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過往的經驗成為前進的束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過去這幾年陸續推動一些專案,有些小有成果,有些則是失敗收場。這些專案並不是每個都是跨世代的改革專案,不是每個都像AI這種核彈級的改變,更多是像精實管理、5S,這一類經典的管理手法的推動。

在提案這些創一代也耳熟能想的「舊名詞」專案時,免不了的會得到一些「啊~我以前也做過了」的回饋,接著就會得到許多語重心長的提醒,其中的確提醒了許多沒注意到的盲點,但也有不少比例,可能直接成為束縛,扼殺了一個改善專案的進行。

有價值的是洞見(Insights),不是經驗

曾經累積到的經驗,直覺上都是寶貴的,但經驗值同時也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這跟資料分析的概念有點類似,我們會先盡可能的從相關群體或事件中收集足夠龐大、具有代表性、高度相關的數據,但通常這樣的原始數據是很粗糙而且沒辦法直接使用的,所以我們會需要做分類、辨識、整理需要的欄位,讓他成為可以進一步分析的資料庫,接著我們才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排列組合去分析資料庫中的資訊。

過往的經驗,就像是持續累積原始數據,我們碰到一件事、經歷了一些過程,得到了一個結果,我們的腦袋或體感如實的紀錄了這一些,然後當下一次發生類似的事情,直覺地幫我們快速做判斷。如果你組裝一台機器一直穩定的花費30分鐘,那麼經驗就會告訴我們這個工作需要30分鐘(仔細想想,是不是很多人都是這樣抓工時的),同時排斥效率提升的可能性。

比方說今年決定重新決定參展,前輩會說展覽高成本、效益低,但事實上,展覽的性質、地點、規模乃至我們展出的品項、呈現方式、質感、活動、事前的廣宣,都會影響參展的成效。

這樣未經梳理的經驗,就像粗糙的原始數據一樣,直接使用就只會看到表面的結論而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洞見。而有時候洞見本身是跟直覺判斷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這就可能讓依據經驗做出決策的領導者的做出錯誤的判斷。

真正有價值的,是精煉之後得到的洞見,而不是經驗本身。

根據邏輯從經驗中學習

要怎麼梳理經驗去得到洞見呢? 利用邏輯工具或是框架模型,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對了~梳理「成功的經驗」有時跟檢討「失敗的經驗」同樣重要。

經驗的梳理不是亂無章法的拆解,常見的根因分析手法都是很好用來協助歸納的工具,我自己習慣使用「人-機-料-法-環」做探討,如果我們從這5個面向初步歸納,就會發現人(執行的人、團隊素養)、法(方法、法規)、環(大環境、產業趨勢)都會因為「時機點」不同而有所不同,就連機(設備、工具),都有可能因為日益成熟,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變成可能了。僅僅只是在不同時間點做一樣的事情,就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什麼梳理「成功的經驗」也同樣重要呢? 因為如果沒有找出洞見,找到真正成功的關鍵,那麼成功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被複製。舉例來說,成功開發出一個好的產品,可能有人的因素、團隊合作的方法、供應商的配合、一個對的市場,最重要的,是成功經驗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點「運氣」。沒有梳理就無法知道運氣的占比有多高,如果運氣的實際占比很高,那麼成功的經驗就無從複製,這個成功經驗基本上就毫無價值。

善用根因分析工具,有邏輯地去拆解經驗,才有機會從經驗去找到洞見,看到失敗真正的問題,或是讓我們成功的真正要素,才真正有機會從經驗中學習。

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可能不一樣」

不過能不能從經驗中有效學習,幫助自己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出正確的判斷,關鍵還是心態。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看似同樣的一件事,能帶來不一樣結果的可能性」。

當接受了這樣的可能性,才有機會擁抱開放態度,理性客觀去看待經驗。

這有點像是A/B測試的概念,最開始成功/失敗的經驗作為控制組,之後的執行則是具有可控變量(可能是人、工具、方法、合作模式等)的變異組。訓練自己深入理解各種條件可能造成的微妙差異,更客觀地評估不同情況。

