自己的樣貌與定位仍不清楚,大腦基於安全的追尋,利用比較作為輔助決策的方法。


以他人作為投射

  我如何看待他人,某方面而言也說明了我如何看待以及對待自己。對他人的批評與評論,也正表達了我的觀點與角度。人的視角是有限的,總是看著自己最在意的地方吧?也因此一切可能都只和自己有關,無論是我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者是我對他人和我互動是如何看待?沒有一件事情和別人有關,一切都關乎自己。

  因為一切都關乎自己,自己要負起責任。但也正因為一切都只和自己有關,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我隨時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視角,去看見立體的事實之中,其他的面向。

  只要我願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愛嘗試各種活動的衝動派,熱愛探索這個世界,不能出發旅行的時候就瘋狂探索自己的身心。│臉書粉專:舒屋/暮寓│IG帳號:@sukha.muni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