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說一下文言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言文是什麼?是打破時間演進與地域隔閡的文字書面文字

本來不想蹭這個熱鬧的,但最近看到一個歷史補教名師說,文言文是「知識的傲慢」,古代的知識份子故意寫出來讓一般人看不懂的,忍不住想說幾句話。


大學時曾修習《尚書》,這本中國最古老的散文(與韻文相對而言),讀起來真是讓我們這些學生一個頭兩個大,基本上大部分個字都看得懂,但組合成句成篇來,完全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全賴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的解讀。當時我們這些讀中文系已經有一些基礎的學生,有人忍不住問老師,為什麼這本書這麼難懂。老師的回答令我們驚訝,第一個理由不難懂,是因需要「簡」,這些文字寫出時多半是刻在金石等器物上,下筆困難,或是「寫」在竹簡上(這位補教師說是 刻在竹簡上,其實他也沒搞懂),竹簡難保存,現今留下的簡書,多半是在特殊的環境下(如封死墓穴或沙漠的乾燥氣候)才得以保存。第二個原因是,這些文字其實是當時(商周時期)白話文,是比較正式的白話文字,所以讓今天的我們難以理解。


這二個理由讓我們這些學生難以置信,這麼難讀的文字是白話文,但我們畢竟受了幾年的古代漢語的訓練,這個道理我們稍想一下也懂了,白話文如果是「我手寫我口」,但口語是不斷的演化的,也是不斷被創造的,如今天年輕人都會自創「火星文」。白話文運動如果從「五四」開始起算,到今天剛過百年沒多久,但當時文人寫的文章,對現代人來說,要理解已經有一定的難度。可能不久之後,這些文字可能也會視為另一種「文言文」了。這是「時」的因素。


還有更大的影響是「地」的因素,中國的文字統一,但言語並不統一,勉強有個「官話系統」語言體系在維繫不同地域之間文化的連繫,但官話混合了「時」的因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尚書》比較複雜,大部的文字完成於周朝,當時的官話就是今天洛陽一帶的語言,當時叫「雅言」(但跟今天的洛陽地方語言是絕然不同,只是當時又是如何發音,已不可考了。)而真正整理成今天流傳的《尚書》,又已是近千年後的漢朝。


前兩段可能會讓人讀的不知所云,舉幾個例子就很清楚。中國傳統大部分的古典白話章回小說,今天我們讀來不算困難,而這些小說多半是從口述的說書傳統而來,在過去識字率不高的時代,口傳的故事,傳遞能力比文字更強大,可以想像這些說書人一定是用當地方言來說的,但寫成文字該怎麼辦,方言還是官話,最起碼今天我們讀到的大部分是用官話寫就,也因此今天我們大部分的人還能懂。也有用方言寫就的小說嗎?有。


侯孝賢曾導過一部電影《海上花》(1998年),它的原著小說是1894年出版的一部小說《海上花列傳》,全書就是上海話寫成,但書中又雜有大量的蘇州話,因為當時上海的上流社會,流行說蘇白,表彰自己的身分地位。張愛玲很愛這部小說,覺得它用方言影響了它的流布,於是還著手將它翻成國語及英文版,侯孝賢就是用張愛玲的譯本,但電影中的人物,說的全是上海話。


閩南語也有這樣的例子,最早出刊於1566年(明嘉靖45年)的《荔鏡記》傳奇(劇本),也是用泉州與潮州方言寫成,這也是到今天台灣人熟知的歌仔戲《陳三五娘》的底本。

更近的例子就是香港人的粵語字,看過香港報紙及社群媒體用語的人,大概都讀過這類文字,是繁體,但就我們台灣人眼中,充滿異體字及奇特讀音方式,甚至語法都有所不同,讓我們看來如同天書,但它卻是港澳地區人士溝通的主要文字。


文言文是什麼?是打破時間演進與地域隔閡的文字書面文字。它的目的不但不是故意讓人不懂,而是要讓這種文字更穩定與普及,不受時間與地域的影響。西方文明曾有這樣的努力,就是拉丁文,這曾是羅馬帝國的官方文字,通俗拉丁語於6至9世紀發展至各種羅曼語言;正式拉丁語作為學術通用語一直延續至中世紀,作為羅馬天主教會宗教語言延續至今。但今天的拉丁語基本上已是已死的語言,這也造成西方文明的分裂發展,而拉丁文在一些科學、法學、神學領域仍小部分的在使用。