要跳脫依賴自身經驗做判斷,其實挺反直覺的,所以才需要更有意識的提醒自己維持開放的態度、理性處理各種經驗,不要倉促下決策或做定論。


文末想丟個延伸思考的問題給大家,你或妳認為-

「面對經驗,我們該如何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直覺判斷呢?」

無論是對於本文的【經驗與洞見】議題深有同感,或持有不同意見,或覺得接班好鬧,都歡迎分享你/妳的意見與看法唷。


【接班G.G了】~其中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二代接班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記錄及討論分享的面向。

如果你/妳也正在接班這條船上還沒跳船,歡迎你/妳一起加入這場長期抗戰。一起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

avatar-img
21會員
52內容數
G.G.=Generation Gap =代溝。還有比接班更容易出現代溝議題嗎?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新一代承擔上一代的成功或失敗、老屁股的明爭暗鬥,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爭執、委屈?又有什麼樣的契機、轉折與喜悅?為什麼要接班?成功,對於接班來說,又是什麼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於公司,接班二代不太可能跟創一代有著相同的感情,從0到1的複雜情感,接班二代說懂,是騙人的。接班二代要找到一個類似的信念讓自己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撐得下去。接班二代不用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小孩,但是我們可以去擘劃「它能成為的樣子」,就能成為支撐接班二代面對困境時的關鍵動力。利用一點篇幅來聊聊這個新的感悟
OEM常被簡單標籤為「代工廠」,這個標籤讓OEM的價值和影響力總感覺矮人一截。從語意了解,OEM是提供設備(產能)的製造者。OEM本質上是提供「產能服務」以及「生產解決方案」的商業型態,不比任何其他的商業型態差,各有各服務的客戶,都在商業價值鏈上有自己的角色。那麼OEM能跳脫「代工」的標籤嗎?
每個月底都會將分享於粉絲專頁的不定期【接班備忘錄】整理分享,這些隨筆有的是靈光一閃,但沒有時間發展成一篇文章;有的是在工作日常的當頭棒喝,當然也會有接班過程中的無奈苦笑、自娛娛人。這些隨筆,都希望能有時間好好發展想法與脈絡,但在那之前就用這種方式與大家分享。歡迎追蹤接班G.G.了的粉絲專頁
每個月底都會將分享於粉絲專頁的不定期【接班備忘錄】整理分享,這些隨筆有的是靈光一閃,但沒有時間發展成一篇文章;有的是在工作日常的當頭棒喝,當然也會有接班過程中的無奈苦笑、自娛娛人。這些隨筆,都希望能有時間好好發展想法與脈絡,但在那之前就用這種方式與大家分享。歡迎追蹤接班G.G.了的粉絲專頁
商業思維的核心概念是『價值交換』,當我們購買某件東西時,是用金錢交換那件東西的價值。當賣掉某物時,則是用東西的價值來交換金錢。任何營利事業最終的目的都是創造價值並實現價值交換,但這不代表價值交換只發生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員工與公司的勞務薪酬關係,也是一種價值交換。
【商業模式模型】更像是檢視商業模式的完整性與健康程度,越發討論這些項目就會越理性,可能得到一個完整度很高的商業模式,但是不太容易從BMC的結果描繪出未來企業的樣貌。封面故事則不同,想像『想要』成為的樣子而不是『能夠』成為的樣子,更有機會突破框架去探索不同的可能。
對於公司,接班二代不太可能跟創一代有著相同的感情,從0到1的複雜情感,接班二代說懂,是騙人的。接班二代要找到一個類似的信念讓自己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撐得下去。接班二代不用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小孩,但是我們可以去擘劃「它能成為的樣子」,就能成為支撐接班二代面對困境時的關鍵動力。利用一點篇幅來聊聊這個新的感悟
OEM常被簡單標籤為「代工廠」,這個標籤讓OEM的價值和影響力總感覺矮人一截。從語意了解,OEM是提供設備(產能)的製造者。OEM本質上是提供「產能服務」以及「生產解決方案」的商業型態,不比任何其他的商業型態差,各有各服務的客戶,都在商業價值鏈上有自己的角色。那麼OEM能跳脫「代工」的標籤嗎?
每個月底都會將分享於粉絲專頁的不定期【接班備忘錄】整理分享,這些隨筆有的是靈光一閃,但沒有時間發展成一篇文章;有的是在工作日常的當頭棒喝,當然也會有接班過程中的無奈苦笑、自娛娛人。這些隨筆,都希望能有時間好好發展想法與脈絡,但在那之前就用這種方式與大家分享。歡迎追蹤接班G.G.了的粉絲專頁
