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啦"心"知識?! 我目前崇拜的精神科醫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成人大腦大約1.5公斤,其中最大的比例是水,第二是脂肪分子,再來是蛋白質。通常大腦會因生活習慣造成結構的影響,例如物質濫用~


酗酒對腦部的影響是千真萬確的,不然我也不會那ㄎㄧㄤ...

某次我在酒癮團體擔任觀察者,我發現那場成員們的表達非常有意思,例如會把很簡單的事情或詞彙用很多的描述來取代,某層面也可以說他們忘記可以使用日常字詞的能力,但也可能因為學歷關係而變得更加嚴重,例如郵差就會說" 那個送信的那個人 "或是膀胱說成" 身體裝水的地方 ",這樣的描述也會在失智症患者上看到,但當下就知道這些還沒壯年的成員喝到這樣有多傷腦。

可怕的是...這樣的狀態對腦部來說很可能是永久傷害。另外,年紀很大的長輩如果維持有氧運動,大腦的體積是比同年齡的人還來的多或維持,請鼓勵家中長輩能動就多動唄~


話說回來,成癮是種狀態,一種一段時間需仰賴某種事物的狀態,而且少了這些事物會感到" 痛苦 ",既然是狀態那當然可以藉由醫療協助來改變。常見的成癮物有網路、酒精、鴉片類、大麻類bla bla bla

喔~對了,在DSM-5中,成癮(Addiction)不與物質濫用放在一起,詳見DSM-5的p.485


只要提到成癮或物質濫用,我就會想到心目中最欣賞的蘇格蘭精神科醫師:R. D. Laing

R. D. Laing in the USA, 1972

R. D. Laing in the USA, 1972

反精神醫學這個詞來自1967年David Cooper的論文中,這位在英國執業的南非裔醫師用Anti-psychiatry來比喻對精神醫學的批判思考。後來在幾位哲學或思考家的充能下,這個詞彙就慢慢延燒起來,例如傅柯(Michel Foucault)以及R. D. Laing(雖然他不承認,我也覺得他不會承認...)。

R. D. Laing是很有趣的人,從小他對哲學思考就很有興趣,而且一開始學的是音樂,後來進入Glasgow大學醫學系。

沒錯~一位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的學者後來進入醫學系,走上精神科的訓練之路。這位骨子裡流淌與一般精神科醫師不同的血液,音樂家的美感+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醫學訓練=" 瘋子 "

但在我心中,根本是偶像。他對當時的精神醫學提出批判性的提問,不僅反對新的精神科藥物也反對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並提出大麻應該合法化(我覺得台灣要再緩緩)以及精神病人回歸社區的概念

我很喜歡他的批判精神,他認為精神醫學建立在錯誤的知識論(Epistemology)上,因為我們從行為觀察得出診斷結論,卻用生理層面治療疾病。在當時精神醫學界他應該是很反骨的存在,但也確實可以從他的訪談中感受到這些言論的爭議性,他自述有飲酒上的困擾也有憂鬱的困擾,對精神醫療人員來說都不是樂見的狀態,因此最後也被委員會停止繼續行醫。

你要知道,當時的環境和主流脈絡建立在精神藥物的發展與應用、電痙攣與António Egas Moniz提出的冰錐手術(Lobotomy)等等,任何你刻板印象中相對不人道的治療模式基本上都在那個時代發展中,因此R. D. Laing提出的概念與治療觀點都是一種非主流,甚至一種對政治權力的批判。他覺得精神病院是將一群" 不正常 "的人貼上標籤並統一在一個空間中管理,目的是對社會大眾" ",這是權力的展現,在傅柯的" 規訓與懲罰 "、" 臨床醫學的誕生 "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


總之,R. D. Laing服用了大麻與LSD並和思覺失調症的病人一起工作,他認為要經驗對方的世界,形成連結才能同理共感對方的受苦經驗,聽說治療效果出奇的好,但藥效退去,我看他應該也沒什麼辦法寫治療紀錄了...