今天的文言文大概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穩定下來,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成為超越時間與地域的文字,這種文字讓現代的一位並只受過一點古代漢語訓練的歷史老師可以直接閱讀西元前四世紀撰寫完成的《左傳》原文,不用看現代的白話譯本,大概同時期的《伯羅奔尼撒戰史》,到現代還有多少西方人能懂其所使用的古希臘語。所以文言文不但不是知識的傲慢,而是讓知識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知識分子愛用文言文,就是要更延長及普及他所要傳達知識。


回到曾讓我傷透腦筋的《尚書》,其晦澀難懂、詰屈聱牙,就是因為它完成在文言文尚未穩定下來春秋戰國前,而且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成。今天我們所讀所創作的白話文,其在歷史的長河中能有多久的時間呢?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我當了30年的小編,我從平面媒體時代,到網路媒體時代,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新聞編輯室,這個自我的感悟其實得來得很晚,我在2010年看到HBO的Newsroom這齣美劇我才知道我自己其實就是在一間Newsroom裡,雖然我不是做電現在我離開了這個行業,有一些回憶,有一些感想、心得與遺撼,我想紀錄一些浮光片影、雪泥鴻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聽過英文好的人說,學好一種語文最高境界是他能夠用那種語文(或其它非母語的語言)來思考事情。只是到那階段,這人可能就跟他的原生文化斷層了。那他,很可能就是個無根之人了。
我媽就是個職業婦女,而且是工時很長旅館業,我媽是有一手好廚藝,但她極少好好地煮一頓飯,她工作也累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半小時之內隨隨弄點吃的混一餐(我成長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外食極少),這樣造成一個結果,我家四家小孩都得自力更生,每人都會自己煮菜。
是個夢的呼喚:「No return No return……」
我在礁溪其實已經住了十年,但這十年來其實一直都是台北─礁溪兩地跑,這兩年更是都住在台北,這一次才算真的落腳下來。
若是中國的歷史與文明不能回到中國這塊土地上,那將要何去何從
再見了,來蝠,別再亂闖到養貓人家了。 早在幾天前我們就發見我家的貓特別焦燥,頻頻往前陽台跑盯著紗窗門看,一開始我們也沒特別注意,大概過了兩天才發現,原來是有隻蝙蝠飛進來了。 平常為防蚊蟲及貓跑出去,我家的鐵窗是有安紗網的,是我自己用紮線的綁的,久了可能有些漏洞,這隻蝙蝠不知怎麼鑽了進來,但就出不去了
聽過英文好的人說,學好一種語文最高境界是他能夠用那種語文(或其它非母語的語言)來思考事情。只是到那階段,這人可能就跟他的原生文化斷層了。那他,很可能就是個無根之人了。
我媽就是個職業婦女,而且是工時很長旅館業,我媽是有一手好廚藝,但她極少好好地煮一頓飯,她工作也累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半小時之內隨隨弄點吃的混一餐(我成長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外食極少),這樣造成一個結果,我家四家小孩都得自力更生,每人都會自己煮菜。
是個夢的呼喚:「No return No return……」
我在礁溪其實已經住了十年,但這十年來其實一直都是台北─礁溪兩地跑,這兩年更是都住在台北,這一次才算真的落腳下來。
若是中國的歷史與文明不能回到中國這塊土地上,那將要何去何從
再見了,來蝠,別再亂闖到養貓人家了。 早在幾天前我們就發見我家的貓特別焦燥,頻頻往前陽台跑盯著紗窗門看,一開始我們也沒特別注意,大概過了兩天才發現,原來是有隻蝙蝠飛進來了。 平常為防蚊蟲及貓跑出去,我家的鐵窗是有安紗網的,是我自己用紮線的綁的,久了可能有些漏洞,這隻蝙蝠不知怎麼鑽了進來,但就出不去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