每個月底都會將分享於粉絲專頁的不定期【接班備忘錄】整理分享,這些隨筆有的是靈光一閃,但沒有時間發展成一篇文章;有的是在工作日常的當頭棒喝,當然也會有接班過程中的無奈苦笑、自娛娛人。這些隨筆,都希望能有時間好好發展想法與脈絡,但在那之前就用這種方式與大家分享。歡迎追蹤接班G.G.了的粉絲專頁
商業思維的核心概念是『價值交換』,當我們購買某件東西時,是用金錢交換那件東西的價值。當賣掉某物時,則是用東西的價值來交換金錢。任何營利事業最終的目的都是創造價值並實現價值交換,但這不代表價值交換只發生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員工與公司的勞務薪酬關係,也是一種價值交換。
【商業模式模型】更像是檢視商業模式的完整性與健康程度,越發討論這些項目就會越理性,可能得到一個完整度很高的商業模式,但是不太容易從BMC的結果描繪出未來企業的樣貌。封面故事則不同,想像『想要』成為的樣子而不是『能夠』成為的樣子,更有機會突破框架去探索不同的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境: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經驗一直被視為領導決策的基石,但越來越多的實例告訴我們,單純依賴經驗並不足夠,尤其當問題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與日俱增時,經驗往往成為一種限制,讓我們忽略了背後潛在的風險。
Thumbnail
經驗與價值的轉換是一個有趣且必備的話題。這個過程包含將個人的經驗轉化為可衡量的價量係數,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以下是一些整理論述鍵點: 技能與知識的應用:經驗累積的技能和知識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應用,從而創造新的價值。例如,一位在觀光業有豐富經驗的人可以將這些經驗應用到旅遊規劃中,提供更優質的觀點
Thumbnail
透過簡單的舉例,分享從原始資料到洞察發現的完整過程,包括資料清洗、特徵工程、探索性資料分析,以及如何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但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也可以是成見。經驗是過去的累積,能夠帶來讓人少走兩步路,但也可能讓人忽略了路上的風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道路。這也是為什麼理論重要、第一性原理重要,當我們將事情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我們更容易看見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但要記得,理論也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境: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經驗一直被視為領導決策的基石,但越來越多的實例告訴我們,單純依賴經驗並不足夠,尤其當問題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與日俱增時,經驗往往成為一種限制,讓我們忽略了背後潛在的風險。
Thumbnail
經驗與價值的轉換是一個有趣且必備的話題。這個過程包含將個人的經驗轉化為可衡量的價量係數,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以下是一些整理論述鍵點: 技能與知識的應用:經驗累積的技能和知識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應用,從而創造新的價值。例如,一位在觀光業有豐富經驗的人可以將這些經驗應用到旅遊規劃中,提供更優質的觀點
Thumbnail
透過簡單的舉例,分享從原始資料到洞察發現的完整過程,包括資料清洗、特徵工程、探索性資料分析,以及如何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但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也可以是成見。經驗是過去的累積,能夠帶來讓人少走兩步路,但也可能讓人忽略了路上的風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道路。這也是為什麼理論重要、第一性原理重要,當我們將事情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我們更容易看見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但要記得,理論也可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