R. D. Laing在我的臨床學習與工作層面提供很多思考,從哲學觀到背骨精神都提醒我要適當調整看待精神疾病這件事和臨床工作的態度,在"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的影集,我也看到很多避免標籤化的精神,我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也可以理解大多數人的擔心,但有生之年,我還是會用微薄的力氣去做我能做的事,某層面來說,這也是我寫作的動力吧~


raw-image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支持呦 ~ 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psyandnormallife@gmail.com
avatar-img
38會員
64內容數
醫聊人沒醫療魂,不拿刀也能開心。 心理健康是人權,歡迎來沙龍聊聊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開張等很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情提要 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以及影響個體的身心疾病絕對有關連,今天幫大家整理出一些能力供大家參考,但別把孩子們的童年都放在這些能力的發展好嗎!!
繼續往下閱讀前,邀請你先點開下面的影片,沒有瑞克搖也沒有什麼Jump scare之類的
每個人在發展的路上都有危機,看起來很廢話,但這不是什麼農場文(吧..
最近移工的議題沸沸揚揚。藉由這個議題聊聊刻板印象吧~
當我以為用口哨溝通交流這是電影劇情時,發現真有" 口哨語 "這樣的溝通方式!!
說到香菜,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那我個人認為香菜是邪教的一部分 這周就來聊聊嗅覺吧
前情提要 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以及影響個體的身心疾病絕對有關連,今天幫大家整理出一些能力供大家參考,但別把孩子們的童年都放在這些能力的發展好嗎!!
繼續往下閱讀前,邀請你先點開下面的影片,沒有瑞克搖也沒有什麼Jump scare之類的
每個人在發展的路上都有危機,看起來很廢話,但這不是什麼農場文(吧..
最近移工的議題沸沸揚揚。藉由這個議題聊聊刻板印象吧~
當我以為用口哨溝通交流這是電影劇情時,發現真有" 口哨語 "這樣的溝通方式!!
說到香菜,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那我個人認為香菜是邪教的一部分 這周就來聊聊嗅覺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當代人缺乏自然體驗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問題,特別是對於人與環境、自我連結的影響。同時,提出了人智學治療成癮的原則和方法。透過與個案建立連結、探索生命史、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等進行治療。藉由瞭解七年發展階段史及透過自身經驗來穩定自我和獲得自由,使讀者更深刻了解身體經驗的重要性和成癮心理學的人智學解釋。
Thumbnail
牛津大學羅德學者,研究藝文與神經科學關係的喬納·萊勒,在他所寫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失蹤了》裡說道: 人腦會分泌的多巴胺,讓人會被能夠帶來強烈情感的反應所吸引(比如說,做愛做的事)。而多巴胺尤其會被「預期誤差」的事情,給壓得死死的。一句話,神祕感會讓人想要,一定要,關注。
Thumbnail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股癌大力推薦,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作者開頭看到寫性成癮的故事還有自己看性愛小說成癮的故事講了好大一篇幅,心想這是什麼奇怪的書就暫時棄看。 後來有一天聽到瓦基(閱讀前哨站)的pocast講這一本書,就重新拿起這本書來閱讀,原來作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透過故事跟研究來闡述爽痛平衡的概念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台自慰機器。」 當我們指責那些乎麻的公眾人物、戒不了煙的癮君子和毒蟲酒鬼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過度消費、熬夜追劇、滑手機、暴飲暴食,也未嘗是一種該被正視的癮症呢? 追求無痛的世界? 1800年代的醫療主張一定程度的痛覺是健康的, 但現在大家對醫療的要求
Thumbnail
《睪固酮藥癮》是西班牙哲學家、作家、策展人保羅・B・普雷西亞多的代表作,在製藥產業與色情產業攜手伸入人們的骨肉、血液及感官之際,他以書寫及肉身抵禦。繼傅柯、巴特勒之後,當代情色書寫、酷兒與跨性別研究開山之作。
Thumbnail
本書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撰寫,探討多巴胺對成癮行為的影響,首次提出包括資料、目的、問題、禁慾、正念、病識感、下一步和實驗在內的八步戒癮方法。書籍從生理的角度解析個人習慣及心理成癮,呼籲人們重新思考快樂的本質。
Thumbnail
醇酒美人和醉人的音樂,真的浪漫嗎?一覺酒醒來,頭痛欲裂,手腳不靈,全身顫抖,年復一年,追求感官上短暫的麻醉和放縱,最終換來的是肉體和精神上長期的煎熬⋯⋯ 透過 group therapy,病人彼此認知進而互相支持,的確是很正面的治療方法⋯⋯
Thumbnail
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總醫師的林群,跟聽眾朋友們聊聊關於「成癮」這件事。近年來,衛生福利部越來越重視精神科與心理健康這一塊,而成癮防治也算其中的一環。藉由在各醫院成立專責單位,適時提供醫療協助,以營造更好的身心健康環境。
Thumbnail
腦與心智期末;關於我對多巴胺跟成癮的想法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已經學了很多靈性課程的人可能陷入的靈性成癮問題,探討這些課程是否有助於內在轉變,以及避免沉迷靈性體驗而影響現實生活。
Thumbnail
探討當代人缺乏自然體驗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問題,特別是對於人與環境、自我連結的影響。同時,提出了人智學治療成癮的原則和方法。透過與個案建立連結、探索生命史、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等進行治療。藉由瞭解七年發展階段史及透過自身經驗來穩定自我和獲得自由,使讀者更深刻了解身體經驗的重要性和成癮心理學的人智學解釋。
Thumbnail
牛津大學羅德學者,研究藝文與神經科學關係的喬納·萊勒,在他所寫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失蹤了》裡說道: 人腦會分泌的多巴胺,讓人會被能夠帶來強烈情感的反應所吸引(比如說,做愛做的事)。而多巴胺尤其會被「預期誤差」的事情,給壓得死死的。一句話,神祕感會讓人想要,一定要,關注。
Thumbnail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股癌大力推薦,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作者開頭看到寫性成癮的故事還有自己看性愛小說成癮的故事講了好大一篇幅,心想這是什麼奇怪的書就暫時棄看。 後來有一天聽到瓦基(閱讀前哨站)的pocast講這一本書,就重新拿起這本書來閱讀,原來作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透過故事跟研究來闡述爽痛平衡的概念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台自慰機器。」 當我們指責那些乎麻的公眾人物、戒不了煙的癮君子和毒蟲酒鬼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過度消費、熬夜追劇、滑手機、暴飲暴食,也未嘗是一種該被正視的癮症呢? 追求無痛的世界? 1800年代的醫療主張一定程度的痛覺是健康的, 但現在大家對醫療的要求
Thumbnail
《睪固酮藥癮》是西班牙哲學家、作家、策展人保羅・B・普雷西亞多的代表作,在製藥產業與色情產業攜手伸入人們的骨肉、血液及感官之際,他以書寫及肉身抵禦。繼傅柯、巴特勒之後,當代情色書寫、酷兒與跨性別研究開山之作。
Thumbnail
本書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撰寫,探討多巴胺對成癮行為的影響,首次提出包括資料、目的、問題、禁慾、正念、病識感、下一步和實驗在內的八步戒癮方法。書籍從生理的角度解析個人習慣及心理成癮,呼籲人們重新思考快樂的本質。
Thumbnail
醇酒美人和醉人的音樂,真的浪漫嗎?一覺酒醒來,頭痛欲裂,手腳不靈,全身顫抖,年復一年,追求感官上短暫的麻醉和放縱,最終換來的是肉體和精神上長期的煎熬⋯⋯ 透過 group therapy,病人彼此認知進而互相支持,的確是很正面的治療方法⋯⋯
Thumbnail
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總醫師的林群,跟聽眾朋友們聊聊關於「成癮」這件事。近年來,衛生福利部越來越重視精神科與心理健康這一塊,而成癮防治也算其中的一環。藉由在各醫院成立專責單位,適時提供醫療協助,以營造更好的身心健康環境。
Thumbnail
腦與心智期末;關於我對多巴胺跟成癮的想法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已經學了很多靈性課程的人可能陷入的靈性成癮問題,探討這些課程是否有助於內在轉變,以及避免沉迷靈性體驗而影響現實生活。